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辟邪文化
19107400000017

第17章 人生礼俗辟邪(10)

关于死亡的时辰,民间也赋予其吉凶观,并且要行辟邪消灾之法。

台湾民间有忌病人在晚饭后断气的习俗。其俗信以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是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代人将有断炊的厄运发生。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必须很好地禳解一番才行。

这种习俗的产生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自给自足的低生活水准和古代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观念。安徽一带对于幼丧早夭者,如遇春庚申日、夏甲子日则是大不吉利,会有僵尸之虞。在这种日子死去的少年,出殡时一定要请术士画符于棺材上,并以种种迷信的方式去“破解”它。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据说这是因为圣人孔子七十三岁而死,亚圣孟子八十四岁而亡,这两种寿数成为大忌。河南一带,每当老人到了这两个关口时,须给老人买条活鲤鱼吃。俗以为吃了活蹦乱跳的鲤鱼,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猛一窜就蹿过了这个难关了。

有的地方是在当年立春日的早晨,由女儿亲自煮两个鸡蛋,悄悄到麦场上,滚上几滚,然后带回家中,让老人躲在门口吃掉,以此象征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骨碌打蛋”地度过了这个难关。这两种岁数之忌实源自于古代人对孔孟圣人的至高无上的崇拜心理。另外,浙江一带,忌讳死在八十一岁时。因为九九八十一,此乃财数算尽之意。预示子孙后代有穷败之象,遇到这种情况,应请人将一具完整的算盘折散,待死者将断气时,一股脑儿地将算盘子隔窗洒出,即可破解,达到避凶趋吉。

再次,民间以为善人得善报,可得善终;恶人得恶报,必得恶死。什么是恶死呢?一般是把客死他乡、非正常寿终而亡、孕妇分娩而死、死时尸首不全、身首异处、被杀害、淹死、烧死、轧死等视为恶死,是非常忌讳的。认为这样死的人不但自身痛苦,就是到了阴间也还要受罪,而且还会危及后人,殃及子孙,使子孙不得安宁。若真有上述恶死情状发生,家人必须请僧道念咒设法,借以超度死者不安的亡灵,同时得以禳解恶死者带来的凶祸。

又次,哀悼死人也要有章法,对于什么时候可以哭、应该哭,什么时候不可以哭、不许哭在风俗惯例中是有规约的。旧时广西、云南交界地带有一些“赶尸者”,据说使用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把尸体从很远的地方运回来,有时运尸的时间很长,尸体也不会腐烂。但唯一的禁忌就是亲人的哭声,倘若亲人放声大哭,那么尸体立刻就会化成一滩臭水,所以当亲人的尸体由这些赶尸者引回家的时候,家人必须含悲忍泪,一直要到成殓好后,才可哭出声来。这种传说是丝毫也不可信的。满族人死后,晚辈可以放声大哭,但在出殡回来,就不准再哭,如再哭,就意味着又要死人了;旧时有俗语说“辰日不哭,哭有重丧”,都是以为在不适当的时候用哭泣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往往会使家庭又遭不幸。当然,各地各民族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禁哭规约,因它们没有明显的避凶目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上述死丧禁哭之事,一是为故人考虑,恐惊尸、尸变、魂悲,是灵魂安息观念作用的结果;二是为生人考虑,恐重丧,恐不能节哀,是死亡恐惧的表现和节哀保身观念的体现。

二、丧葬礼俗中的辟邪习俗和仪式

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祖先崇拜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的结合。先民们认为人死为鬼,死只不过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成为一种无形无质、变化无常且比阳世生活的人强大得多的某种神秘力量。它能够危害或护佑还活在世上的人。因为有了这种观念,使得人们不再随便处置尸体,而是要极力讲求葬式,并通过葬式表现出对死者的尊崇和敬畏,或者厌恶和唾弃。直到现在,人们对丧葬仍然是非常看重的,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葬俗。这些葬俗同样表达了民间对死者的态度,并且相信,只有严格遵从有关葬俗仪礼才能使死者的亡灵得到“安息”;否则,不但亡灵得不到安息,就是活着的人也不能安生。由于死亡本身总是带有一种凶厄不祥、晦气倒霉的俗信含义,因此,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人们始终带有处处充满着危险和灾难侵扰的心理。俗以为为确保葬仪顺利进行,为使亡灵(或鬼魂)不至侵害活人而是庇护子孙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就有了一系列不同的禁忌习俗或辟邪驱鬼的仪式。

(一)成殓习俗中的辟邪

成殓是丧葬礼俗中的第一道程序,主要包括给死者沐浴、穿寿衣和入棺、守棺(即哭丧停尸)等事项。

首先,穿寿衣时,一般由孝子一件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次性脱下,让死者正套上去,一次性穿上;这时,禁忌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了胎儿。汉族俗以为死者的寿衣要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惟恐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做寿衣时忌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惟恐因此会遭到断子绝孙的因果报应。有些地方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在死者衣袖里或手里放上几个用白面制成的小面饼及小棒子。这是因为俗传死后到阴间去的时候,要经过恶狗村,所以给死者备上打狗饼和打狗棒,以便他能顺利地走过恶狗村。

其次,成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木制作,忌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以为用柳木做棺材会导致无子无孙。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还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材要放到干燥通风处,越干燥越好,据说如此则能使本人来世疾病稀少,否则,就会多灾多病。布依族棺木禁用松树和刺包树制作,俗以为,松树砍了,再也不会发芽,若用松木做棺材,会使子孙断种;若用刺包树做棺材,会使子孙得上麻疯病,像刺包树一样癞疙癞包的。哈尼族的支系尼人的棺材称盖为“公棺”、底为“母棺”,两者都是一般大小的木槽,公棺槽浅,母棺槽深。母棺下设有两个支脚托着棺板,公棺棺首一般刻有一个人头形,中间刻一颗心,传说这样有镇邪避恶的作用,能让死人不会变成恶鬼来危害活人。

再次,入殓时,河南开封一带俗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在场,惟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是盖棺时,除了死者最近的亲属外,其他人都要退开,因为人们认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将会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入棺材之虞。河南一带在入殓时还要把此前为防止死者转生时会变成哑巴而放在其口中的一枚铜钱(俗称“噙口钱”)取出,否则,以为死者会把家财带走。入殓前死者的双脚要用麻纸拴住(或用白纸裹住),为的是防止死者游魂乱跑,闯入阳宅,危害活人;但到入殓时要把死者的脚放开,否则死者到了阴间不能走路,成为鬼中的跛子。

又次,入殓后,民间忌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有俗谚说:“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入殓前后,尸体或棺材停在堂中是亲友哭丧吊唁阶段,这时最忌猫接近尸体和棺柩,俗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导致炸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他东西不放。猫被人认为是有虎性的动物,传说猫若从尸体上跳过去或者触碰了尸体,猫会立即死去,由于猫的阳气移入尸体的缘故,而尸体却会苏生而变成僵尸,僵尸直立而起,一直朝前走,遇见什么就死死抱住不放。这时可用粪勺、粪扫帚将其推倒,抛掷扫把、枕头等器物,让僵尸抱住,方能破解,否则若被捉住人,这人必死无疑。当然,为防不测,最好的办法是不让猫接近尸体或棺柩。所以,水族人为避免亡灵作祟,守尸时严防黑猫跳过死者。这种传说纯属迷信,但其用意是提醒亲属要谨慎看护尸体,精心守灵,以尽孝心。羌族在吊唁过程中,孝子要到村外迎接亲友,向舅舅敬酒,到家门口时再敬一次,其余的人口嚼花椒,一边鸣枪,一边吆吼:“啊!哟!”以示隆重,俗以为这样可免得传染并起到辟邪作用。

(二)殡葬时日的辟邪意义

民间对殡葬时日都有一定的俗规。不但形成了许多禁忌,而且其中许多情况下对时间的选择和忌避蕴含有深层的辟邪意义。

台湾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在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该月阴间的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了避鬼煞,所以忌在这个月行殡葬之事。台湾一带还有所谓“重丧日”的说法,所谓“重丧日”,即葬埋的忌日,民间俗信以为在某月某日葬埋是会犯重丧的,也就是丧家还会再死人的。如果不得不在“重丧日”安葬,要采取一些禳解办法。比如,在一小纸盒内装上写有符咒字样的纸条,一同埋葬在墓穴中即可。这种书符辟邪的方法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写的是什么已不被人们所重视,起到的更多是安慰人心的作用。

河南林县一带流传有“重丧日谣”:“正七逢庚甲,二八乙辛当,五十一丁癸,四十丙壬防,三九六腊月,戌己是重丧。”也就是说,正月和七月的庚、甲日,二月和八月的乙、辛日,五月和十一月的丁、癸日,四月和十月的丙、壬日,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的戌、己日为“重丧日”。在重丧日有丧事,必须忌哭;只有通过杀生破灾后,才能放声痛哭。比如,杀一只公鸡,意思是够一双了,不会再死人了。这里的杀生破灾就是具有辟邪的意义了。

河南孟县一带,若遇有“重丧”则要另做一个小棺材,内装一面人,放置在大棺小头底座上,同埋于地下,以做搪塞,其意思也是说已经有“人”陪着死了,就不至于再死人了,从而达到破解“重丧”的目的。这里的“重丧”属于一种单纯的死日禁忌,也就是说,凡人死在这些月、日里,都是犯了“重丧”之忌,只有根据以上方法进行禳解,才能辟邪去灾,确保家人平安。这种“重丧日”的忌避在白族和彝族中也有类似的习俗,如白族若犯了“重丧”,也要禳解。禳解之法是在中堂上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鸡,将其致死,再用笋叶做一口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下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达到辟邪去灾的目的。

这种“重丧日”的忌避显然来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心理,同时对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来说,也可能源于人们对历史上某个月、日发生的灾难性事件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方面人们在这些月日死亡或办丧事要进行禳解,另一方面则要求尽量避免在这些月、日死亡或办丧事,从而达到辟邪去灾不再死人的目的。

民间还有所谓的“三丧日”,就是说如果有人在这天举行丧礼,俗信以为便还会再有两个人死亡,造成死三人的悲剧。所以只有不在“三丧日”办丧事,才能避免再有人死亡。阿昌族埋葬死人的日期,必须选择在龙(辰)、虎(寅)、猴(申)日,否则,传说就会栽秧不能成长,子孙不得兴旺,造成生产歉收,家贫败绝。彝族人家中有人死了,一般在家停尸时间很短,往往是上午死,下午就葬;下午死,第二天早晨即葬;但忌正午时间出殡,俗以为正午出殡会招致灾祸发生。

(三)不同葬式和葬法的辟邪意蕴

中国人的丧葬方式和方法是非常繁多的。在葬式方面常见的有土葬、火葬、水葬、风葬、天葬、塔葬、悬棺葬等等;在葬法方面常有的有仰身直肢一次葬、二次葬、屈肢葬、俯身葬等等。产生这种不同葬式葬法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一是环境,二是信仰。环境是地理方面的限定,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限定;信仰则是文化观念方面的限定,亦即是精神方面的限定。人们选择葬式葬法依据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文化观念因素中往往包含有一定的辟邪意蕴。

土葬。土葬是中国古代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埋葬方式。虽然在入葬的仪式、葬具、葬法上各有特点,但其基本观点都一样,即死者“入土为安”。土葬的历史非常悠久,以至于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汉代的杨王孙就明确地把入土埋葬说成是“乃得归土就其真宅”,明确地把地下看成是另一个世界。

由于有了这种观念,就会使人觉得,如果不让死者入土,灵魂必会游荡于世间,不得一日的安宁。对于生者来说,死者的亡灵游荡于世间,会伺机作祟为恶,危害生人,对生者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采用土葬掩埋死人似乎有这么一种含义,即是生者畏惧死者而采取的一种处理死者的办法,这样,土葬本身隐含有辟邪去鬼的意义。土葬有镇灵压魂的作用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鄂温克族死了小孩通常用一个白布口袋将尸体装上,扔到山坡向阳而草木长得很旺盛的地方。俗认为,小孩灵魂小,若埋到地下,恐出不来,以后就再不会有孩子了。另外,旧时汉族对客死异乡的人禁忌回家安葬,要就地下葬,即使尸体被运回家,也只能放在村外,直接埋葬,目的是避免把灾祸带进家门。俗话说:“野鬼不能见家神”,恐有冲犯祖灵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