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撒拉族
19108200000008

第8章 撒拉族的物质文化(1)

第一节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

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靠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水资源,主要从事农业,当时的农作物是祖先东迁时带过来的“阿合毫里撒”(即白芒麦)、“尕拉毫里撒”(即黑芒麦)与“格自力阿日发”(即红青稞)等,当时的先民们从蒙古人那里学耕作技术,先用铁锨挖数条长壕,里面撒上种子上面盖上土。以后在与周围藏族的交往中,撒拉族吸取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不断总结生产经验,采用了“二牛抬杠”的犁耕方法,懂得了轮作、复种、引种,培育了青稞等一大批农作物品种,开垦了土地,扩大了生产规模,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总的来说,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劳动工具极为简陋,其中木制的有木杈、木七杈、连枷、推耙、木锨、榔头、耱耙、背篼、筐等,铁制的有铁锨、铁耙子、镰刀、铁犁、铁锄、铁铲等,石制的有碌碡、捣麦石等。用于农业生产的耕畜有牛、马、骡、驴等。大部分农民生活贫困,无力饲养耕畜,使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作物品种方面,主要有青稞,此外还有小麦、大麦、高粱、玉米、蚕豆、荞麦、豌豆、谷子、糜子、土豆、油菜、胡麻等。虽然品种较多,但由于子种混杂、退化、病虫害、管理不当等原因,产量略低。

在农耕程序方面一般分九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犁地。水地每年犁三四次,山地多为轮种,即“半种半歇地”。犁具为“二牛抬杠”,拉犁的牲畜主要有马、骡、驴等。一般是牲畜架格子、杠子,套犁铧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扶犁,平均每天可耕1~3亩。

第二步:施肥。施肥多来源于人、畜粪便及拆旧房、墙、灶、炕的土,制绿肥、烧野灰、山圈肥、挖窑肥等。每年施肥一次,每逢正月初,把粪驮(背)到田间,集成零星的粪堆,上面盖少量的土,以免被风吹散。耕种时,将粪用铁锨均撒在田里,然后用榔头打成细疙瘩。值得一提的是,脑山地一般施野灰(野灰是用干牛粪或干柴烧透土块打碎而成的灰。)时值秋天,将地用牲口踩踏后,揭起土块,晾干,一旁堆干牛粪或干柴,然后,把粪堆或柴堆用大土块围起成堡。随后,点火烧土块,烧红后,等到4~5天,打碎土块,用背篓背到地里均匀撒完。

第三步:撒种。多为男子在前犁地,妇女手拿栲栳在后面犁翻的底沟里撒种。

第四步:耱地。用耱耙把地耱平,一般耱地四次,即农作物收割犁地后耱地一次,漫二次水后耱地一次,大约十日后耱地一次,次年犁地前再耱地一次。

第五步:漫水。分为五次,春天幼苗出土时,第一次漫水,称“头水”(一般在三月初)。这次漫水要轻些,若过重使田地裂开,田地就会被太阳晒坏。约距一个月,再漫第二次水。这期间,漫水愈多愈好,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加快生长。当农作物出穗,快要成熟时,第三次漫水,称为“过水”,使水边浇边流,以免农作物被水淹没、腐烂。第四次漫水时在收割之后,同样是水漫得愈多愈好。之后再耕犁两三次,再漫水一次,称为“冬水”(大约在十月间)。

第六步:田间管理。一年锄草两三次,在农作物长五六寸时(一般在三月初)第一次锄草,主要是用铲子边松土,边锄草,四月初进行第二次锄草,由于草(燕麦)及农作物已长高,不易用铲子去除,所以多用手拔草。

第七步:收割。收割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季节,在八月的烈日下,弯着腰用镰刀收割青稞,过半个月左右开始收割小麦。

第八步:驮捆。将收割后散放在田间各处的青稞捆、小麦捆,用牲畜驮或人背运送到打碾场上。

第九步:碾场。把用牲畜驮或人背运过来的麦捆在麦场上晒一两天,垒成垛。然后,分批取下来均匀地平摊在场上,用“场盖”架在两只牛或骡子的脖子上,拖着碌碡成圈滚动,同时,众人排成两行,相对一起一落打连枷,而后用木杈翻麦秆,抛起。再用碌碡碾平,用连枷狠打,用木杈翻晒,如此反复进行,待麦穗全部落地后,用木杈把长草堆到场边,把下面的粮食和麦糠用木板运到一处,拿木锨铲堆,顺着风向空中扬起,用风的力量将杂物和粮食分离。

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在园艺业方面,蔬菜主要有白菜、辣椒、菜瓜、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茄子、黄瓜等。瓜果类有桃子、梨、杏、苹果、枣、西瓜、甜瓜、葡萄等。孟达的核桃、红庄的花椒、查汗都斯的冬果梨尤为出名。

二、手工业生产习俗

(一)主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前,撒拉族已有铁匠、木匠、鞋匠、石匠、毡匠、缝纫匠、毛织匠、皮匠和制醋、制褐匠、编花帽等行业。循化的工匠大都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农闲时才从事手工业活动。原料有的靠外地输入,如临夏的铁、同仁的木材,有的原料则是本地产的,如孟达的木材、拉边的羊毛、街子的石头。当时的手工业工具简单,技术落后。

1.铁匠

铁匠业规模很小,一般由父子、兄弟们来进行生产,或招收一两个学徒协助生产,招收三四个学徒以上的作坊很少。他们使用简陋的工具进行着零星的小规模生产,生产项目主要有补锅,打制镰刀、斧头、铁锨、柴刀、菜刀、头、手铲、马掌钉、门扣,同时翻新旧工具等。一般制成品只能在本地销售,且一般都把制成品卖出后换回原料再进行生产。由于受市场、原料、本钱的限制,生产力水平很低,大体上仅能维持从业者的生活。

2.木匠

生活在林区的撒拉族,大部分都能做一些木工活,主要以本乡本土为销售对象。手艺较高的木匠,可修建房屋、修补家具。

3.鞋匠

主要是原料加工,用手工缝制未加工的牛皮做靴子、皮靴。鞋匠的工具有切刀、锥子、锥鞘、剪刀、楦头等,有些是自制的,如小铁锤、槌、夹板、捻麻绳的捻、棰等。鞋匠一年中有三四个月自带工具到藏区制靴子,挣来的工钱,买布做衣服和交各种税款。制鞋工资也有给酥油、炒面、牛粪之类的。

4.制褐匠

循化地区装粮食的口袋,全是当地人用羊毛线、牛毛线或棉线纺织而成的,有些人专门给别人加工口袋挣钱,作为副业收入。

由于当地缺少棉布而且很贵,除制作皮衣外,还制作褐布,以褐布(羊毛布)代替棉布做衣缝被,其中白庄乙日亥村的制褐最出名,制褐工具非常简单,有木机子、梭子和吊锤。工具自制,毛线疙瘩代替吊锤,没有铁制工具,捻好线后,一人一天能制宽八寸的褐子两三丈。制褐匠只是给别人加工,农闲时背上工具接活做,或由客户送羊毛上门制作,主要到藏区做活,其收入一年可补助6~7个月的口粮。

5.毡匠

循化的毡匠无一定组织,自带工具上门寻活去做,每年四五月出门擀毡,八月回家务农,主要工具有竹帘、弹弓、切刀、铁弓、弓线和木条子两个,由于生产工具简陋,技术落后,效率很低,两个人一天只能制一条“四六”(宽四尺长六尺)毡,手工钱五角,若没有现钱,可折合羊毛付给。一年出去干三四个月的活,挣点钱买点布,给家人做几件衣服,或挣一些粮食,补充一年所缺的口粮,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6.石匠

石匠的工具是凿子和锤子。主要利用农闲时生产碌碡,压房的石磙子、修理水磨、打磨盘。

7.水磨坊

用水磨加工粮食在循化最为普遍,各家农户磨面全靠它,水磨主要加工小麦、青稞、荞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胡麻、菜籽和牲畜饲料的研磨,水磨坊一般由有钱有势的地主所占有,比如:新中国成立前,街子工有19座水磨坊,其中地主占有7座,富农占有1座,中农占有10座,剩余的为合股。

8.榨油坊

循化种植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等,农民吃的油全靠油坊土法榨取,新中国成立前,油坊同水磨坊一样被富人占有,如街子工有5座油坊,其中中农占有了3座,地主占有2座。

9.民生工厂

1933年前后,由地主、富农、商人,共20多家集股在县城开办过一所民生工厂,有厂房16间,固定工人10余人,主要生产毛蓝布、毛毯等,至1940年前后,因厂方亏损过大而关闭。

10.砖厂

新中国成立前,循化地区的房屋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因而砖厂也很少,只有街子工有一家小型砖厂,雇佣工人20多人。

此外,积石山下的撒拉人,为了维持生活,还普遍从事副业生产活动,从事狩猎、擀毡、制绳、伐木、烧炭、采金、驮脚运输,放皮筏及经营小生产。

(二)副业生产

1.狩猎

孟达地区位于循化县东端的黄河之畔,境内群山耸立,沟壑起伏。村落散布于林区脚下的河谷旁,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溪流淙淙,树木繁茂。在山上栖息着狼、狐狸、猞猁、狍鹿、苏门羚、岩羊、野猪以及其他飞禽走兽。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孟达人开展狩猎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孟达人的狩猎工具是狩猎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狩猎文化在社会物化的表现,它的发展变化与狩猎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孟达人的狩猎工具主要为火枪、土炮(土枪)、弓箭、弹弓,还有构思独特、美观实用的夹脑(夹野兽腿部的铁制器物)、扣子(套野兽脖子和腿的铜丝扣)、塌石(嵌入野兽道上用石板做成的石匣,中间放上诱饵,上面悬放石块,野兽食诱饵时,触发机关,砸伤头部的器物)等狩猎工具。使用弹弓源于何时虽已无从考究,但多种简陋的工具却一直沿用下来,作为一种比较原始的远程狩猎工具,或者作为远程狩猎工具的雏形。弹弓的发展至少为孟达人弓箭的出现奠定了技术与理论基础。在孟达地区,孩童利用弹弓进行各种活动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积累经验并提高他们的瞄准技术,为日后使用弓箭、火枪打下良好的基础。

弓箭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遍的劳动部门之一。”在孟达人的生活中同样如此,而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到了清朝晚期,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业的发展,孟达人与外界的商品交换日渐频繁,为孟达人狩猎工具的更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火枪传入后,其威力大、射程远、效率高的特点很快为孟达人所青睐。聪明智慧的孟达人很快学会了制造火枪的技术,从兰州买来造枪所用的铁,火药由猎手们自己制作。从而使孟达人数年的狩猎经验和精准的射击技术与火枪结合得如此完美,即使面对更为凶猛的野兽,孟达男子在狩猎中仍然游刃有余。

火枪作为狩猎工具的新手段,很快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开展起来,使孟达人的狩猎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顶峰。鉴于一个好的猎手是勇敢机智的象征,同时也是村民学习的榜样。因此,孟达男子对火枪的热爱并不亚于他的情人。弓箭、弹弓、夹脑、扣子、塌石的辅助使用,既是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尽管狩猎工具并不先进,但是孟达男子还是能获得较多的猎物,这除了与林区内丰富的动物资源有关外,还与狩猎方式的运用息息相关。孟达男子通过放鹰来捕获雪鸡、野兔等,通过巡山放火枪、挖陷阱来捕获狼、狐狸、苏门羚、岩羊等。通过装圈套来捕获香獐、石鸡(俗称尕拉鸡)等,通过扣漏筛来捕获野鸽子、麻雀等。说到底,这些狩猎方法是孟达男子在长期摸索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们的使用既增加了狩猎成功的几率,扩大了狩猎成果,又避免了狩猎的盲目性,降低了野兽伤害人体的风险,是孟达人聪明智慧的又一体现。

基于生产关系决定分配方式的原则,孟达地区对于猎物的分配方式有平均分配和个人占有两种。集体狩猎、采取集体平分的方式。比如,如果有人听到猎枪响时,高喊“有我的一份”,猎物的主人就得分给他一份,而皮子则归猎人,因为他已花费了火药。假如打下的猎物不能吃的话,皮子也要平分或把皮子换成生活用品均分。

两种分配方式的并存,与孟达地区的社会组织关系是密切关联的。孟达地区的传统家庭,保留了原始社会制度的一些残余,因此也保留了共同消费的一些性质,尤其是对狩猎这样久远的生产方式来说,平均分配是一贯的传统。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孟达人的耕地都在山坡或山脊上,均为旱田,尽管用栅栏护围山地,但地力贫瘠,管理粗放,加上各种野兽的偷食,产量十分低下,远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村落的周围就蕴藏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大者如苏门羚、岩羊、香獐,小者如雪鸡、石鸡、野兔等。在人类生存、发展潜能的驱使下,狩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充食物的不足,提供人身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多种营养。岩羊、雪鸡、野兔等都是孟达人爱吃的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