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19107100000046

第46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2)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

民俗旅游资源是民间生活的体现与反映。民俗为普通百姓所创造和享有的一种文化,是人们维持生命和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与方式。民间生活的质朴性决定着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特征大抵有四种情形:民俗旅游资源应取材于民间,将帝王文化、官府文化排除在外;民俗旅游资源要有乡土气息,突出地方特点;民俗旅游资源应原汁原味,真实、自然地反映民间生活的原貌;民俗旅游资源要具有可靠性。

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朴实性,就是维护民俗旅游资源的声誉,巩固民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基础。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应坚决杜绝打着民俗的旗号去破坏、污染民俗文化的行为发生。

(四)民俗旅游资源的无季节性

旅游学者一般认为,旅游资源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且影响到旅游活动和旅游流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变化性主要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决定的。而民俗旅游资源则不尽然。民俗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反映,尽管就某一民俗事象而言,可能存在着季节变化,如洛阳牡丹盛会就在四月举办,其他季节则不可能。但从全国的整体看,民俗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民俗旅游资源不存在季节性问题。这里提出民俗旅游资源的无季节性,目的在于要求我们的民俗旅游工作者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宝库,注意每时每刻的民俗事象的旅游价值,为民俗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突破旅游明显的“淡季”、“旺季”界线,变“淡季”为“旺季”,实现旅游的无季节化,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

(五)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

由于民俗旅游者(个体或群体)的旅游需要以及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伸缩性,民俗资源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主观的东西。就某项具体的民俗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民俗旅游者吸引力很大,而对另一些民俗旅游者则吸引力不大甚至根本失去吸引力。如川菜以麻辣、麻酸、清香、味浓而着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旅游者大多兴趣盎然,而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旅游者则大多望而却步。所以,任何一项民俗旅游资源都有吸引力定向的特点,只能吸引某些市场,不可能对全部民俗旅游市场乃至整个旅游市场都具有同样大的吸引力。

(六)民俗旅游资源的易逝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易逝性,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在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很容易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从理论上讲,民俗旅游资源是无限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演进,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象在不断形成和被人们所利用。从客观实际及某一具体民俗旅游资源事项来看,它又是有限的。如果对某一具体的、有限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当,就会质量下降,有损其应有的意义和吸引力,甚至被完全破坏。不仅有形的民俗旅游资源如此,无形的民俗旅游资源更是如此。对已经遭破坏的民俗旅游资源,即使通过科学研究、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人工复原,也已不是原貌,终有遗憾。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时,应时时不忘民俗旅游资源的易逝性,提高维护民俗旅游资源安全的自觉性。

(七)民俗旅游资源的不可根移性与可仿制性

民俗是地域的民俗,是民族的民俗,它总是与一定群体或民族久居的地域条件相适应。民俗一旦离开了它生长、滋润的土壤与环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失去原有的魅力。

民俗旅游资源的不可根移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应是旅游者来旅游地观赏民俗旅游资源,而不是移民俗旅游资源去客源地趋向旅游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移民俗旅游资源趋向旅游者的问题。有些地方,主要是本地民俗旅游资源挖掘不足的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节日,或者请民族地区的演员进行民俗表演,如北京圆明园的民俗游乐活动;或者建立民俗主题公园,如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吸引游客。他们的这种行为,有的取得成功,有的效果不甚理想。

移民俗旅游资源趋向民俗旅游者的现象,就本质而言,它不是民俗旅游资源的“移动”,而是民俗旅游资源的仿制。因为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还在原地,他们“移动”的是形,而不是神。民俗旅游资源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气氛是无法根移的。尽管民俗旅游资源的仿制丰富了某一地的旅游内容,增加了旅游吸引力,但旅游者欣赏时已绝非原发生地、存在地的感受。

(八)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

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息、消遣、观光、娱乐、猎奇、增加知识,旅游者一般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参观些景点(景物)。旅游企业也指望多开发一些旅游资源扩大游客接待量,增加效益,因而孤立的、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很难形成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既对旅游者,又对旅游企业)。只有组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共同体,旅游资源才更具魅力。一定地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总是与该地域的自然、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民俗旅游资源与另一种民俗旅游资源之间,民俗旅游资源与他类旅游资源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性构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基础。

民俗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就是不同种类民俗旅游资源间、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间的配套、组合。民俗旅游资源组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节庆活动与游艺表演组合,又可节庆活动与欣赏自然风光组合;既可田园风光与农耕民俗组合,也可农耕民俗与做一天农家人相配套……组合成功的关键在于景点集中、类型多样、要素齐全、搭配和谐。

(九)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

民俗是群体的创造物,并依群体的民俗行为而流传。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来源于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旅游资源无论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还是衣食住行、游艺竞技都具有社会性。除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可以个人单独实施民俗行为外,大部分民俗旅游资源的民俗行为,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汉族的“舞龙舞狮”、蒙古族的“敖包相会”等等,都需要群体的共同参加。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是民俗旅游资源评估、规划、开发、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依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取决于民俗的存在形态、表现形式以及民俗旅游者的需要、旅游开发企业的目的。缘于不同的视角,它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案。

(一)按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属性进行分类

民俗旅游资源的本体为民俗。民俗是群体的文化,渗透性极强,涵盖面极广,其外延几乎包括一定群体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民俗的种类,民俗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大类型: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又有两种类型:行业民俗,包括农耕民俗、畜牧民俗、渔猎民俗、手工业民俗、商业民俗等;消费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行旅民俗等。

第二大类型: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民俗旅游资源也可分为四种类型:人生礼仪民俗,含有育儿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寿庆礼俗、丧葬礼俗等;岁时节日民俗,含有传统岁时节日、现代节日等;社会结构民俗,含有家庭民俗、亲族民俗、乡里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游艺民俗,含有游戏民俗、竞技民俗、歌舞民俗、工艺民俗、技艺民俗及谣谚、神话传记等。

第三大类型:意识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民俗旅游资源可分为三种亚型:原始信仰民俗,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民俗,包括对道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信仰;禁忌民俗,包括生产禁忌、生活禁忌、民间宗教禁忌等。这是比较常见一种分类方法,便于操作。

(二)按民俗旅游者的需求方式(行为动机)进行分类

旅游者是民俗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民俗旅游地、旅游企业的衣食父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直接影响民俗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兴衰。在第一章中,我们曾经以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划定为消遣观光型、参与(体验)型、考察型、娱乐型与购物型五种类型。这里,我们自然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将民俗旅游资源划分为相对应的五种类型。

1.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的范围十分广泛,种类也很多,其中有许多具有外在的视觉特征,如民居、服饰、庙会、节日活动等。民俗的外在视觉特征越明显,民俗的文化氛围就越浓烈,其旅游价值也就越高。消遣观光型旅游者正是为民俗的外在视觉特征所吸引而去民俗旅游地旅游的。所以,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外显特征,较容易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并能满足旅游者消遣观光需要的民俗事象。

2.参与型民俗旅游资源

参与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意味着其中有许多集体性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拔河、斗鸡、泼水节、火把节、歌圩、叼羊、放风筝等,既富观赏性,又具参与性。旅游者可以通过参与这类民俗活动,在视觉、触觉、肤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感知、体验民俗文化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提高民俗旅游的情趣。参与型民俗旅游资源所特有的体验性、休闲性已日益受到旅游界的重视,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显现。

3.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

属深层的民俗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比一般性的民俗旅游资源更具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和原始性,更能反映某一区域或某一民族群体的文化内涵和特质。它的消费者多为有较高文化的、善于思考的“知识型”旅游者。考察型民俗旅游资源种类众多,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聚落、方言土语、神话传记、社团、宗族、传统民居、耕作习惯等等,其中不乏开发开放的,但更多的还处在待开发状态中。

4.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

娱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动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娱乐。中国民俗活动的主流为娱乐,即使是一些比较凝重的和严肃的民间宗教习俗和丧葬礼俗,也充斥着娱乐内容。娱乐型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广泛存在于物质、社会、意识民俗之中。它不仅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享用,而且极具旅游价值,对国外旅游者尤具吸引力。在各类民俗旅游资源中,这种类型是开发、利用得较多的一种。

5.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购物既是旅游的一种动机,又为现代旅游的伴生物。在我国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些民俗旅游者在观光、考察的同时,对民俗商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激起购买欲望;有些民俗旅游者,纯粹为旅游地的民俗商品所吸引而前去购买。所谓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富实用性、纪念性、工艺性的民俗商品。我国这类资源很多,主要是民间工艺品(如年画、花灯、风筝、刺绣品、编织、雕刻品等)、文房四宝、土特名产、服饰等。民俗旅游者购买民俗商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作纪念、馈赠亲友和文化享受。

(三)按旅游者的体验进行分类

1979年美国学者德赖弗提出,游客的心理体验是划分旅游资源类型的重要标准。按此标准,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五大类: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地区、城市化地区。我们借鉴德赖弗的方法,民俗旅游资源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1.近原始型民俗旅游资源

中国民俗是多民族的文化结晶,但由于各民族生活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平衡,民俗差异也很大。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多处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边缘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迟缓,古老的原始遗风大量存在。中国历史早期阶段的民俗依然可在少数民族的民俗中找到影子。民俗的时代差异造就了少数民族地区“近原始性”民俗的极高旅游价值。所以,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近原始型”民俗旅游资源大有可为,前景十分美好。

2.乡村型民俗旅游资源

乡村是民俗的土壤,是民俗生生不息的源泉。乡村民俗的粗俗性、朴实性,符合现代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开展乡村民俗旅游已成民俗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乡村型民俗旅游资源,依空间区域又可分为平原亚型、山村亚型、水乡亚型、草原亚型、渔村亚型等。它所包括的民俗内容涵盖了民俗的所有大类。江苏南通市开发农村旅游,推出三条旅游专线,其中“吕四渔港风情游”就属此类旅游资源的利用。

3.市镇型民俗旅游资源

市镇是乡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基层商品交换的场所。我国自宋代以后,市镇不断增多,密度越来越高,市镇经济越来越繁荣,市镇民俗也越来越丰富,“趋利性”日浓。就开发价值而言,江南市镇、珠江三角洲市镇、运河沿线市镇、西南山地市镇的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较高。

4.都市型民俗旅游资源

都市是市镇的扩大,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市相比乡村的广阔而言,犹如沙漠中的片片绿洲,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比根基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的传统民俗更加绚丽多姿,娱乐性更强,更具时代气息。开发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应当成为我们发展都市旅游业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