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19107100000043

第43章 交通民俗旅游(3)

关于天妃的身世和来历,民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集说全真》列举了几种歧异较大的传说,或称天妃为福建莆田县都巡检林愿女,或称浙江温州方士林灵素女,或称闽中蔡氏女。其生或称在唐玄宗朝,或称在五代间,或称在宋太祖时,或称在宋徽宗朝。此外,还有天妃是渔家女子说和实为三个女子的说法。在诸多说法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天妃为福建莆田县都巡检林愿之女的说法。民间传说天妃本名林默或林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在莆田湄州岛归化升天。

天妃信仰自北宋最初流行于泉州、兴化等地,南宋时代已遍及福建沿海,并扩展到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元明清以来,则已遍及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内河区域,并随华侨传入世界各地。天妃庙在沿海地区几乎每城每镇都有,有些大的港口城市还不止一座,如天津一处就曾有16座天妃庙。天妃庙又称天后宫、娘娘庙、海神庙、马祖庙、妈祖庙等等,各地叫法不一。

【思考题】

简述水路交通设施的种类及其信仰习惯。

第四节交通民俗与旅游

交通民俗在现代旅游中的位置,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定位。首先,交通民俗可以和旅游交通相结合,以传统的交通方式为现代旅游者提供交通服务。其次,交通民俗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一、交通民俗与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一种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交通运输服务的社会经济活动。其基本功能是向旅游者提供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位移,是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之一。

中国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虽然旅游交通发展速度很快,但依然是旅游业的薄弱环节。滞后的交通不仅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旅游者的批评和不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当然是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旅游交通保障。在现代化旅游交通建设中,在不影响交通条件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传统的民俗形式,力争使交通本身就成为旅游景观,使旅行和游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旅游者的旅行兴趣,丰富他们的旅游享受。此外,在旅游区内的短途交通中,不妨使现代交通和交通民俗共存共荣,用交通民俗弥补现代交通的不足,也给旅游者更多的选择交通方式的机会。同时,传统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本身就构成旅游景观,增加了旅游区的观光游览项目。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商品,期待更多地参与旅游商品的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活动,完成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传统的交通工具很容易操作使用,多数情况下一学就会,完全可以把这些交通工具开发成参与性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使交通民俗和旅游交通相结合,具体的操作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区域之间的远距离交通中

即在“进得来”和“出得去”两个环节上建设交通设施时,可以使用具体的交通民俗形式,使交通民俗和旅游交通密切地结合。

如与水陆交通都有关系的桥梁,可以使用石梁桥、石拱桥和铁索桥或钢索桥。公路的路线,如有可能可以尽量与传统的驿道或商路的路线接近或重合,使旅游者有机会领略交通发展的历史。如果旅游者知道自己经过的路线是金牛道、丝绸之路、五尺道、周道等等道路的故址,旅行的过程已经带上了游览的色彩。比较大型的车站,可以适当按古代驿站的样式进行建设。马可波罗说中国的驿站接待王公贵族都非常合适,那么接待旅游者应该不成问题。

2.在旅游区内的短距离交通中

即在“散得开”环节上建设交通设施、使用交通工具时,可以大量采用交通民俗形式,使交通民俗既能弥补现代交通的不足,又可以成为旅游景观,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旅游需要。

(1)在陆路交通方面

盘山路、石阶路、石板路、栈道、石桥、木桥、吊桥、索桥、风雨桥等等形式,均可在道路体系中有机使用,各式车辆,乃至轿子也可以各显神通。在冬季严寒的东北、西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各式冰雪道和冰雪类交通工具,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方便。此外,动物类交通工具,如马、驴、骡、骆驼等比较常见的牲畜,进行骑乘训练后,也可租借给旅游者。现在多数旅游区把这些牲畜作为拍照的道具,还没有充分利用它们的潜力,只要安全措施得力,这些牲畜的交通功能可以充分体现。

(2)在水路交通方面

渡口、运河、船闸等设施,各类船筏等工具,都可以加以利用,使水道较多的旅游区有更多姿多彩的水路交通。各类船筏的使用,在旅游区中比较多。如绍兴有乌篷船专项旅游,杭州、桂林等地有游船画舫,兰州有黄河羊皮筏,拉萨有拉萨河牛皮船旅游等等。但最有特色的大中型远洋帆船,至今为止,还无人问津。实际上,在各大湖泊,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乃至类似于湖泊的乐清湾旅游当中,都可以使用古代的远洋帆船,但要加装现代动力和通讯系统,以备不虞,保证旅游者能安全地体验扬帆远航的乐趣。

(3)在旅游交通服务中

旅游从业者应尽量吸收民俗传统的精华,融会现代服务规范,做好旅游交通的接待服务工作,让旅游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给远道而来的宾客接风洗尘,表达热诚欢迎的心意,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也应是交通服务的第一个环节。当然,宴会的形式烦琐而浪费,但一杯酒或一杯茶或一杯饮料,加上热情友好的欢迎词可以代替宴会,营造出良好的气氛,使宾主双方在浓郁的人情味中一起踏上旅途。旅游者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中转站或目的地,交通站点的服务,要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尽量用耐心细致的工作,消除旅游者的陌生、惶恐和焦虑,为他们的游览、住宿、餐饮提供翔实可靠的咨询,并为有特殊要求的旅游者提供特别服务。

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旅游者旅行的目的是游览,交通服务的最后环节是送别。传统上表达依依惜别心情的方式是折柳送别,旅游从业者不妨借用。送别客人时,送上新折的柳枝,说些祝福的话语,让旅游者带着满意的心情告别。

二、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交通民俗是旅游资源,对此人们早已达成共识。从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可以分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已经被人们认识、经过开发、可供旅游者享用的交通民俗旅游资源是现实的旅游资源。

现实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从业者劳动的产物,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被人们认识、有待开发、现在无法供旅游者享用的交通民俗旅游资源是潜在的旅游资源。潜在的旅游资源将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从而纳入现实旅游资源的行列。对旅游从业者来说,开发潜在的交通民俗旅游资源,是充实旅游商品内容,增加旅游商品类型,调整旅游商品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在认识上改变观念,打开思路。旅游业拥有的资源是整个世界,交通民俗的任何事象,不论它以什么形式存在,只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就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由于观念滞后,思路封闭,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这是旅游业和旅游者的双重损失。着名的丝绸之路,至今没有被充分开发,只有疏疏落落的点,而没有成为连贯的旅游线。很多旅游者已经等不及旅游业的缓慢动作,只好把本应是黄金旅游线的丝绸之路作为冒险之路,自己去探索。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冷落,旅游从业者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个被全世界记得的中国交通民俗的重要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