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19107100000005

第5章 中国民族概况(4)

我国民族文字以汉文的历史最为悠久,已有数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广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可以辨识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又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金文又称钟鼎文,较之甲骨文稍后。甲骨文的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字对汉文化曾做出过伟大的贡献,并对国内外一些民族的文字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藏文创于公元7世纪,也是一种历史比较悠久的文字,蒙古文、傣文的历史约七八百年,朝鲜文和满文创于公元15和16世纪,其他民族的文字更晚些,但都记录了数量不等的文献材料。这些民族的文字无论历史长短,对推动本民族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均起过积极的作用。没有文字的民族,解放前有的曾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例如壮、布依、侗等民族就曾借过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或记录本民族的歌谣。但这种方法既不能正确表达本民族的语言,也不便于思想的交流,只在记事、备忘方面起过一些作用,水族和京族就借过汉字造字,只限于宗教活动或宗教经书中用。有为数很少的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文字,蒙古族既使用回鹘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蒙古文,又使用“陶德”蒙古文。傣族使用傣那文、傣仂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四种文字。纳西族在宗教上分别使用东巴文和哥巴文。满族使用过有圈点满文和无圈点满文等。畲、白、羌、撒拉、土、东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兼用汉语汉文作为交际工具。

1955年10月和12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首届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召开,拟定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规划,我国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奔赴全国16个省、自治区开展语言文字普查工作,先后帮助直到民主改革前夕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拼音基础的文字,并帮助原来有文字但很不流行的民族改进了文字。到1959年,陆续帮助壮、苗、布依、哈尼、侗、佤等民族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并在傣、彝、景颇、傈僳、拉祜、维吾尔、哈萨克等族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改革。

实践证明,我国民族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道路是正确的,它的实施和推广已收到显着的成效。但必须认识到,汉语拼音方案的目的是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我国无文字的民族在创立和改革文字时采用拉丁化的方案,对提高各族人民的交往、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国际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

1.简述我国民族语言情况。

2.为什么汉语拼音方案不能代替汉字?为什么创立民族文字要用拉丁化方案?

第四节关于民族理论

一、民族概念和民族的形成

(一)民族概念

孙中山在20世纪初阐释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的。”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论述民族形成时特别强调了民族意识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民族意识的确立,有赖于血缘关系、互营共同生活、协力分业、公用之语言文字、共有之信仰学艺及其他趣嗜、心理上之沟通等条件。他指出因为具有这些条件,“经过无数年无数人协同努力”,于是“厘然成一特异之文化枢系”,民族意识从而产生,与他人接触时,就有对他而自觉为我的感觉。

19世纪德裔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认为,民族最重要的特质有八,即同居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这一解说,既讲了物质条件,又讲了精神文化要素。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概念形成较晚,主要体现在1929年斯大林写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文中,他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较完整、科学的定义,已被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普遍采用。

我国学术界沿用斯大林的定义,但是对民族是在什么历史条件形成的,有3种看法。

一是认为民族形成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或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称之为“原始民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族共同体包括氏族部落、部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5个阶段和5种类型。

二是认为民族是在阶级社会与国家形成以后产生的,并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将民族分为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四种类型。

三是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同时也确认社会发展落后的民族存在。

(二)民族的特征

1.民族地域

民族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形成内部联系的空间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共同地域指的是地理环境。如果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不世世代代稳定居住在一起,要形成为民族是不可能的。住在西欧海岛上的英吉利人和一部分移居到北美的英吉利人,虽然操同一种语言却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即便是同一民族长期跨界而居也可能成为差异很大的民族。

2.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共同语言在人们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有在它的全体成员中统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民族共同语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一种方言要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一般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国汉语的形成就是如此,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北京作为不同朝代的都城,将近有800年历史,汉语就是在以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北方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经济生活,它与社会经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是其本身,不是说一个民族内部两个对立的阶级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而是指在一个民族内部,由于生产分工与交换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使人们在经济生活上相互依赖,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把本民族中各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所谓在经济生活上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标准问题,列宁在批判民粹派的错误理论时曾经指出,俄罗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是“各个区域间日益频繁的交换”“逐渐增长的商品流通”“各个不大的地方市场集中成一个全俄市场”。我国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尽管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但其形成过程都有共同经济生活在起作用。

4.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体育活动、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意识与自豪感,这就构成了该民族在共同心理素质上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这一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区别于其他民族。斯大林曾以英吉利人、北美利坚人、爱尔兰人为例,指出他们虽然语言相同,但终究是3个不同的民族,重要原因是“他们历代因生存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特殊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表现的是全民族的精神面貌,是群众性全民性现象,一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的思想意识不排斥共同心理素质的全民性。

民族心理素质虽是一种抽象、复杂的精神现象,但它能从多方面表现和反映出来。例如:

(1)一个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所属民族共同体的敏感与亲切感。

(2)在气质、性格待人接物以及劳动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如汉族的坚韧不拔,傣族温文尔雅,美利坚民族富于进取,日本民族既善于模仿又精于创新等。

(3)通过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如从事畜牧业和渔猎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某些心理特征。

(4)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如在反抗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宁死不屈,珍爱祖国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5)对本民族祖先和前辈历史业绩的崇敬,在文学艺术、建筑风格、衣着服饰方面共同的审美心理等。

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产物,非常的稳固,变化缓慢而不显着,是共同心理素质的两大特点。对完全具备四个特征的民族来说是如此,对其他三个特征发展不充分或不齐备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有一些民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地或全部地丧失了其他三个特征,唯有共同心理素质依然顽强地保持下来,并且表现得很显着。可以说,共同心理素质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是民族诸特征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在未来的民族融合中可能是最后消失的一个特征。

二、民族的发展和消亡

《列宁全集》第23卷的《给波利斯·苏瓦林的一封公开信》中指出“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斯大林全集》第2卷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指出“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这就是说,民族有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民族的发展受变化法则支配,也就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历史上存在的几种类型的民族都是逐渐向前发展的,按一般历史分期法和社会形态来说,古代民族是同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形态相联系的,其共同经济生活还没有达到十分发展的程度。在封建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已发展为资本主义民族,或称近代民族。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民族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共同经济获得充分发展,这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标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后,《斯大林全集》第11卷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就指出“通过以社会主义精神根本改造旧式民族”,就出现了新的民族类型即社会主义民族或称之为现代民族。

那么这个发展到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民族有什么标志,与资本主义民族有何区别呢?

一是经济基础和主导力量不同:资本主义民族赖以生存的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这种民族中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民族则是存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在这种民族中起主导作用。

二是民族观不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观必须要取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

三是民族关系不同:在社会主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平等、互助合作与和睦关系,必然要代替旧制度所造成的民族间的歧视、纷争、压迫和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是新类型的民族,也将是最后存在的一个民族类型,但它本身还不是民族的终结。

民族将怎样发展?它的未来是什么呢?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发展的规律指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会永恒存在,最后一定要走向融合与消亡。民族的消亡是与民族的融合相联系的,不同民族一旦真正实现了融合,也就是民族消亡的开始。民族融合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互相渗透,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甲和乙中有丙,而丙中也有甲、乙的成分……民族界限逐渐磨灭,不但各民族间的差别消失了,连民族这一范畴也不复存在,所有民族都走向消亡,民族也就终结了,当然这是共产主义社会方能实现的事。

【思考题】

谈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维系一个民族的存在中所起的作用。

【案例分析】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

东汉末年这里就有道教活动。相传晋谢允、唐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张三丰等着名道士都在此修炼。

唐代贞观中,开始在武当山修建道观。明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修建宫观殿堂,铸造神像供器。12年中,先后重建或修建了净乐、遇真、玉虚、紫霄、五龙、南岩、朝天、清微、太和九宫九观及附属工程33处。耗资之大,朱棣也说“难易计数”。成化、嘉靖时,又增建或扩建,成为“皇家家庙”。“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是其形象的写照。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顶,围以红墙,称紫禁城。中央为金殿,系铜铸鎏金仿木结构重檐庑殿式建筑,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部件皆可拆装,雕饰精美。殿内置真武大帝、玉童、玉女、玄武等像,亦铜铸鎏金。

紫霄宫更是按照北京宫廷模式建造的一组宏大建筑。

全山共有各种古代建筑516处,现存500处,较完好的有129处,总面积达43332平方米。

武当山文物、道教音乐、武术等价值亦很高。

武当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