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悠悠中华两千年封建历史,大大小小的宰相不计其数。

宰相一职在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称为相邦,简称相,是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秦统一中国后,设有中枢、地方、军事三部分官制,中枢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等,丞相为百官之长,分为左右,又称相国、大丞相等。西汉设官大体沿用秦朝,对官员颁以印绶,定出品秩,但汉武帝时以“大将军”执掌朝政实权,丞相逐渐失掉实权;东汉不设丞相,由尚书令掌握实权,丞相即三公中的司徒,与太尉、司守共议国家大政。三国时魏设中书省,中书监、令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蜀汉设丞相;孙吴相继置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相当于宰相。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有丞相、司徒、相国、中书监令等多种名称,但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称号。

宰相从春秋时代开始产生,到秦朝建立正式确立,等到皇帝下台,宰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可谓与封建社会相始终。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喜牵动着时代的脉搏,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紧密相联。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几乎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他们有的才干超群,为一代之治政;有的智识平庸,无几多之建树;有的清风两袖,成一代之清流;有的卖官鬻爵,兴一朝之浊浪;有的直言敢谏,置项上人首于度外;有的阿谀逢迎,保头顶乌纱以苟生;有的百代遗臭,有的万世流芳。

宰相这一阶层的人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以“士”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有着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崇尚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大相径庭。如果要建立事功,他们必须学会隐藏自己。宰相们与其说是为国服务,不如说是为皇帝效劳。看皇上的眼色行事,使他不可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他既要曲意承上,又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既要心存社稷,又必须“枉顾左右而言它”;他既是帝师,又是奴仆;既为虎作伥,弃道德如敝屣,又小心翼翼,稍一不慎,自己也就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

风云变幻,朝代兴替,本书精选了历代宰相100位,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张之洞。100位名相,100段永世鲜活感人的传奇……按朝代顺序编排,虽不能反映历代宰相的全貌,但读者可通过本书窥一斑而思见全貌。编写这本书,使读者一睹昔日帝国的辉煌与破败,活现良宰贤相与佞臣奸相之真容,以彰其形、其志、其人,同时更为了以史为鉴,以古人旧事为鉴,为我们今日的修身明志与施展抱负起到一定的借鉴、启示作用。

由于编者能力及对历史史料掌握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