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19

第19章 撒拉族的民间文化(2)

立秋摘花椒

白露打核桃

小孩看长势

庄稼看苗势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早烧有雨晚烧晴

月亮盘场是刮风

太阳盘场是下雨

水缸出汗必有雨

蚂蚁搬家水涟涟

吃惯了嘴馋哩

坐惯了人懒哩

馋人家里没好饭

懒人家里没柴烧

……

4.修养社交类撒拉族谚语总结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好经验,其中有教人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谚语;有叫人谦虚谨慎、力戒骄傲的谚语;有鼓励要有志气、自强不息的谚语;还有充分体现人情、友情、亲情等交际内容的谚语。这些谚语虽然句短,但寓意深刻。如:

泉水越挖越清

知识越学越深

树大枝叶多

人多智慧广

傲慢惹人生气

苟求招人发怒

不要忘了苦日子

不要烤干皮窝子

怀里的麻雀别捏死

家里的客人别薄待

狗改不了吃屎

不见兔子不放鹰

人抬的人高

水涨的船高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倒下去的墙立不了

人前说人话

人后说鬼话

……

5.婚姻家庭类家庭是撒拉族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生产、生活、血缘合一的单位,它包括父母、未婚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谚语中包括了婚嫁丧葬、衣食住行、攀亲结友、迎宾送客、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在家庭、婚姻方面的传统观念。如:

家庭和睦

事业成功

树老根子多

人老主意多

富人钱财多

穷人孩子多

跟狗吃屎

跟狼吃肉

骂在嘴上

痛在心里

阿舅打外甥

墙上抹臭虫

好庄稼靠肥料

好儿孙靠教育

闲手别打没娘娃

恶语别骂老汉家

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亲

……

(二)艺术特点

1.在结构上讲,有单句的,双句的,甚至是多句的,一般只用一两句就能说明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如:

睡着的小兔唤醒了

人里头有人

阿达玛(汤瓶壶)里有水

借来的猫不抓老鼠

棉花棒槌能打人

木头刀子能宰人

黄金不昧苦心人

一白遮十丑

一不惹尕娃

二不惹老汉

三不惹媳妇

骆驼瘦骨架大

山羊瘦尾巴挑

河里趟死的是水手

山里拌死的是猎手

有名的马儿坡

没名声的锁同坡

坏哈良心的大墩坡

成了是麦子

不成是豆子

痒痒的地方虱子多

害怕的地方魔鬼多

牡丹花不开花不俊

女孩子不打扮人不俏

日长的事多

夜长的梦多

给个桃红要大红

入个指头入拳头

贼的背后送盘缠

阿布都下苦白下苦

线从细处断

纸从薄处破

言多伤气

食多伤脾

忧多伤神

气大伤身

蚂蚁搬家蛇过道

燕子低飞山戴帽

水缸出汗蛤蟆叫

黑云满天大雨刮

养一个是金娃

养两个是银娃

养三个是泥娃娃

……

2.从修辞方法上讲,有夸张、比喻、对比、谐音等主要特点。

⑴夸张为了启发听者的想象力,加深印象,加强说话者的表达能力,一般把某现象作很大程度的夸张。如:

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

吃饭像铁锨铲雪

干活像老鼠啃铁

⑵比喻为了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往往用某些有类似美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如:

纸里包不住火

篮里装不住水

糖多了不甜

胶多了不粘

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

卖瓜的不说瓜苦

卖盐的不说盐淡

吃饭像只虎

干活像头牛

⑶对比将两种相反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上口好记,增强说服力。如:

官人的房子高

穷人的姑娘俊

乌鸦比凤凰

驴粪比麝香

心如蝎子

嘴如蜂蜜

⑷整齐和谐撒拉族谚语大部分由两句组成,形式整齐,对偶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如:

好人一句

好马一鞭

胳膊折了筒在袖里

饭烧煳了焖在锅里

阿舅是自家的

舅母是人家的

无事不可胆大

有事不可胆小

骂的人嘴毒

打的人手狠

除此之外,撒拉族谚语还运用了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而且具有含蓄、幽默、风趣等特点,往往给人以哲理的启示,特别是它的概括性很强,因而有“语言中的盐”之美誉。

三、民间歌谣

过去,撒拉族人民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浓郁的宗教文化以及各民族歌谣的影响,使撒拉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从歌谣的内容来看:有的真实地记载了撒拉族人民的爱憎,歌颂了人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刚强乐观的性格;有的倾诉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精神,抨击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制度;有的描绘了撒拉族人民传统的习俗礼节,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内容涉及人民生活各个领域。从歌谣的风格来看:曲调优美动人,哀婉但不显压抑,缠绵悱恻却又轻松愉快。从歌谣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玉尔)、民歌(花儿)、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叙事歌,还有丰富多彩的儿歌等。

(一)劳动歌

劳动歌亦称“劳动号子”,撒拉语称“哈依勒”,撒拉族的劳动号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拉木号子”“打墙号子”“连枷号子”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号子应特殊劳动的需要,或悠扬或短促,或紧张或舒缓,或高亢或低沉,起到了统一步伐、振奋精神的作用,也使人们解除了疲劳,消除了烦恼,刺激了情绪,活跃了气氛,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1.拉木号子

过去的撒拉人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以伐木为生,为协调动作、消除疲乏,在拉运过程中,众人套住拉木的绳,有一人领唱,其余人呼应,高喊铿锵有力的号子,一唱众和把木头轻松拉走。多数号子,节奏急促,短领短和,呼应紧凑,多呼喊性音调,有点像船工号子。

领:大家把绳子套好众:嗨——呀

尕尕勒日拉呀嗨——呀

蹲了着拉呀嗨——呀

走了时拉呀嗨——呀

……

上坡里拉呀嗨——呀

兔儿呀上山嗨——呀

上来了呀嗨——呀

下坡里拉呀嗨——呀

鹞子呀翻身嗨——呀

平川里拉呀嗨——呀

马儿跑呀嗨——呀

抬头着看呀嗨——呀

是河滩呀嗨——呀

水里头拉呀嗨——呀

鸭子呀浮水嗨——呀

……

这样,众人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将木头拉运到黄河边,然后,把十多根木头连成木筏子,选派一两个勇士坐在筏子上面出行。这些勇士们沿着奔腾的黄河顺流而下,他们不停地在浪尖上奋力划木排子,湍急的河水惊险无比,但撒拉健儿在浪尖上表现出敢闯敢拼、敢于冒险的民族精神,漂流到兰州乃至包头上岸。出售木头后,换取生活必需品返回家。

2.打墙号子

撒拉族的先民定居循化之后,受藏、汉、回等民族的影响,学会了围墙技术。于是,在打墙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适应劳动本身的打墙号子。一般情况下,撒拉族家庭中最小的儿子成家后,留在老家同父母一起生活,其余儿子结婚后一律离开老家新立门户。于是,新立门户者必先在一闲地用土墙围起一所空间,然后才开始盖房子,立大门,带上父母分给的部分生活用品住进家,才算新的家庭正式形成。打墙之日,帮助打墙的亲朋邻里纷纷过来无偿帮忙。年轻人上墙用赤脚在板槽里来回踏土,踩实,一部分人用铁锨往板槽里送湿土,墙上的人随着短促有力的号子使劲地踏土。经过几次上下替换墙板,一会儿工夫,便打出一堵坚实的墙,用上两三天庄廓围墙就打完了。

领:嗨——哟众:嗨呀哟

背搭着手呀搭着哩

头摇着踏呀摆着哩

脚蹬者踏呀蹬着哩

脚对着踏呀对着哩

……

土墙被打成之后,仿当地藏族习俗,在围墙四角放置白石头。

3.连枷号子

过去,由于撒拉族地区没有实现机械化,为此,庄稼收割后需要在一个平坦的场地上打碾。打碾之日,“阿格乃”和“孔木散”的男女都来帮忙。众人先把房上的麦垛拆开,麦捆用绳绑好,背在身上,运到场上放下摊开,然后每人拿一把连枷,若干个男女分成两行,相对排列,随着号子的节奏,前后左右移步,男起女落,女起男落,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动作划一。在这其间,有一男孩一手持鞭,一手持麻绳赶着两头拉碌碡的骡子在打场者之间穿梭转圈。

这样,众人喊着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的号子从场边打到场中,等到麦粒全部落地,麦秆全被打断,就停下来便可收场。收场时众人先把麦草用木杈扬挑起,堆在场边,并叫来几个妇女背走,运到草房内。然后,有人拿扫帚,有人拿推耙,一瞬间,连麦带糠堆到一处。男子们用木锨顺风扬麦糠,妇女们拿扫帚扫除麦堆上的土块杂物。扬完后,大家把粮食装在麻袋里,一同背回主人家。

(二)玉尔(情歌)

“玉尔”在突厥语里是诗歌的意思,而在撒拉语中演化成情歌。它是撒拉族的传统野调,亦称“山歌”。是撒拉人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演唱形式进行娱乐与表情达意的口头文学,有人称之为“撒拉曲儿”。“玉尔”内容多为表现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追求恋爱自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玉尔”传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有《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等。这些“玉尔”具有独立意义,歌词由数段自由抒情诗组成,其词语言淳朴、比喻生动、对仗工整、曲调缠绵委婉,令人心醉。

男:皇上“阿吾尼”

吹的竹笛杆

节节奏妙音

你这个阿娜呀

身材像翠竹

生来就英俊

女:广阔的蓝天下

大雁高飞把翅展

飞的虽然自在呀

但落在地上却困难

为啥落地这样难呀

因为猎人端枪守在前

磨房边的山坡上

小路窄而险

白天走路我放心呀

晚上走路却胆惊

为啥心里胆惊呀

恐怕撞上坏人的剑

男:撒拉“赛西巴尕”

巧手打“口细”

阿娜“红花姑”

巧舌弹“口细”

“口细”做得好呀

曲调里把情传

阿娜弹得妙呀

忧伤散云层

阿娜樱桃嘴呀

模样俊者醉人心

阿娜说起话呀

声音亮者满身缠

女:巴西古溜溜

圆帽来陪衬

腰儿细溜溜

绸带来陪衬

“玉尔”要是不唱呀

心里多别扭

阿哥要是不要妹呀

冤枉活了这辈子

……

(三)撒拉“花儿”

是撒拉人用汉语、撒拉曲调演唱的山歌。撒拉“花儿”以羽、、商调式较多,自由奔放,高亢嘹亮,曲调中也吸收了藏族“拉伊”的一些特点,在演唱时多用颤音,形成独特韵味。撒拉“花儿”按区域可分为孟达令、清水令和科哇令,按时空可分为传统“花儿”和新“花儿”。歌词一般为四句,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形式。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经久不衰的传统“花儿”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内容以表达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和向往为主,它为撒拉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艳丽的鲜花。

男:街子的三岔里过来了

艳姑们走(哈)的端了

端溜溜身材者大眼睛

尕模样咋这(么)俊了

女:青缎子圆帽(哈)斜戴上

紧身的夹夹(哈)套上

不走大路(者)串塄坎

要唱个“花儿”(么)“少年”

男:头上的凉帽(哈)往前戴

恐害怕南山的雨来

拔草的阿姐们站起来

维人的心有是唱来

女:上地里种的是白麦子

下地里种的是菜籽

漫水的阿哥们跟前来

“玉尔”(哈)对上者唱来

男:脊背里搭的是梅花枪

上山着是

要吃个黄羊的肉哩

吃肉喝汤的心不宽

尕妹妹听

你跟前坐下时心宽

女:凤凰展翅的三千里

孔雀的毛

尾巴上长下的眼睛

变不成黄鹰飞不(着)来

想你得很

睡梦里看一趟你来

……

(四)仪式歌

是撒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歌谣,尤其是《吾如乎苏孜》(即婚礼祝词)、《撒伊赫稀》(即哭嫁歌)、《哭媳妇》(哭丧调)等,准确地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同舟共济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价值观念。

1.“撒伊赫稀”(即哭嫁歌)

新娘出嫁时,新娘头戴绿盖头,并用绿色的面罩蒙住面庞,身穿羔皮缎面大襟长衣、腰系绣花围肚、胸前佩带绣花荷包、脚穿绣花的尖钩鞋,一边哭唱“撒伊赫稀”(哭嫁歌),一边由亲属搀扶倒退出大门,同时将手里的麦子撒在地上退到大门口。绕马三圈后,在哭诉中被舅舅和兄弟们扶上娶亲马,在伴娘和亲属们的护送下前往婆家。在途中,骑在马背上的新娘不间断地放声哭唱“撒伊赫稀”:

撒伊撒伊干——

好心肠的叔叔们啊,

我今天盘上长发戴上了盖头,

这好像是小马驹戴上了笼头,

拉到人家的家里。

尽管你们帮不了钱财,

但只求你们说句好话,

这比千金万银也强得多。

撒伊撒伊干——

长相好看的婶婶们啊,

我今天穿上了长袍和绣花鞋,

这好像是马备上了漂亮的鞍子要出门。

尽管你们帮不了钱财,

但只求你们迈开脚步背两桶清水,

这个恩情总比黄河水清。

撒伊撒伊干——

地里的青稞燕麦一块儿长高,

青稞熟时收回家了,

而燕麦却撒在地里了。

把儿子当成金子着留在家里,

而把自家的阿娜们赶出去了。

把别人的阿娜当成金子着抬进来,

撒伊撒伊干——

我就像是土墙边的木头桩桩,

要是谁挖上一铁锨,

木桩就会轻轻地拔上来。

阿娜们好比是在地上洒的水,

一会儿就干掉了,

阿大阿妈说定了,

我只好哭哭啼啼就服从。

撒伊撒伊干——

阿大阿妈你们听,

骨头嫩脆的羊羔,

怎么在草坡上奔跑?

羽毛没有长全的小鸟,

怎么在天上飞呢?

……

新娘的哭歌如泣如诉,护送的众人无人不掩面抽泣的。从感人肺腑、催人流泪的“撒伊赫稀”中,我们不难看出,借抱怨父母,骂媒人,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达到心理平衡。通过哭唱“撒伊赫稀”来表达新娘对父母及亲戚朋友无法割舍的亲情及深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