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19110200000010

第10章 秦汉篇(9)

黄河在历史上一共有九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在春秋时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第二次就是王莽新朝的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决口改道,从前述的王莽河故道,改为走今天的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再次改道。

这一次的黄河水灾,其泛滥之迅猛,冲毁之严重,受灾的地域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它给予王莽政权最致命的一击。冲决的黄河水所到之处,产生大量的灾民。灾民逃荒到外地,就成了流民。流民没有饭吃,饿得受不了,就成了饥民。饥民为了填饱肚子,就要造反起事,就成了“暴民”。暴民越来越多,就成了起义军。

这场大水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致王莽的名字被用作地名,一直用到今天。王莽新朝的农民起义军,几乎全是因黄河水灾起义的,黄河真正要了王莽的命。

班固在《汉书》上说,黄河流经王莽的出生地元城,王莽害怕他家的祖坟被河水冲毁,就不去堵决口,任其泛滥,这样才造成了水灾。其实这又是班固在故意让王莽背黑锅,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的黄河决口改道,政府也毫无办法,基本上放任自流,说明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根本填堵不了决口的,何况近2000年前的王莽呢!

除了改制和黄河大水外,如果还要找王莽的灭亡原因,可能是他发动了对高丽和匈奴的战争,使北方边境一改自汉宣帝以来的和平繁荣景象,变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而在个人的迷信和享乐方面,他也有些表现。

王莽是个很迷信天命的人,登基之后,他就宣布自己是黄帝、虞舜的后代,还依《周礼》、《王制》大改官名、爵名、地名,有的地方一年改名五次,当地人都闹不清当地叫什么名字,下诏书时还得附上原名。他造了九庙,黄帝庙高十七丈,耗费不小。他托言古时皇帝曾纳一百二十女送给神仙,派遣官员去采选民间美女,送进后宫,最后自己接收下来,供自己淫乐。除这些外,没再做多少特别坏的事。

昆阳与义军之战大败后,王莽眼看王朝朝不保夕,只好极其可笑地求助于天。他命令太学生和老百姓每天早晚两次都到长安南郊去替他哭天,凡是哭得悲伤并能诵读他的《告天策文》的就给官做,以致几天之内有5000多人因为“哭功”被封了官,他自己更是哭得昏死过去。

除了悲,他又想到了“喜”,就像人得了病利用结婚来“冲喜”一样,他想用皇帝结婚来给国家“冲喜”,就忙着结了好几次婚。为了让老天爷觉得自己年轻,他还染黑了头发胡须,开了美发的先河。

这些愚蠢举动当然是没用的,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起义军攻入长安,打进皇宫,王莽被商人杜吴刺死,结束了他极为复杂的一生。

其实王莽在为政前后也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

没当皇帝前,西汉元始五年,王莽就古典经籍、文学和其他题目召开会议,曾有编定古代典籍的宏大计划,但历史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当皇帝后,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命太医解剖一个被处决的人,以便研究他的内脏和动脉并找出治疗疾病的方法,开了古代解剖学的先河。这件事后来也被班固在《汉书》里口诛笔伐,结果反而为王莽记载下了一大功绩。

天凤六年(公元19年),王莽召集骁勇善战的人,其中一人曾造了两翼,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据推测他是从御用庭园中一座高达数百米的塔上起飞的。王莽对古代科学的发展,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他也很关心天文历法工作,如果历史给他时间,他肯定要搞出一部较前代科学的历法来。

史学界通常都认为王莽是“乱臣贼子”,其实,王莽也确是一位博学的儒士。他能为自己的政治牺牲亲人,可以说是非常残忍但不能算是残暴,他力图改革却忽略了改革的现实基础,他不是不懂政治,但缺乏敏锐判断政治形势和掌握大局的能力。另外,他真的是一点都不懂军事。他是个不太走运的皇帝,同时,他受汉代儒学“天人感应”的影响很深,是个迷信天命而不太看得清政治现实的人。他灭亡了西汉,取而代之的东汉又视西汉为正统,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把他贬为乱臣贼子。

是黄河淹没了新朝,这位一直被人们唾弃的“乱臣贼子”也如跳进了黄河里一样,无法洗清自己的骂名。

汉明帝刘庄

帝王档案

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位,字严,光武帝四子,性情隐忍、刚毅、机谋、严酷。在位18年,实行严酷统治,铁腕治国,巩固了政权,威服了匈奴和西域,引进了佛教,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公元75年病逝,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死后葬于显节陵。

汉明帝夜梦引佛入汉之谜

公元64年的一个夜晚,东汉明帝刘庄在国都洛阳城的寝宫中做了一个怪梦。他梦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金人头上顶着白光,在皇宫的殿庭里飞来飞去。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为皇帝解梦就成为大臣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他的名字叫佛,就像陛下梦见的那个样子。”刘庄听后非常高兴,为了圆梦,就派遣大臣蔡惜、秦景、王遵等18人同往西域寻佛。

蔡、秦等人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邀请二位高僧同去中国,二高僧欣然同意。于是一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0年)返回国都洛阳——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汉明帝刘庄果然寻到了西方神佛的踪影,圆了自己的美梦,兴奋异常。他先安排二位高僧暂时住进专门负责外交礼宾事务的官署鸿胪寺,第二年又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1.5千米远的御道之北修造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载佛经的功劳,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方寺院由此诞生。白马寺成了中国佛教界公认的佛教“释源”和“祖庭”。

“寺”本是中国官署的通称,因二僧初来中国时住在鸿胪寺,因此僧院也跟着称“寺”,没想到这一借称,后来竟成了中国僧院的一般泛称,而官署反倒不称“寺”了。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但最早的佛教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的,这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历史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刘庄为了弘扬佛法,特别下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燃灯表佛”。如此说来,元宵节点灯笼这个颇富诗意的民俗活动,发起人还是一位信佛的皇帝呢!

公元75年,刘庄病逝于洛阳汉宫,终年47岁。

汉章帝刘炟

帝王档案

刘炟:公元76年-公元88年在位,明帝第五子,性情仁厚宽容,儒雅好学。在位13年,施行宽仁政策,废除明帝时的酷刑,使吏治清明,安定边陲。在文化学术方面有很大成就,与明帝同创了一个“明章盛世”。公元88年病逝,终年33岁,死后葬于敬陵(今洛阳东南)。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

创东汉鼎盛局势之谜

汉章帝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儿子,生母为贾贵人,因为马皇后没有儿子,贾贵人是马皇后同母异父的姐姐,加上刘炟小时候就被马皇后收养,因此就以马家为外戚。

公元60年,4岁的刘炟被立为太子,公元75年,明帝刘庄因病去世,刘炟即皇帝位,时年19岁。章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汉朝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大大发展。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也比较活跃,出现了王充等思想家。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与汉明帝共称“明章盛世”。

外戚专权埋祸根

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直接导致了东汉的覆亡。东汉光武、明帝两朝,鉴于王莽篡权的教训,不允许外戚干预朝政。明帝马皇后的兄弟马廖、马防、马光,在明帝朝虽都是官员,但马廖是虎贲中郎将,马防、马光是黄门侍郎,官位都不高。而刘炟一即位,就越级提拔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马光为越骑校尉。马氏兄弟升迁后趾高气扬,得意忘形,许多官员争相趋附。刘炟想为舅舅们封侯拜爵,马太后坚决不许。马太后是名将马援的女儿,自幼好读书,明事理,严于律己,是汉代名后。

公元77年,一些官僚为讨好马氏兄弟,又上书请求封马氏兄弟为侯,马太后下诏免议。刘炟亲自向马太后面请,马太后和颜悦色地劝说刘炟,让他考虑安顿百姓,不要再提为外戚封侯的事情,刘炟俯首受教,唯唯而出。马太后让三兄弟辞去职位,以特进解职还家。公元78年,马太后去世。

同年,刘炟册立了原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外戚窦氏的权力迅速发展起来。在后宫里,妃嫔们也展开了微妙的斗争。窦皇后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没有儿子,宋贵人有个儿子叫刘庆,被立为皇太子;窦皇后设计让宫女作证诬告宋贵人姐妹作蛊害人,命小黄门蔡伦审问宋贵人姐妹,逼她们自杀,使刘炟废黜了刘庆,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立为皇太子。接着,窦皇后诬陷梁贵人的父亲,让他死在狱中,使梁贵人姐妹忧郁而死,使刘肇成了自己的儿子。朝中外戚集团也为实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开始争斗。

由于马太后的去世,马氏兄弟在宫中失去内援,往日聚集在马氏门下的官员和清客渐渐离去。章帝又十分宠爱窦皇后,窦氏借机说马氏腹诽、奢侈,使刘炟下令,让马氏兄弟回自己的封地。随着马氏的没落,窦氏外戚的地位陡升起来。窦皇后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被封为黄门侍郎。窦氏兄弟出入宫禁,赏赐累积,广交宾客。第五伦上书要求刘炟约束窦氏,防患于未然,刘炟不予重视,置之不理,更使窦氏横行跋扈,甚至欺凌刘氏诸王、公主以及前朝皇后阴、马诸家。

窦氏的恶性膨胀,最终因窦宪以极低的价格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引起了刘炟的重视。一日,刘炟命窦宪同出巡游,路过沁水公主的园田。刘炟故意问:“公主园田今属谁家?”窦宪支支吾吾,不敢正视。回到宫中,刘炟痛斥窦宪:“朕看你有些能力,又是皇后的亲戚,才让你办些事,你如果嚣张无法,我杀你还不容易吗?真是如同杀一只鸡!”窦宪慌忙伏地请罪,窦氏的势力才有所收敛。

为了重建光武、明帝两朝约束外戚的政策,刘炟调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周纡进京担任洛阳令。周纡上任就命令署吏通报京师豪强的名单,并严申禁令,声明不论谁犯法,都严惩不饶。一天黄昏,黄门侍郎窦笃出宫回家,路过止轩亭,亭长要求检验。窦笃的仆人推开亭长,亭长拔剑大喝,要求通名并解释晚上通过的原因。窦笃报名后才准放行。第二天,窦笃弹劾周纡纵吏横行,辱骂贵戚,窦皇后也在刘炟面前哭诉。刘炟碍于皇后情面,将周纡逮捕候审。周纡在审判时理直气壮,依法痛斥窦氏恶行,廷尉实录向刘炟汇报。刘炟命令将周纡释放,暂免去他的洛阳令。但因刘炟对他的忠直很了解,因此不久又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刘炟对外戚专权有所警惕,但他又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狠狠处理,最终没能削弱外戚的势力。

通西域,定边陲

汉章帝刘炟在外交上有很大的贡献,为东汉鼎盛的社会局面做了很好的铺垫。经营西域、维护丝路是明帝时期开始的,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的各国归服,朝廷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不过,这个地方仍然不断发生战乱,局势并不是很稳定。刘炟刚即位时,焉耆、龟兹、车师等联合北匈奴,攻打汉朝的军政驻地,形势一度吃紧。刘炟派兵西进,解救了边疆的危机。对于是否继续经营西域,刘炟举棋不定,大臣也有争议,最终刘炟听从校书郎杨终的建议,选择放弃西域,让滞留西域的班超等人回国。班超住在疏勒国,奉诏后收拾行装,准备返回。因为西域人民爱戴和尊敬他,班超也依依不舍。疏勒国的人民听说他要回国,都惶恐不安,因为班超对付匈奴有办法。疏勒都尉流泪满面,对天长叹:“汉朝使节弃我而去,我国必定被匈奴所灭,与其日后死,不如今日死,魂魄还能随着汉朝使节,送他东归。”说完之后,引刀自刎。班超因王命在身,只好东行。班超到了于阗国,百姓拦道迎接,但一听说他要东归,都失声痛哭,抱着马腿,不让他离开。班超只好留下来,同时上书请求留守西域。刘炟同意了班超的请求。班超在西域团结各族人民,有效地遏制了北匈奴的侵扰。西域各国除龟兹外,都愿意臣服汉朝。

公元83年,班超上书求援,征服龟兹,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刘炟支持班超的计划,征集吏士前往支援。平陵人徐干自告奋勇到朝中上书,愿意去西域立功,刘炟任命他为假司马,徐干率领一千多人组成的远征军西去驰援班超,并和班超一起击败了反汉的疏勒都尉番辰。在西域诸国中,乌孙的势力最强大,班超请求刘炟派使者慰问乌孙国王。刘炟同意了班超的请求,派使臣前往乌孙慰问。乌孙国王很高兴,在公元85年派使者回访汉朝,表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