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47

第47章 民俗应用文(5)

(10)讣文外另有哀启,用“哀启者”三字起,历叙平生,亦古人颂扬先前之遗义,但语须朴实,叙而非谀。科名、官级,以次历叙,自己之科名行止,因时夹叙。聚散离合之处,最宜详明,见追述感怀意思。后略叙病状,亦宜详明确实,见侍疾如何光景,或出仕在外不及侍疾,如何歉怀光景。兄弟多,而出处参差者,则分叙某名如何、某名如何。末云:抱恨终天,百身莫赎,何敢忝颜人世,惟念窀穸未安,不得不苟延残喘,勉襄大事。苫块昏迷,语无伦次,伏乞矜鉴。拜名称棘人某姓名“泣血稽颡”。讣状大柬用栗色纸,哀启小柬用白纸,夹入讣状内。又,讣状凡抬头字样,皆用朱书。哀启系用洁白纸,不用朱。

很明显,其中有很多内容,已经远远过时了,但对我们写类似的文字,还是有帮助的。

第五节赘语:书信写作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写信了,这里再讲如何写信,好像是多余的了,因此,称为“赘语”。但愿对读者说来,这些真的是“赘语”!

书信的别称甚多,常见的有:书,尺牍,函,简(柬),札,尺素,双鱼,双鲤,鱼雁,翰等。所以,对方的书信,可以尊称为“大札”、“大函”、“华翰”等。在信的这些别称中,反倒“信”是后起的。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云:“今人寄书,通谓之信,其实‘信’非书也。古谓寄书之使曰‘信’。陶《隐居》云:‘明旦信还,仍过取。’又《虞永兴帖》:‘事已信人口具。’又古乐府云:‘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坠井,一去无消息。’皆可证也。高江村《天禄识余》辨之甚详。”

一、信封的格式

(1)收信人的地址、姓名,都必须写准确、清楚。(2)信封是写给邮递员看的,因此,收信人称谓应该注意。“某某某舅父收”、“某某某姨妈收”等写法,是不对的,因为收信人只是写信人的舅舅或姨妈,而不是邮递员的舅舅或姨妈。(3)“收”、“启”应与寄信人下“寄”、“缄”对应。“某某收”,下面应该用“某某寄”;“某某启”,下面应该用“某某缄”。写收信人的姓时,繁体字、简体字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和区别,必须充分注意。“范”与“范”,本来是两个字,“范”是姓,而“范”不是,作为姓的“范”,“范仲淹”的“范”,不能写成“范”,否则就会闹笑话。同类的问题,还有“沈”与“渖”、“姜”与“姜”等。名字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名字中常用的“松”字,应该是“松树”的意思,如果把人家的名字写成繁体字时,把“松”写成了“松”,就完全错了,尽管“松”的简体字也是“松”,但意思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类笑话,往往有之,所以,有必要专门提一下。

二、抬头

顶格书写,单独成行,用冒号领起下文。抬头可写姓名加称谓(或职务、职衔、身份),如“陈墨总经理”、“李云峰老师”、“黄刚同学”、“张丹霞女士”、“钱万钧先生”等,这样比较正式,写信者与对方的关系比较疏远,非常客气,不能称亲密,尊敬、严肃有余,但似乎有就事论事的味道;姓氏加称谓(或职务、职衔、身份),如“刘叔叔”、“张县长”、“李老师”,“胡同学”、“于记者”等;名字加称谓,如:“晓风阿姨”、“大龙兄”、“靖哥哥”、“晓丹妹妹”、“云峰同学”等;单独用人名(同辈分好友,或长者对后辈),如:“晓风”、“粲月”、“秋生”等;字加称谓,如:“文如先生”等;单独用称谓,如:“爸爸”、“妈妈”、“阿姨”、“叔叔”等,但一般应该是很亲近的人。这些写法,都是可以的。抬头前面,都可以加修饰语,如“亲爱的妈妈”、“尊敬的刘校长”、“尊敬的陈墨总经理”、“亲爱的晓风”等。

三、提称语

抬头称谓之后可以用提称语,如“刘校长台鉴”等,但如果用提称语,前面就不能加修饰语了,例如,不能用“尊敬的刘校长台鉴”这样的话。这是因为,提称语是旧式书信中用的,抬头的修饰语是新式书信中用的,混在一起,不伦不类,况且,有时是不通的。这一点,必须注意。提称语主要有:

(1)对尊长:用于父母、祖父母,有“膝下”、“膝前”等。用于亲友中的长辈,有“尊鉴”,“慈鉴”、“懿鉴”(多用于女性长者)、“赐鉴”等。“赐鉴”虽为通用,并也可以用于平辈,但不能用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极为亲近的人,因为如果用了,就意味着拉远了与他们的距离,他们会伤心的。“钧鉴”通常用于上级有官职者。用于老师的,有“帐下”(古称教师施教为“设帐授徒”。)、“吾师”、“道席”(传道的讲席)等。用于女性尊长的,有“慈鉴”等。

(2)对平辈,通用的提称语,有“惠鉴”、“雅鉴”、“台鉴”、“英鉴”、“伟鉴”、“台席”(后三者多用于有学问者)、“足下”等。其中“台鉴”和“足下”最为常用。要注意的是,“台鉴”、“台席”的“台”,大有讲究。天上有星,名“三台星”,古代常用三台星比喻朝廷的三公之位,因此,“台”就成了对人尊称的词,如“台端”、“台甫”“兄台”等,都是这样来的,“台鉴”、“台席”的“台”,也是如此。所以,“台”不能写成“台”,二字在现代汉语简体字中,都作“台”,但意义是不同的,用“台”的地方,可以写作“台”,但用“台”的地方,就不一定能写作“台”了。此外,还可以用“如晤”、“青览”等。“青览”之语,出于三国魏阮籍的故事。阮籍见到他所喜欢的人,就翻青眼,对他所不喜欢的人,就翻白眼。汉语中“青睐”、“青眼有加”等词,就是这样来的。用于配偶或相爱的男女之间的提称语,有“爱鉴”等。

(3)用于对晚辈或下级的提称语,有“知悉”、“阅悉”、“收览”等。凡是用于平辈的提称语,也可以用于晚辈或下级,这样有表示谦虚、客气的意思,使收信人觉得写信人平易近人。当然,长辈给晚辈写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至亲,甚至是家人,就不能用一般用于平辈的提称语了,因为用不到谦虚和客气。试想,父亲给儿子写信、祖父给孙子写信,有必要这样谦虚和客气么?用于收信人为多人的提称语,有“同览”等。

四、祝词

常用的表示祝颂的动词有:即颂、此颂、谨颂、此祝等,紧接正文的末尾书写,祝语独占一行,顶格。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则“即颂”、“谨颂”等另起一行,独占一行,但不要顶格,前要空四格书写,祝语再起一行,顶格书写不变。祝辞应该注意动词与宾语的搭配,如“谨致”下用“敬礼”是对的,但用“健康”就不对了。“颂”、“请”、“问”后,应该跟“安”等才对。“敬祝”、“此祝”等“祝”下面,既可以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也可以用“春安”之类。总之,动词与宾语的搭配要适当。动词前,一般要加修饰语,如“恭颂”、“谨颂”、“敬祝”、“此祝”等。祝语有讲究。通用的有:春(夏、秋、冬)安(或春祉、暑安、秋祺、冬绥)、台安、大安(非常客气)等。用于对(外)祖父母、父母等至亲长辈的,有“金安”、“福安”等。用于对女性长辈的,有“慈安”、“懿安”、“淑安”等。用于文化人的,有“着安”、“文安”、“撰安”、“道安”、“文祉”等。用于老师的,有“教安”等。用于旅人的,有“旅安”、“客安”等。用于商人的,有“筹安”(“筹”为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筹,商人常用以计算钱物。)、“筹祉”、“财安”等。用于编辑的,有“编安”等。用于军人的,有“戎安”、“勋祉”等。用于收信人夫妇或情侣的,有“双安”、“俪安”、“俪祉”等。问病书信,常用“痊安”等。写给居丧者的书信,常用“礼安”等。

五、写信人署名

称谓加姓名,如:“学生于大虎”。或称谓加名,如:“侄儿 晓明”。称谓与名之间,略空半格,或称谓写得小一些,或称谓后加冒号,都是可以的。或仅仅写名,如“晓明”,只是对方必须是很熟悉的人,表示很亲密。仅仅写姓名,如“胡晓明”,这表明对方不是太熟悉的人,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有点就事论事的意味。仅仅写称谓,这有个条件,就是这一称谓,对对方来说,表示唯一的个体,如“爸爸”、“妈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有的称谓虽然不是指一个人,但加上排行,就能表明是某人了,就也可以这样署名,如“大舅舅”、“二姑妈”、“三女儿”等。署名之前,可以加修饰语,如“爱你的”等,但必须恰当,不能滥用。总之,署名必须与信的抬头相对应。

六、启禀词

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启禀词与署名之间,略空半格或一格,但也可以不空。常用启禀词为:对尊长:叩上、拜上、叩禀、敬禀、敬上、顿首、再拜。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草上等。对晚辈:字、示。要根据启禀词的意思来运用,就不会用错了。有些用于长辈的,也可以用于平辈,如“敬上”等是也,可以表示谦虚、客气和恭敬;但有的就不可以,如“叩上、拜上、叩禀”之类,就不合适,太谦虚、太客气、太恭敬了,会使对方感到不安的。用于对平辈的启禀词,用在对晚辈,也是这样。总之,谦虚、客气、恭敬,要看对象和场合,还要有个“度”,“不及”和“过”,都是不适宜的。

七、日期

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右下方,可以用公历,也可以用夏历,但一般不必要写明“公历”还是“夏历”,只是写的方法要注意,反映出是公历还是夏历。具体写法是这样的:公历的写法:如“1月5日”,“3月15日”,“4月28日”,也可以不用阿拉伯数字写,而是写成:“一月五日”、“三月十五日”等。当然,用“15”、“315”、“428”也可以。但“01/05”、“03/15”、“04/18”或“05/01”、“15/03”、“18/04”这一类写法,在有的情况下,就容易引起误解。如“05/01”,是5月1日,还是1月5日?前者是美国写法,后者是英国写法。夏历的写法:“正月初五”,“三月十五”,“四月廿八”。这样,读信的人,就知道你用的是公历还是夏历了。当然,还要注意的是,写日期中的数目字时,不能汉字与阿拉伯数字混合用,如“三月15日”之类,就显得不伦不类。

八、书面语言中常用的自称己方的称谓与对对方的称谓

自称己方家父、家君、家严、家尊、家大人、家母、家慈;先父、先严、先君、先尊、先大人、先考,先母、先堂;愚父子;家兄、舍弟、家姐、舍妹;内人、拙荆、山荆、山妻;拙夫;小儿、犬子、小女;愚夫妇。

称对方令尊、尊公、尊翁、令堂、令萱;令先君、令先堂;贤乔梓,令兄、令弟、令姐、令妹;尊夫人、尊夫;令郎、令爱;贤伉俪、贤梁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