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辟邪文化
19107400000037

第37章 辟天灾人祸之邪(4)

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分为魂与魄,人的肉体死亡以后,魂离开肉体变成鬼。鬼神作祟,摄走人的魂魄,人就会患病,尤其是小孩,其魂魄像其体质一样脆弱,很容易受到惊吓,丢魂失魄,神志不清。要使病人康复,则必须将其魂魄招回,所以在民间,往往有“招魂”祛病的辟邪习俗。

人患病是鬼神作祟的结果,为了不使鬼神为害,就要消除鬼神的怨气和冤气,使之有归宿,不出来为害,这就要求人们视不同鬼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取悦于鬼神,满足鬼神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祭祀的手段,达到辟邪的目的,祭祀可以分为事前的岁时祭祀及患病时的祭祀。前者主要表现于群体的活动,主要用于避瘟疫;后者则是个体行为,视患者情况而定,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祭祀的方法存在差别,但在讨好鬼神,使之不再为害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病害辟邪的又一方法,则是对鬼神采取敌对办法,使用驱赶、镇压等迷信手段驱赶鬼神,使之离开病人。《吕氏春秋·季冬》中就记载了两种驱鬼的仪式:一种是巫觋头戴黄金四目面具,蒙上熊皮,着玄衣朱裳,手执戈盾,将鬼赶跑;另一种仪式是巫觋率百隶、童子,叩土鼓嗓叫,射桃弧棘弓,追赶室中疫鬼。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不同的民族,驱鬼所实施的办法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有的表现为强制性驱赶,有的则是通过请送使鬼神离开,达到病害辟邪的目的。

在病害辟邪实施过程中,人们较多地采用巫术手段,巫师充当了这一活动的主角,人们认为巫师是人与鬼神交通的媒介,可以勾通鬼神,传达鬼神的旨意。巫师勾通鬼神的办法主要有二种:一为请神附体,另一种即过阴。前者巫师成为“鬼神”,可以替人治病;后者则是巫师去到阴间,向鬼神讨好,询问病因,祈求治病药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巫师勾通鬼神,为病人驱鬼辟邪,实施的具体办法五花八门。以下将所知分别加以叙述。

(一)祭祀鬼神

祭祀鬼神是病害辟邪的重要手段。人们相信,鬼神作祟,使人害病,而对鬼神进行祭祀,就可以使鬼神得到满足,达到病害辟邪的目的。祭祀鬼神在具体实施时,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不同民族也有所不同。有的泛泛祭祀鬼神,有的专门祭祀某一种鬼神,祈求辟邪。

祭瘟神是祭祀鬼神辟邪除病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瘟疫在中国古代是多种烈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它发作快、来势凶猛,很快就会使人染上死亡。中华先民对此很恐惧,认为这是五位恶鬼作祟,因而民间大多设有神像,敬奉瘟神。隋唐时期,民间以赵公明等为五瘟神,以五月五日为祭祀瘟神之日,祈求瘟神不要作祟,为害人间。宋代民间仍敬事瘟神。福建地区百姓以张大王为瘟神,加以祭祀,以求辟邪。明代又以吕岳为昊天大帝,主管瘟神。百姓以为敬奉瘟神,就可以辟邪,使人免于病害。

祭祀鬼神的祭品主要用动物,从文献记载看,多是用牛,除使用牛为祭品外,岭南人生病,会以鸡鹅猪狗为牺牲,宰杀这些动物,祭祀鬼神。

人害病后,祭祀鬼神,除了用动物为祭品外,中国历史上也曾有杀人祭鬼的恶俗。春秋时,人生病会杀人祭鬼神,《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患疟疾,一年多都未治好。有一天他召见大臣会谴、梁丘据、晏子,说他打算杀二个儿子,取悦上帝,从而使自己痊愈。会谴认为可行,只是由于晏子强烈反对而作罢。汉魏以后,杀人祭鬼从未间断,从地域来看,主要流行在两湖、四川、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历代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西南少数民族中过去,也存在过类似的恶俗。

(二)避鬼神

为避免使鬼神作祟,人们在鬼神为害之前采取行动,予以回避,驱邪去鬼。当人患病之后,人们也会针对鬼神的特性,采取措施辟邪。

避瘟疫,以天津“过半年”为典型。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天津瘟疫流行,很多人病死,当时民间流传有一位神仙告诉众人,说要消去灾害,非过年不可,而其时仅是五月中旬,离过年尚早。至大年三十怕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病死,因此人们约定,六月初一过半年避瘟疫,此后每至六月初一,天津人就会吃馄饨过半年,人们认为这样做了就会避免瘟疫流行。

人死为鬼,鬼魂与生前的人一样,也存在某种身体缺陷,根据这一特性,人们对这类鬼神可以躲避。江西高安农村,视打摆子为“打半日”、“打三脚马”,认为这是瞎眼“半日鬼”作祟,人们采用吃鸡蛋扎手的办法对付,做法如下:先拿两个鸡蛋,将其一头钻洞,把五片辣椒叶及一只蜘蛛放入蛋内,封好后将鸡蛋煮熟给病人吃,同时又用一只蜘蛛、两根韭菜、三片艾叶,捣烂敷在病人手上,并用布包好扎紧。病人趁天未亮偷偷躲进楼上稻草堆里,或者去别人家的楼上,或是去深山中。这样瞎眼睛的“半日鬼”就再也找不到病人,病人就会好起来,不再生病。

浙江富阳人生病,如若被确认是妖怪所害时,病人家亲友就会一声不响地将患者抬到尼姑庵或寺庙里去躲避,不让外人知道。

(三)驱鬼送神

驱鬼送神是病害辟邪重要手段之一,它与祭祀鬼神及避鬼神不同,主要是对厉鬼恶神强制加以驱除,使鬼神离开人体,不让鬼神为害,若人已生病,则采取强制措施,驱赶鬼神,使患者迅速康复。

《搜神记》称,颛顼氏生三子,死后为鬼作祟,“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礼记》称“傩,人所以逐疫鬼也”。“傩”即用敌对的方法驱走,镇压厉鬼的仪式,目的是要驱疫鬼。

中国古代自商代以后,宫廷及民间都要举行傩礼。商代于农历十二月举行傩礼,其仪式为巫师用十二神兽面具装成护面,跳神施法。周代,宫廷每年举行三次傩礼,民间亦很盛行。其仪式为巫师戴着黄金四目面具,头蒙熊皮,身着红裤黑衣,手执戈盾,带领一伙人边歌边舞,至宫中驱鬼。汉代每年腊月举行傩礼。由巫师带领十二兽神及120名侲子,赤帻皂制,执大鼗,边歌边舞,将鬼驱至河中。宋代傩礼在除夕晚,与前代相比,宋代宫廷傩礼中无方相氏及十二兽,而出现了由教坊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规模比以前更大,达数千人。直至近代,傩礼仍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流行,人们用来驱走疫鬼,以保人兽平安。

大规模驱鬼以求人兽平安,除傩礼之外,江苏吴江又有放河灯习俗。每当夏末秋初,先由主办人向各家募捐,选定日期,雇用数十条船只,船上扎彩悬灯,请僧人诵经,供泥佛像,又请人奏乐,夜间入河中放灯,当地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驱邪去疫。

一旦瘟疫流行,有些地区则“束草为龙”,将草龙遍体插上火香,鸣锣击鼓,边走边跳舞,挨门挨户,高举草龙,登堂入室,“以逐疫鬼,祓除不祥”。有的地区当瘟疫流行时,大家就会请司爷或和尚来“安龙”,大家燃放鞭炮,手持鸡鸭到各街巷去追逐,三周之后,用纸炮将鸡鸭驱走入河,使之落入河里,称为“逐耗”,以为这样鬼魂就会附在鸡鸭身上被赶走。

不管是瘟疫发生之前还是流行之后,人们所采取的驱鬼送神病害辟邪,都是群体行动。一旦个人生病,亦采用驱鬼送神办法辟邪,不同地区辟邪仪式存在差别。

湖南地区有所谓“司公撞钟”。凡人患病,则延请巫师至病人家祈祷,吹螺鸣金,巫师口中念念有词。夜幕降临,抬神至各处,金鼓喧阗,奔走若狂,名为“打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