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57

第57章 撒拉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5)

40年前,韩占祥就是西北地区着名的歌手。他不仅会唱传统“花儿”,而且更擅长现编现唱,是一位天才的“脱口秀”。1964年,刚从西北民族学院教育系毕业3年的韩占祥,凭着自己创作的一首撒拉“花儿”《新循化》,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只凭着一把二胡、一支笛子,韩占祥的歌声就把全场的气氛烘托得沸腾起来,评委和专家们也忍不住站起来鼓掌。青海省委一位领导到西宁车站迎接时,第一句话就问:“哪个是撒拉族唱花儿的?”然后握着韩的手说:“你一首《新循化》唱遍了全中国,唱红了北京城,你是青海人民的骄傲,撒拉人民的光荣。”那年韩占祥才23岁,但已经是县文化馆的负责人。省领导的鼓励激发起他无穷的创作热情,一年之后,他整理创编了表现撒拉族东迁历史的舞剧《骆驼泉的故事》。1979年,“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韩占祥作为撒拉族代表参会。在与会的13个民间“花儿”歌手中,只有他一人有幸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他即兴演唱的4首“花儿”,其中一首:“鸟儿出笼马脱缰,金凤凰展开了翅膀,人民给了我银铃嗓,放声唱,要响个百花儿齐放……”邓小平站起身来给他鼓掌,合影时,小平同志就让韩占祥站在自己身后。他创作的4个撒拉族节目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文艺调演,获得1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二十、董淑琴

董淑琴(1951年~),女,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镇人。现为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二级舞蹈编导,中国舞协会员,青海省舞蹈家协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八、九届常委。曾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获得专业证书。

从艺以来,主演过独舞《养猪姑娘》,双人舞《老两口送饭》,三人舞《你追我赶》《阿丽玛》《应征途中》《迎亲》及多个群舞的领舞,《白毛女》《智美更登》曾获1979年青海省文艺调演表演三等奖。曾随青海省歌舞团出访突尼斯、马耳他、塞浦路斯、土耳其等国。创作的主要舞蹈作品有:撒拉族舞蹈《心泉》《天池梦》《阿娜索莫》《快乐的艳姑》《奥突斯魂》,小型舞剧《茹花姑》,藏族舞蹈《黄河源头》《唱支山歌给党听》《祝愿》;女子独舞《五更》《花漫河湟》;舞蹈《追赶明天的太阳》《青海人》等。其中《心泉》获青海省第二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及全省调演二等奖;她是系列歌舞《七彩江河源》编导之一,该节目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青海省三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创编辅导的藏族舞蹈《祝愿》获全国大学生文艺调演创作一等奖、辅导一等奖。

独舞《五更》参加青海省电视台电视艺术片《在那遥远的地方》演出录制,该片参加了国家计委、宣传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并获优秀组织奖、最佳设计制作奖。个人传记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舞蹈篇》。

二十一、马文娥

马文娥(1970年~),撒拉族着名女歌唱家,北京东方歌舞团演员。1987年获青海省首届“花儿杯”电视公开赛专业组金奖。同年,又获全国“长江杯”歌会银奖。多次随团出国访问演出。

二十二、张进锋

张进锋(1952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撒拉族文化工作者、撒拉族语言文字专家、小提琴手。

1990年,当张进锋看到大部分本族青年已经不会说撒拉语、撒拉语词汇丢失越来越严重、外来词汇越来越多时,他决定开始从事这项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他说:“撒拉族丢掉了自己的文字,如果再丢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那么,撒拉族的传统文化也会加速流失。”

为保护和传承撒拉族口头文学,张进锋平时很注意收集撒拉族谚语。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庆典上,他朗诵了自己多年搜集、记录和整理的撒拉族谚语,并把它制成光盘在循化推广。他说,谚语是撒拉族口头文学中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

张进锋一生酷爱音乐。“花儿”是青海各族人民都喜闻乐见的用汉语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撒拉族祖先从中亚迁徙到循化后,在与当地居民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儿”。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少。他运用传统的借物喻情、借物咏志等比兴手法,编创了《尕撒拉夸家乡》《请到循化来》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尕撒拉夸家乡》家喻户晓,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为了使已经丧失文字的撒拉族把撒拉语能够流传下去,张进锋又着手创制记音符号。他多年行医,精通撒拉语、藏语、土语,在此基础上,张进锋还自学了土耳其语、土库曼语和阿拉伯语。在年近50岁时,又自学了英语和电脑操作,开始利用网络与国内外研究突厥语的专家交流、沟通。他根据古籍文献和现有的撒拉语,经过反复的修改、实践,创制了一套含有声母、韵母的记音符号,以此为撒拉语记音,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撒拉语的原貌。他创制了这套记音符号后,并不只是停留于理论上,而是通过各种谚语、歌曲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去激发人们对撒拉语的热爱和学习撒拉语的热潮。

二十三、马光辉

马光辉(1956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个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用科技惠泽千家万户的带头人。1977年马光辉从青海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县中学、县民族语言办公室、县民族宗教局、县科委工作。1986年到县科委工作后,在和农业、农民、土地广泛密切的接触中,马光辉对科技在农业中日益突显的作用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两年后,马光辉作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辞去在人们眼中仕途光明的县科委副主任职务,要求在县科委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项最基础的工作。

辞去县科委副主任后的5年时间里,马光辉牺牲了所有节假日,潜心钻研《果树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植物及植物生态》《种子》《作物栽培》等专业书籍和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相关知识。

1987年,马光辉与道帏藏族乡有关领导协商后,成立了由153名会员组成的科普协会,随之又大胆尝试了27个行政村的科技村长的组建培训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县10个乡镇154个行政村都相继配齐了科技村长,为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夯实了基础。

循化线辣椒是当地农民的当家蔬菜品种和主要经济来源,因其果实细、长,色艳,有一定的螺旋度和褶皱、肉厚、油多子少、辣味适中、香味浓郁而享誉全省乃至全国,成为市场供不应求的名特优农家产品。马光辉成立了“探索辣椒病虫害防治实验攻关小组”,用6年时间和省科研部门对引起辣椒死秧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300余亩,2005年,又扩增至1.6万亩,年产值达4000万元,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使19处百亩以上种植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清水乡河东示范基地户创收5000元,人均增收1000元。近年来,由于辣椒种子品种混杂,影响到辣椒的品质。2004年,马光辉又精心致力于线辣椒种子“提纯复壮”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每年向种植大乡、种植大户提供优良种子,种子示范面积达4000多亩,不仅确保了线辣椒原有的品质,而且对全县线辣椒的丰产作出了贡献。

为了做大做强线辣椒品牌,在他的推动下,连续举办五届辣子节,从而推动了椒农的种植积极性,也促使四家辣椒加工厂的诞生,使线辣椒一路走红。

“调味之王”花椒在青海已有近500年的栽培历史,而循化县所产花椒因其鲜艳夺目、清香浓郁、麻中透辣而被推为上品。长久以来,当地花椒生产多采用自然栽培和传统的管理方法,致使花椒产量不高,树体衰老早,形不成规模效益,发挥不了地方产品的特色和优势。面对这种现状,强烈的责任感促使马光辉自费选择6项科研课题,20余年耕耘不辍,其科研成果花椒树的整形与修剪、4种主要病害及8种虫害的防治于1995年首次在青海花椒产区应用。2005年,集马光辉20余年心血的专着《青海花椒栽培》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对花椒的栽植、管理、繁殖、病虫害防治及采摘与贮藏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填补了省花椒栽培研究的空白。其中,马光辉首次在青海发现花椒虫害——玉带凤蝶,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用6年的时间研究出该虫害的习性及防治等,对青海全省花椒增产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循化县小麦品种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使用的是第五代优良品种,由于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产量逐年缓减。为寻求新的替代品,时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马光辉主动承担起此项重任。在多年的品种选育中,马光辉倾心尽力,对生育期各个环节到穗粒数、千粒种、出粉率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研究和对照,终于研制出第六代优良小麦品种。循化县广大农民一直沿袭种植春小麦的习俗,导致土壤板结、病虫害增多、产量不高。通过长期调研和多年可行性试种实验,马光辉决心对全县耕作制度进行改革,引进冬小麦进行不同播期、不同施肥量、不同下子量的试验,因其显现出的调节灌溉,不需除草,产量高、虫害少,可增加复种面积等优势被群众广泛接受,现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占全县水浇地的52%。

循化县苹果曾红极一时,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衰落,马光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他的提议下,县委、县政府组织农村科技考察团两次赴甘肃实地考察。几个月后,马光辉向县委、政府提交了引进特色果品的可行性课题报告和实施意见,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随后,县农科部门引进了美国大杏仁、红李枣、薄壳核桃,种植、示范、推广面积达8000余亩,弥补了循化县特色种植业的空白。

在全县“菜篮子工程”建设中,马光辉根据全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积极引进包心大白菜、大葱、蒜苗等蔬菜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逐步解决了城乡蔬菜淡季供给的难题,填补了全县蔬菜业的空白。他提出的“稳粮、增油、扩菜、抓果”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被县委、县政府采纳。通过几年的贯彻实施,目前,循化县特色农业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

从“门外汉”到农业技术专家、高级农艺师,马光辉用20年时间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情感都献给了广大农民和这片深爱的土地。他先后在各业务刊物上发表30余篇论文和科普作品,出版发行两部着作。同时,还写过不少关于撒拉族民俗和民间文学方面的文章。海东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青海省科协系统优秀工作者、全省粮油高产丰收竞赛活动先进个人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都是党和人民对他最好的回馈。

二十四、韩文良

韩文良(1954年~),撒拉族着名文艺工作者和农业科技专家。长期在农牧部门工作,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业科技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热心撒拉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撰写大量相关文章,如《撒拉族民间科技》《撒拉族民间医药》《撒拉族家庭礼仪》《撒拉族交往礼仪》《撒拉族诞生习俗》《撒拉族亲属称谓》《滋味悠长的红辣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