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力图从市场运行的角度,分析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情况,探索中国肉类产业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中国肉类产业的市场理论框架,为21世纪中国肉类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指导,但鉴于本研究的难度与笔者的水平,仍留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中国肉类产业发展事关未来人民主要食物之一——肉类产品的供给问题,而肉类产品的供需平衡是考量我国肉类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肉类市场正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势头:生产总量连年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而通过灰色模型的预测,未来5年里(2008~2012)生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08年生产将接近8千万吨,2012年将接近9千万吨;而需求同样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由于人口增加、收入提高和消费习惯转变,将使肉类产品消费继续快速增长,这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将是未来最主要的增长动力。通过相关因素的回归预测,我国肉类消费量将于2012年首次超过生产量,并且缺口将逐年扩大,届时中国肉类生产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二)肉类产业的发展依赖作为其产业基础的饲料产业的发展,因此未来中国饲料粮市场的供需平衡成为影响肉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利用二次指数模型的推算,本文预测未来5年里中国的饲料粮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饲料粮需求,每年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将近3000~4000万吨的饲料粮。这对中国肉类产业产生的影响是两方面的:积极方面,在WTO框架原则下进口国际市场饲料粮,满足逐年增加的饲料粮缺口,低价的进口饲料粮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肉类生产企业的成本,使中国肉产品价格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将改善原有饲料的品质和安全性,全面提升肉类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提高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消极方面,扩大国际市场的饲料进口,将使中国肉类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易受到国际市场饲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另外由于严重依靠国际市场饲料进口,会极大地打击本国饲料产业,使刚刚起步的中国肉类行业的一体化(即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模式受到影响,因此从长远看大量依靠国外进口饲料对中国肉类产业具有消极影响。
(三)肉类加工业作为肉类产业的延伸,其发展成熟度是衡量一国肉类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我国肉类加工业呈现出了快速增长和发展的趋势,预计未来我国对于肉类加工产品的需求将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然而中国肉类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类工业体系仍然十分弱小,因此尽快建立中国肉类工业一体化体系十分必要,继续培育和维护大企业大品牌、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化体系以及建立完整产业链工程,仍是中国肉类加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经过20年来市场化经营的发展,中国肉类产业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向现代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区域化生产经营发展,生猪、肉牛、肉羊以及家禽都已经形成相对集中的饲养和生产区域。目前中国肉类产品生产量的90%以上用于国内消费,由于肉类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肉类产品在国内不同省区间的贸易也不断增多,因此国内市场流通的畅通与否关系着肉类行业的价值实现程度的高低。我国肉类产品流通体制并未发展完善,并且运行不规范,同时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地方行政障碍仍然存在,客观上抑制了肉类产品国内流通发展。因此对未来中国肉类产品流通提出以下建议:抓紧肉类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加快构建肉类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继续推行市场化改革,彻底打破地区封锁与部门分割带来的流通阻碍问题,建设规范化、多功能的市场管理体系。
(五)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变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重竞争,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明显增强,因此我们在分析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特征时,要同时考虑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在考察对国内外肉类市场的关联度时,主要选取了两种比较典型的肉类品种——猪肉、牛肉的市场进行整合检验,通过共聚合法检验证明,我国牛肉与猪肉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长期的整合,但不存在短期整合,也就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国内外的牛肉与猪肉市场之间互相影响,其价格之间的联系程度比较密切,但在短期内一个市场之间的价格变化还来不及波及另一个市场。长期整合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贸易逐渐融入世界范围,其生产、经营和销售都要受到全球同类产品供需关系的影响,因此我国肉类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但同时我国肉类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缺乏短期整合,说明我国肉类市场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国外同类产品供需变化的反映灵敏度不高,经营效率还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不能及时将价格信息传递给国内市场,这也说明我国肉类市场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何根据国际供求关系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对促进中国肉类生产和贸易发展非常重要。主要的建议有:促进肉类贸易体制的改革,建立肉类产品价格预警预报系统,注重肉类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市场透明度,顺应WTO规则,在其框架下展开对肉类产业的支持。
(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4年多,目前已经顺利的渡过WTO的前过渡期,进入后过渡期,一方面肉类市场开放领域继续扩大,对于国内肉类市场主体来说将形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以前开放市场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为了使中国肉类产业顺利融入世界市场范围,相关产业政策势必需要进行调整:建立肉类产品预警预报系统,加快和规范各种肉类行业协会建设,为肉类产业提供良好有效的中介服务,切实提高我国肉类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畜牧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修订相关法规,调整检验检疫政策,建立和完善我国SPS、TBT措施,继续扶植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肉类生产企业。总之只有适应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改变应对方式,才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是一个跨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数理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课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望取得预想之成果。但鉴于本文作者长期专于经济学的知识背景,不可能一下子吸收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就是在本学科领域之内,笔者也是知之不多。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本课题难度之大、工作量之重、系统性之强,超出想象。虽然经过近5年的勤奋钻研,加上导师和同窗的尽力相助,才建立了本研究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基本理论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对中国肉类产业相关问题以及市场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本文作者理论功底的限制,以及研究命题的深度,该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一)还未对肉类产业进行全面研究。本研究将肉类产业定义为围绕泛指的肉类产品所展开的一系列上中下游产业链,包括饲料、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等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门所形成的经济混合体。在本文中重点研究了中国肉类产业的产前、产后所涉及的饲料产业、加工产业以及国内外贸易问题,而仅对肉类生产进行了产需平衡的估计,实际上肉类产业的成本效益分析也是肉类产业问题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本人精力、所能获取的资料以及篇幅的限制,未能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数据的采集口径的统一性难以达到。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整个研究工作无法取得来源一致的统计数据。本研究的绝大多数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官方统计、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以及美国农业部统计。由于这些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样,因此难免导致某些数据的不一致性,同时某些数据由于采集的困难,造成一定的不连贯性。但是庆幸的是,从总体来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对整个文章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随着今后中国统计工作的完善,这方面的缺憾将会得到弥补。
(三)市场整合研究的完整性还未达到。在对国内外肉类市场进行整合的研究时,只选取了两种比较重要的肉类产品:猪肉和牛肉。实际上禽肉也是国际市场上重要的肉类贸易产品,由于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并没有进行研究,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工作;另外对市场的选择是以国内外的零售市场为主,而批发市场也应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但由于我国相应批发市场发展并不理想,还难以代表我国肉类市场的主体,因此本文并没有重点研究,而随着今后市场流通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批发市场势必将成为市场流通体制中的主流,对其运行特征以及国内外整合程度的研究也将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