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11

第11章 撒拉族的物质文化(4)

碗菜之后是糖包、肉包、花卷、菜主食,其中有一大盘是羊油炒饭,在汉区是不易尝到的。它不同于新疆维吾尔族的“抓饭”,不同之处是饭里没有加葡萄干、胡萝卜等成分,也不用手抓来吃。

我上面把面食和米饭称做“主食”,表明我还是存着汉人的观念。如果从牧区民族的观点来说,主食还在下一道的“手抓羊肉”。到过牧区的人不用我对手抓羊肉多加描写。不论是蒙古族或藏族,都喜欢吃,而且大量地吃,不厌地吃,不愧是食中之主。按撒拉族的通行习惯,上菜时羊尾巴必须对准主客。主客就得用刀把羊尾巴割下,抓在手里送入口中。这是礼貌。这次客人中以我的年龄为最高,羊尾也就冲着我。羊尾比较嫩,所以我的满口假牙还能应付。其他部分则很难享受。这是因为甘青的牧区一般海拔高,不用高压锅煮羊肉,水的沸点是煮不烂羊肉的。我多次望肉兴叹,年老无用了。这次得此羊尾,颇足解馋。

撒拉餐单是多民族的综合体,想尽收其美,势必重峦叠嶂地使人食不暇接。刚吃过牧区的手抓羊肉,接着摆上塞外的火锅子,我没有考察过火锅子的来源,只知道它分布很广,在日本至今盛行。我们在撒拉族吃到的其实就是涮羊肉。我提到这是东来顺的名菜,主人似乎很熟悉,顺口说:“你们的羊肉还不是这里去的?”我领会这句话的意义是:“天下鲜美的羊肉无不出于此地。”主人的豪情盛意,使我连连点头。涮羊肉我是嚼得动的,话也用不着多说了。

最后还有一手,是“雀舌面”。面之种类多矣。我过去总以为面食花色到了山西也就达顶峰。想不到撒拉族还能在面食上独出心裁,破了纪录。雀舌面指面粒的形而言的。它不是条形,不是块状,而是模仿麻雀舌尖的大小厚薄和形状制成的面粒。我不知道怎样制成的,只觉得进口后,不拖舌、不鲠喉,对老年人特别适宜。

结尾是一杯冷冻的酸奶。大量肉食之后以此收场,妙在一个酸字上。撒拉餐单别具一格。我希望有一天在各大城市里有专设撒拉馆子,可以供应群众一尝农牧结合的独家风味。

近年来,撒拉族饮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吸收新的烹饪方法和菜品,使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到各民族人士的青睐和赞许,撒拉族餐饮“撒拉人家”品牌在“第七届中国市场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大型公益活动中分别荣获第七届(2009年)“中国民族餐饮最具价值品牌”“中国餐饮行业品质信誉十佳品牌”两大殊荣。这是撒拉族民族餐饮继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搜厨杯迎奥运烹饪大赛获团体金奖与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中华全国美食节上获“中华名宴”称号后的又一次被认可和肯定。

截至201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从事民族餐饮业的有4700家,带动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20160人就业,餐饮业收入达到11550万元,占劳务收入的54%。

二、饮食礼节

撒拉人由于受历史、社会、宗教、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礼节。其一,饮食是保证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撒拉人不吃凶猛动物之肉,不吃污脏之食物,坚持饮食洁净,追求美味食物。其二,撒拉人在饮食过程中,养成了节俭、卫生、食不过分的良好习惯,厌恶糟蹋食物和挥霍浪费,讲究用食适度,这种习惯符合了增强体质的作用。其三,撒拉人盛行以茯茶、牛羊肉、素盘馍等食物为礼物的馈赠习俗,不论是乔迁新居,还是生儿育女或宗教节日等活动中,没有一项是不与馈赠食物相联系的,即若是某一家做了一顿搅团,也先捞上一碗给邻居送去。然后家人才共食。其四,尊老敬客是撒拉人的美德,这种美德在饮食活动中尤为明显,用食时先端给家中的长辈,依次为男性、孩子,家庭主妇最后用餐。若家中来客,主人会以最丰盛的美食招待客人。其五,注重饮食与健康、人品的关系。吃饭时,讲究细嚼慢咽;喝粥时,最后要把空碗用少许开水冲刷后,连水带羹饮尽;吃馍时,先要用净水洗手并用毛巾擦干,然后左手拿馍,右手掰一小块,念“太思米”后,才送到嘴里,忌讳大口咬着吃。饮食后的器具(碗、勺、锅、杯子等)一般要用净水冲洗三遍后,放到原处,以便下次使用,冲洗器具的第一遍污水则泼到高处或倒在食槽里供牲畜饮之;下厨房做饭均为女人来做,若是男子做饭,就意味着失去了男子的尊严。因此,除特殊情况外,男子不进厨房做饭;要是给长辈、客人、阿訇等端给饮食时,必须弓腰、拿双手敬捧给食物。

三、饮食习惯

现代撒拉人在饮食习惯上除每年的斋月(30天)期间一日二餐(黎明前的早餐,和黄昏后的晚餐)之外,平常一日三餐。早餐一般为馒头、奶茶或大米粥,中午为馒头或大米饭配以土豆炒肉或辣子炒肉或菜瓜炒肉,晚餐为臊子面、面片或碎饭。若是家里来客,主人马上动手炸汤面、做火锅、煮手抓羊肉,热情招待客人。若逢喜庆佳节,撒拉人的饮食品种极为丰盛。上桌的有馓子、包子、羊肉手抓、火锅、十几道菜、瓜果等。

第三节服饰习俗

一、撒拉族服饰的变迁及基本特征

撒拉族的服饰艺术,文献资料缺少,只是从民间流传的歌谣和一鳞半爪的史料中粗略地了解概貌而已。

现以撒拉族传统戏剧“对依奥依纳”(意为骆驼戏)为例:此戏剧是撒拉族地区广为流传、现存的、影响深远的唯一民间戏剧,多在婚礼之夜表演。出场时,有两个人反穿皮袄一前一后扮做骆驼,另有两个,一人身穿白色长袍,头缠戴斯塔尔,脚穿短靴,另一人身穿白色汗褂,腰系红腰带,外套青夹夹,脚穿短靴,头缠戴斯塔尔,身披一件大红披风。这一戏剧通过对白形式追忆和讲述撒拉族先民迁徙的艰难历程。另外,我们从撒拉族的体型特征和记录族源的史料中可知,撒拉人体格强健,眼窝较深,鼻梁较高,眸子黑色,皮肤白皙,多须,这显然与中亚的民族相近,《伊斯兰大百科全书》(英文版)卷四说:“撒拉族原名叫撒鲁尔,是乌古斯部落中的一个部落”,指出撒拉族的先民是突厥族乌古斯部的后裔。据传说《骆驼泉》记载:“撒拉族祖先嘎勒莽、阿哈莽等一行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徙至循化街子定居。”总之,从以上简述来看,最初的撒拉族服饰基本保留了中亚人的服饰风格,相近于蒙古人的服饰。这是因为与撒拉族先民们游牧生活环境有关,其中头巾则是阿拉伯式的,因为他们皈信了伊斯兰教。

元朝,撒拉族先民初居循化时,其服饰仍保留着中亚风格,男子戴卷檐羔皮帽,脚穿半皮靴,身穿“袷木夹”,腰系红绫布,妇女头戴赤青的缲丝头巾。

到明代,撒拉族人口渐多,服饰艺术有一定的变化。据《循化志》卷五记载:正统元年(1436年)“调凉州扒沙等处,剿贼有功”因而“赏狐帽,胖袄(棉袄)”。

至清朝,撒拉族的服饰趋之于汉式化。《循化志》卷七风俗章中有撒拉族婚丧礼服的记载为:“其财礼亦当日定议……临娶又送红绫布一对,绿绫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新妇耳戴大耳环,如钩,或重至一两,头上戴银花及银冠子,身穿红绿布服或绸缎,多如汉制,脚穿布鞋,青底红身……孝服白布,长大如道袍,腰系白布,鞋亦以白布幔之。俨然是汉族的丧服。”《皇清职贡图》中有关撒拉服饰的画像是这样的:妇女的衣着蓝色,长裤,上套绿色长裙,长至脚踝,上衣则是粉红色大襟衣服,上套黑色大领宽袖,长衫,上衣没膝,内衣为白汗褡,外衣则为大领大襟长衫,两边不开叉,腰间以红布束之,系结之处在右胯,下身穿黑色裤子,脚穿黑布鞋,鞋尖上翘。

民国年间,伊赫瓦尼教派在循化撒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提出的“遵经革俗”的主张,其中包括革除不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服饰的内容。随之,在撒拉族中汉式的丧服被摒弃,“包头”改成了“盖头”,男子不允许穿戴红色或黄色衣帽,以便区分于藏传佛教的黄教徒和红教徒,衣装主色调为黑、灰、蓝等冷颜色,年轻妇女的服饰,当时流行的民歌《阿里玛》中是这样描述的:“阿里玛/撒里呀撒开时/撒拉女/头上呀戴的是绿盖头/身上呀穿的是青夹夹/脚上呀穿的是阿拉亥(指绣花鞋)/哎西,才是个撒拉婆。”撒拉族妇女头上的盖头、身上的夹夹、脚上的鞋其颜色因年龄差异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妇女们的盖头有三种颜色,少妇戴绿色盖头,象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象征沉着持稳,通达老练;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象征朴实自然,纯洁无瑕。“夹夹”(指坎肩儿)有长短之分,一般老年妇女穿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蓝色或灰色坎肩儿,年轻妇女穿红色或几种颜色搭配的坎肩儿,尤其是花色坎肩儿,使人眼花缭乱,感叹不已。中老年妇女的鞋底是千层底,鞋面用黑色条绒或布料做成,是一种圆口缉鞋。年轻妇女们则穿绣花鞋,其外形如船,鞋尖翘起,鞋面及鞋帮均有各种花卉图案的刺绣,做工精细,样式新颖美观,类似于清代家庭妇女之鞋。至于男子服装,一首名为《依秀儿玛秀儿》的歌谣中这样唱的:

依秀儿的玛秀儿罗哟

大呀小儿罗哟

买呀买一个官帽者

头儿里戴哟

买呀买一个衫子者

身儿里穿哟

买呀买一个腰带者

腰儿里结哟

买呀买一个鞋子者

脚儿里穿哟

这首歌中的官帽、衫子、腰带、鞋子是撒拉族男子最理想而时髦的服饰。这里所谓的“官帽”可能指的是民国时期的达官制服帽,“衫子”指的是用布料子做成的士人服,“鞋子”指的是黑色高档布鞋,“腰带”指的是绸缎带。后来,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迁,撒拉族也逐渐入乡随俗,中年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腰系布带,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六牙帽(六边形帽),类似于汉族的狐皮小帽,脚穿平底布鞋或“吓热亥”或麻鞋。老年人则穿白色或黑色的对门襟长衫,做礼拜时头缠长数尺的“戴斯塔尔”,脚穿“毡履窝”,手持木拐杖。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汗褂,腰系红花或绣花腰带,外套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裤脚拖地的长衣服,脚穿缀以丝穗的,鞋尖翘起上钩的姑姑鞋。年轻妇女爱穿花布衣服,常在红衣上套黑色或绿色的长坎肩儿。新娘穿绣有花卉的红色棉旗袍,脚穿绣花鞋,头戴“头圭”,胸前佩戴“胸护”,走起路来,凤冠闪闪发亮,“胸护”叮叮咚咚,使宴席场上的每个人由不得驻足观看新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撒拉族妇女除“盖头”外,服装有所改进,冬季服装有棉袍、羔皮坎肩儿和棉鞋,春夏季服装有各色的汗褡儿、单层坎肩儿、单裤、单鞋、腰间挂针线包。撒拉族男子秋冬季服装有皮袄、棉袍、棉衣、棉坎肩儿、棉裤、罗提(用牛皮搐成的皮鞋)、毡帽、毛提帽、火车头帽、耳套、棉线头巾、皮袜子等,春夏季服装有大襟衫、大襟汗褡儿、黑色坎肩儿、大裆单裤、白顶帽、遮额帽(俗称着遮帽)、鸭舌帽、单布鞋、腰系红绫布带等。

妇女讲究戴耳环、戴手镯、盘发髻,不辫发,盘后扎“头簪”(用金属等所做成的头饰),缠包头,戴花线帽。未出嫁的姑娘编辫子,不戴帽,戴头巾,喜欢穿宽袖花边对襟的各色衬衫,胸前佩戴绣花“荷包”。老年人穿大裆裤,戴白顶帽,系白裤带。若逢冬季,穿皮袜子(用牛皮制成,袜较高)。由于撒拉族男子比较器重面饰,为此,人到中年,开始留胡须,有的只留嘴唇上的一条“黑线”,有的把胡须剪短,有的留“山羊胡须”。除此之外,撒拉族男子喜欢在阳光下戴草帽或礼帽,戴石头镜,以防日晒和眼睛受损,撒拉族女子为了护手和掩盖缺牙,时常戴手套,并镶上金牙。在发饰方面,男子不留长发,剃光头,头发稍微一长,就立即剃头。未出嫁的少女,在平时,特别注重护理面部,常在脸上抹红枣汁或蜜汁,在脸蛋上还喜欢擦胭脂粉。

改革开放至今,撒拉族的服饰有了质的变化,随时代的发展,服装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过去的皮袄棉袍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皮夹克、羽绒服、西服、羊毛衫等,皮鞋取代了罗提和绣花鞋。中年男子一律是西服或休闲服,除每逢宗教节日或礼拜时戴白顶帽外,平时穿的服装与汉族服装相似,只能从语言上分辨而已。女子的服装花色品种更趋之于多样化,款式时髦,紧跟时代潮流,除“盖头”仍沿用之外,其他时装均穿流行装,带金银项链、宝石耳环、钻石手表,脚穿高跟尖头皮鞋,黛眉画容,展示靓丽风姿。若是冬天,撒拉族年轻女子大都穿毛领纯棉大衣,长筒皮靴。

二、撒拉族服饰的基本构成

(一)常装(生活装)

常装就是指撒拉族平常在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所穿用的各种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