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成事最常用的招儿
19107800000051

第51章 第50招儿不断充电——靠能力改变命运

招法解析

无论你的出身如何,也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你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知识改变命运!你也许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但没有知识的能力就像没有燃料的机器,永远不可能有所作为。藐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用招要点

1.勤奋是迈向成功的路径

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路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的好习惯。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勤奋使你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任何事情,唯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勤奋往往能使你脱胎换骨。那些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将勤奋当作金科玉律的人。只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个从小就立志学孔子的人。在他上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生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不大的天井里,欢声笑语,沸沸扬扬。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老师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呢!从此,老师便对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这样好学,很快成为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读到这句话时,高兴地跳了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世界上有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大多是靠勤奋得来的。他们中甚至有许多人资质不是太高,但却依靠勤奋取得了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就。所以,天生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身应有的勤奋精神。只要具有勤奋的精神,就会取得成功,就会开创人生的新局面。一个勤奋的人会有以下特点:

(1)日常生活井然有序,做事不会拖拖拉拉、疲疲沓沓。

(2)对学习有极大兴趣。兴趣是勤奋的动力,一个人对某项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消除懒惰。

(3)能独立解决问题。他们能克服依赖性,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

(4)学习全身心投入,争取最满意的结果。

2.把学习看成是头等大事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不断地去学习对我们所有人都是有用的。经常学习与经常运动具有同等的功能,它能为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有用的技能,使我们终身受用。所以,成功的人会把学习看成是头等的大事,他们会先提升自己再打拼事业。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其父司马谈死后第三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网罗天下的旧闻轶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终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国家珍藏的书籍,同时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完成这部着作。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吗?”

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我应该承担,我要当仁不让,也不敢谦让啊!”

壶遂理解了司马迁的写作意图,高兴地点头说:“子长,我明白了。你是要把这盛世的美德发扬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

不久,司马迁开始写作了。他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也认真整理自己亲手调查来的事实。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详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史记》诞生了。它记录了远古时代的黄帝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气势宏大,比《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把学习看成是头等大事,才会使我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永远保持学习的劲头。否则,我们的学习也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了。如何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呢?

(1)没有什么事比学习更重要。要意识到学习的作用:人不学不成才;知识改变命运。

(2)生活中,合理安排学习和日常事务,不要让生活的琐事耽误了学习。

(3)知识是成功做事的保证。在准备做一件事,特别是做一件大事的时候,一定要先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再动手去做,这样,成功才会有保障。

3.把学习培养成一种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追求成功的人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6岁时还不会穿有背带的裤子,小学时学习也不是很好,而梁漱溟竟能凭借自学而成为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诸多领域皆有建树的着名学者,实属奇迹。那么,梁漱溟后来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他成功的答案。

梁漱溟从八九岁开始自学,直至九十五岁高龄辞世,在近90年间,他一直以书籍为友、以报刊为伴,特别是在奠定其学问基础的青少年时期,梁漱溟更是孜孜不倦地勤于自学,没有一日间断过。当时,据说他读书看报已经成瘾,以至于“每日不看报,则无异于未曾吃饭饮水”。

据梁漱溟自己说,他中学时每天必读的报刊有好几种,其中既有中国人主办的,也有外国人主办的;既有拥护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读书时,无论是佛家的经书还是儒家的典籍,也无论是经济类的读本还是政治类的着述,只要认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会诸多问题相关,他都尽可能地去研读,并在研读中进行比较、借鉴,然后,再得出自己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结论。于是,他的着作相继问世,他的文化大师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梁漱溟作为一个有才气的大儒,其成长过程应该给我们很多启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为普通人叩开智慧的大门,能为普通人添加更多的才气。

很多人能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生的意义与作用,但不知道应该着力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这里介绍五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大家努力的方向。

(1)一心向学的习惯。一心向学的习惯,是所有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

(2)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大家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

(3)严格地执行学习计划,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克敌制胜的法宝。

(4)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

4.向他人请教

轻佻应以稳重来弥补,浮躁应以踏实来弥补,偏狭应以宽容来弥补,急躁应以和缓来弥补,刚强暴戾应以温柔和顺来弥补,肤浅应以沉厚来弥补,刻薄应以浑厚来弥补。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不应该感到害怕或是极力去掩饰,这样只会让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更明显,对我们的发展也更不利。一个人的性格有不足,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想办法来弥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积极地向他人请教,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几乎在每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都处于劣势,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以他的胜利而告终呢?除了成吉思汗本身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善于向别人学习,即便对方是自己的敌人。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极大的兴趣,每次战役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到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使其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利用工匠们建造了很多的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的兵器。

有一个俘虏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当元朝军队过来检查时,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来回换了两下,表示他会锯木头,他居然因此就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有一个西夏的降人,工技娴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宠爱。当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边时,这个工匠讥讽他说:“现在是需要工匠的时候,你这个酸秀才来干什么?”足见当时工匠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成吉思汗还把被俘的工匠组成了独特的军种——工匠队。有人说,这是古代军事史上最庞大的独立兵种。

充分利用工匠,保证了元朝军队的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从汉人那学来了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后来的攻城战中,炮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技术传到欧洲,就是元朝军队带去的。

当时这样一个落后的民族,却掌握了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吉思汗用向赢家学习的方式,解决了几百年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仅表现了他的谦虚好学,更表现了一代天骄的雄才大略。

成吉思汗为了改变民族的落后面貌,努力学习别的民族先进的理念,进行改革,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往往会公正地评估自己的不足,然后以开放的心和受教的态度向他人请教,以此来实现“青出于蓝”的超越目的。

在学习他人的时候,我们要懂得:

(1)了解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然后再围绕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重点学习他人在这方面优于我们的东西,以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精益求精,优之更优,长之愈长。

(2)懂得分辨哪些东西对自己是有用的,哪些东西是没用的,对于别人的优点,要有选择地学习。在学习别人之前,要想想他的东西究竟适不适合自己。

(3)借鉴别人优秀的方面,但不是完全抄袭。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创新,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超越他人。

5.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才能显示出处世的钢与健。这就是《乾卦》中说到的:“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乾卦》分述了从“潜龙”、“见龙”到“飞龙”的转变过程,意欲以龙为喻阐述人生成长的过程,强调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变成“飞龙”。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古往今来无数英杰的座右铭。

提起吴下阿蒙,那可是三国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名鼎鼎的关羽就是败在他的手中,被迫走麦城、丢掉性命的,足以看出他是三国中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将领。

然而,吕蒙的军事才能并不像赵云、周瑜等人一登场就具备的,而是一员以勇猛着称的武将,就如同张飞、吕布的类型,被人们看成是草包将军。

据说,吕蒙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根本没机会识字,更接触不到诸如《孙子兵法》之类的兵法书籍,自然在作战谋略上要比其他的将领稍逊一筹。因此吴中的各个将领们都看不起他,嫌他文化低,是个草包。

其中,吴中第二代都督鲁肃就很是看他不上,在他巡视各将领营地的时候,路过吕蒙的营地时都懒得去拜访。若不是属下极力相劝,才到得吕蒙帐中相见。

在席间,谈到如何与江对面的关羽对敌时,鲁肃指导吕蒙要随机应变,而吕蒙却提出了对付关羽的五套方案,且头头是道,令鲁肃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就有了后来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

当然吕蒙的这种转变,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吴主的激励以及他后来自强不息的努力。

在此之前,吴主孙权不管别的将领的想法如何,对于骁勇善战的吕蒙一直都很赏识,准备栽培一下他。有一日,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劝他多读点书,而吕蒙却以军务为借口说忙推托。

结果孙权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以军务忙为借口,难道你比我还忙?”接着孙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导吕蒙:“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头在书籍里不问军务,而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当即指出了哪些书籍适合他看,并派人送给了他。

从此以后,吕蒙鞍前马后都不忘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吕蒙也完成了草包将军的转变,才有了后来的鲁肃大跌眼镜、关羽被轻易地擒杀。

任何人一开始都是平凡的,但是只要能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弱小的始终会变得强大起来。自强不息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事物发展的现实及客观规律。如果条件不允许,就要在暂时的隐忍中创造条件、顺应并利用客观规律,否则只靠盲目地自强是不会尽如人意的。

成功需要自强不息,因此,我们要善于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具体的做法是:

(1)树立理想——自强的前提。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也就没有生活。

(2)自信——自强的必然。每个人都想成功,渴望品尝成功的喜悦。但是,要是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行,就会自暴自弃。所以要树立自信,找回自强。

(3)磨炼——自强的必经之路。在人生路上要不断地劈荆斩棘,只有懂得磨砺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