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19108300000049

第49章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1)

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创作才能,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大大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发展简述

在远古时期,少数民族人民用神话以及传说的方式来讲述各族先民开天辟地的故事,用诗歌来纪念本民族的英雄、赞美纯真的爱情,用最原始的舞蹈来祭祀祖先和上苍,用最淳朴的嗓音来歌唱美好的生活。由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的文学表达方式还停留在口头状态,缺少书面出版物,文学题材单调,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为单一。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队伍不断成长壮大,许多优秀的作家、歌唱家、舞蹈家、表演艺术家和着名编导脱颖而出。这个队伍中有世界闻名的大师级名人,如土家族的绘画大师黄永玉,舞蹈家有满族的白淑湘、傣族的刀美兰、白族的杨丽萍,乐坛着名指挥家李德伦(回族),作曲家金凤浩(朝鲜族)(主要作品有《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也有不为世人所知,但在推动本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中默默奉献的普通文化工作者。国家通过组建培养少数民族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等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到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博物馆155个。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都有产生一定影响的获奖作品,大多数民族还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学发展史或发展概况着作,实现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不仅形成了少数民族作家群体,而且每个民族的作家的作品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中都获了奖,填补了过去没有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获奖的空白。如今,在中国作家协会中的少数民族会员已有600多人,占全体会员的11.1%;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家协会中的少数民族会员已超过5000人。另据统计,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歌舞团59个,从业人员3801人;艺术表演团体526个,从业人员217291人;艺术表演场所188个,从业人员3472人。

书面文学的产生和书面文学家的出现,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过去真正拥有自己书面文学传统和书面文学作家的少数民族屈指可数。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民族文学的全面繁荣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正是在近20年里,许多千百年来没有自己民族书面文学的民族,从零起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作家,有了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学作品,有的作品和作家还迅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如从只有两万人的狩猎民族走出来的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从阿佤山寨走出来的女作家董秀英等,都是他们本民族第一代书面文学作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令文坛瞩目的作品,让人刮目相看。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健康、加速发展,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已经形成。

2.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日益繁荣,优秀精品不断涌现。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举办的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活动中,已有484部(篇)作品获奖;在国家民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七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中,已有包括电视剧、专题片、艺术片、儿童片、民族语言译制的335部作品获奖;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共同举办的五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孔雀奖”评奖活动中,已有245部作品获奖;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孔雀奖”评奖活动中,已有90人获表演一、二、三等奖,有123人获编导一、二、三等奖,有47人获作曲一、二、三等奖。在文化部、国家民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举办的两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孔雀奖”比赛中,有72名歌手获一、二、三等奖。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繁荣,活跃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祖国的文艺舞台,使中华文艺百花园更加鲜艳夺目、绚丽多彩。

目前,不少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有了造诣很高的作家,发表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如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举行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评奖中,都有少数民族作家折桂。特别是藏族作家阿来,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一举赢得我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奖茅盾文学奖,成为继李准、霍达后第3位也是最年轻的夺得茅盾文学奖的少数民族作家。此外,回族作家霍达的《补天裂》、苗族作家向本轨的《仓山如海》、蒙古族作家邓一光的《我是太阳》等被遴选为建国50周年献礼作品,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3.民族文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抢救、整理和研究民族文艺遗产,从1979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集成》十大文艺集成的工作,并列为“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这十部集成均按现行行政区划立卷,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省)各一卷,共310卷,每卷约100万字,共约450万册。截至1999年12月,已初审197卷,终审166卷,发稿140卷,出版122卷。

此外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例如:藏族壁画艺术不断充实,增加了表现藏族发展史和藏族人民新生活的内容;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地毯、壁挂从民族地区风行到全国,外销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布依族、苗族等民族的蜡染,不仅图案、花色、品种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行销海内外;壮、土家、傣、黎、侗等民族的织锦技艺,也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小型作业发展到了织锦工艺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对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各兄弟民族文学的总称。它包含着几方面的含义: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相对汉族文学而言的。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由历代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它包含了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部分。各民族人民在创造丰富多彩的作品时,大部分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反映本民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兄弟民族。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它恰恰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化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谜语、谚语等作品,构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其中不少作品通过古代文人的采集、整理,出现在汉文文献和少数民族古代典籍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建国以来,各民族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数以万计,它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以及他们的理想。这些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神话(创世史诗)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宝库极为丰富。学者采集到的有影响的神话作品有彝族的创世长诗《阿细的先基》、《查姆》、《勒俄特依》,纳西族的《创世纪》,白族的《创世纪》,瑶族的《密洛陀》,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苗族的《苗族史诗》、《苗族古歌》,哈尼族的《奥色蜜色》,佤族的《西冈里》等。其中大部分神话作品,通过丰富奇特的想像,叙述了原始人类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成、民族起源等的认识和解释。各民族的创世纪神话,还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作了独特的记叙。少数民族神话作品数量众多,至今仍完整地流传在人民的口头,内容古朴,想像奇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以纳西族的《创世纪》为例,这部史诗从开天辟地开始,继而叙述经过一场洪水灾祸之后唯一活下来的人从忍利恩与仙女衬红褒白相爱,与各种自然力和神怪作艰苦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他们从敌对势力的代表天神子劳阿普那里带了种子、牲畜和家禽返回人间,建立家园,繁衍后代。史诗以宏伟的气魄,歌颂了神的九兄弟和七姊妹开天辟地,艰苦创业的艰难,赞颂了纳西族最早的祖先从忍利恩和仙女衬红褒白与洪水、凶神、妖怪斗争的才智和大无畏气概,是一曲用劳动创造世界、以斗争谋求生存的壮丽赞歌。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主人公是一位工匠阿尔,他帮助开天辟地的众“神”制造工具,并用铜铁扫帚扫出蓝蓝的天和红红的地,用斧头整平大地。这些创世史在主题上都略有差异,但在具体情节上又各有特点,在叙事和抒情上也各具异彩,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在遥远的古代就是一个五彩缤纷、争妍斗奇的百花园。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民族的创世史诗又有不少共同性,如都用奇妙的幻想来解释天地日月的形成,解释人类和各种动物的起源,并以象征的或相当逼真的手法描绘了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此外,大部分创世史几乎都有一个以大洪水为背景的兄妹配婚情节,叙述人类祖先在一次大洪水的浩劫中只活下来兄妹二人,他们在神或其他异己力量的指点下,以滚磨盘、射箭或穿针引线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戏剧性情节为托辞,终于配为夫妇,然后繁衍子孙,成了现在的各个民族,说明现在各民族的祖先都是同胞兄弟。这个各民族都相差不远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它一方面说明各族先民的早期生活境遇、婚姻关系等的确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很频繁,彼此交往很密切,早就形成亲如兄弟那样的亲密关系。

2.英雄史诗

各个民族先民在谋求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同自然界作斗争,另一方面要抵御各种外来侵略,争取更好的生活境遇,发展自己的社会。其中充满着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民族和民族以及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有逃亡,也有征服,而且一定要产生一些代表本族人民利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本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被一代一代地传颂下来,于是,产生了吟唱和歌颂他们光辉业绩的诗篇。这就是那些记叙自己民族的迁移、变迁、战争和民族英雄业绩的英雄史诗。我国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其中最着名的有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几部英雄史诗结构宏伟而又严谨,情节紧凑而又变幻莫测,气势磅礴,扣人心弦。而且,它们多是说唱体形式,有说有唱,经过世世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锤炼,语言精炼流畅。许多格言、谚语含义深刻而又浅显易懂,许多赞词、颂歌格调庄重而又能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因此,这些史诗既是各民族思想与艺术的宝库,也是各民族语言的典范。

(1)《格萨尔》

《格萨尔》讲述藏族英雄格萨尔降妖伏魔拯救弱者的故事。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篇幅来看,已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着名史诗的总和,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和蒙古族民间文化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口头传承了千年的宏伟史诗,国际学术界有人欣喜地将它称作“东方的《伊利亚特》”。

《格萨尔》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纪前就已经开始流传,约在公元九世纪时,内容趋于完整。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天神白梵王之子,因人间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头人家里,长大后骑术超人,武艺高强,因在赛马会上得胜而被拥为岭国君王。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东征西讨,扶弱济贫,维护本民族利益,深得人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