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研究
19107300000002

第2章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体系作为资本要素的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关键,在良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所具有的反贫困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资金已成为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问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由于中国金融制度呈现“二重结构”特征,在农村尤为显着,具体为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农村金融存在金融压抑和金融约束。而相关研究和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融资的渠道主要来自于民间金融市场。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我国农民来自民间金融市场的借贷大约是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温铁军(2001年)对我国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抽样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陈锡文2004年估计认为中国2.4亿个农民家庭中,大约只有15%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85%左右的农户要获得贷款基本上都是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2005年中央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96%左右”。所以,在农村,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来说,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

由此,民间金融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所形成的竞争机制,已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迄今尚普遍存在的金融管制,使得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不能享受到国有银行融资的便利,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巨大制约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表明,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来自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落后、低效和垄断。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改变了以往民营企业主要靠自身内部积累的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造,有利于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可以说,农村民间金融的应运而生及其迅猛发展,既弥补了正式金融机构留下的空白,又为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民间金融作为金融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其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一方面可以验证既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中国的特有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农村金融理论,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借鉴。因此,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绩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外,民间金融在我国是一个市场配置之谜,因为民间金融的利率普遍高于正规金融机构,但民间金融却保持着市场的高发态势,这就成为一个市场配置之谜——因为按照市场的力量,高利率是不可能伴随着高发率的。所以,放着低价利率的贷款不去借的农村经济主体在一些人的眼里是非常不理性的,然而对这种不理性的认知来源于对农村民间金融的无知。因此,对中国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规划化、制度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内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力求比较全面地去理解和认识农村民间金融,进而理解农村民间金融这种制度变迁的实质。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关于民间金融的定义。在国外的文献中,多将之界定为非正式金融,是指那些没有被官方监管、控制到的金融活动。我国学者将民间金融定义为: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农村民间金融则是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的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之外的非官方资金融通活动和组织。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和农村民间金融基本内涵一致,只是适用的地域和群体不同而已。

研究农村民间金融的文献浩如烟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现综述如下。总体而言,国内外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原因、利率,对经济的作用、规模、合理性与否及应持有的政策等方面。其中,对农村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角度不一,研究最多,现概括如下: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民间金融产生于金融抑制,即政府硬性规定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且这个利率一般低于均衡利率,这就导致两个结果。首先,从资金的需求方来说,低利率促使正规金融机构实行信贷配给,因为低于均衡的利率必然使得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在有限资金供给的条件下,正规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必然是实行信贷配给,一般情况是正规金融机构会将资金贷给那些有大量可供抵押的大型企业,这样那些在配给中得不到贷款被排斥在外的小企业只好求助于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其次,对资金的供给主而言,低利率使得那些投资渠道单一和贫乏的农村居民只能选择将手中盈余的资金贷给民间金融市场;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民间金融产生于制度缺位所带来的获利空间,这种获利空间表现在:正规金融的资金供应不足从而不能满足多方位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而农村民间金融则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弥补了这种不足,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第三种观点则主要论述了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对称,农村民间金融由于特有的血缘、地缘、人缘关系,信贷双方的信息比较对称,这就有效克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建立在乡土社会及其关系网上的农村民间金融有低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某项制度的供给。

对农村民间金融利率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其现状、规模和利率高低的解释方面,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利率的分析达成的共识是:相比于农村正规金融,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是高的,但对高利率形成的原因,则众说纷纭。但学者普遍认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上的高利率主要是由于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风险造成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此不多赘述。而关于农村民间金融的绩效则更多地集中在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经济增长和对金融制度变迁的研究上,典型的观点有:农村民间金融是有效率的,体现在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上;农村民间金融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其剥削穷人的高利贷上,因而在对待农村民间金融及其合理性方面自然有发展和取缔、合理与不合理两种观点。

综上可见,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并提出了很好的政策建设,他们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外已有的仅局限于从某一角度对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而没有对农村民间金融进行系统讨论,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绩效和监管也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民间金融留下了空白,也为我们开拓新的领域增加了难度,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绩效和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分析其效率,进一步地提出规范这一市场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健康运行,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农村经济的作用。

三、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一是阐述研究这个题目的必要性。二是构建支撑农村民间金融运行机制、绩效和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即进行相关的理论综述。这些理论具体包括制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效率及其相关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及寻租理论等。三是就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全面的回顾;接着,界定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其表现形式,并概括介绍了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的运行机理和履约机制,进一步地,对我国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市场配置之谜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就农村民间金融的效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指出农村民间金融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制度方面都是有效率的,而且它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增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首先,农村民间金融的运行机制、利率机制和绩效这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其次,在论证了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民间金融监管的经验,提出我国在对待农村民间金融问题上应有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就上述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

一是资料获取的方法。主要运用了文献检索法。用文献检索法从中国期刊网等中文网站及等英文网站检索与民间金融运行机制和绩效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是分析方法。主要运用了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其中,系统分析法表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把农村民间金融作为民间金融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农村民间金融能够提供资本这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用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认清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影响。而实证分析法则是本文运用较多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运用一些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模型分析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利率的影响机制,利用统计学的一些知识及计量经济学分析正规金融利率与民间金融利率的关系以及民间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等,还利用了博弈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等。当然,本文还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在分析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定位和功能、描述农村民间金融市场运行原因等方面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在讨论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需求、供给和利率形成时运用大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定性分析能够提升论证的理论高度,但需要翔实的定量分析提供论据支撑。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需要定性分析提供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更能增强本文的说服力。此外,在分析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时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实践,总结了国际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归纳了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四、研究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假设

任何研究都需要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是分析结论成立的必备前提。本文为研究的需要,特提出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农户和企业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地方,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个体单位。

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理性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在这一理想模式下,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了解任何有贷款要求农户的信用状况,并能确切知道需要贷款项目的风险和成功概率,也能预见农户未来的偿还能力,因此可以决定是否批准农户的贷款申请:信用状况好,未来有偿付能力的农户得到贷款,农户和金融机构实现双赢;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拒贷。然而,对于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来说,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才是最真实的。

(二)研究框架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下所示:

第一节 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包括制度含义、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的功能和制度创新等。这些理论由于对现实问题极具解释力而备受学者青睐,也为本文解释民间金融的运行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研究制度理论的经济学家颇多,如马克思、科斯、舒尔茨、诺思、托马斯、拉坦、速水、菲尼、林毅夫等,但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则是诺思。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诺思和林毅夫的制度理论。

一、制度的含义、构成及功能

(一)制度的含义与构成

制度是什么?在诺斯看来,制度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他更进一步地将“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细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其中,正式规则是指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有意识创设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它们起着弥补正式规则缺位(不足)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