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31

第31章 晋(5)

桓温回至姑孰,病渐沉重,但其野心未已,逼迫朝廷加其九锡,屡屡使人催促。谢、王等人闻知其病重,故意拖延,时桓温使其记室袁宏撰九锡文,谢安屡次修改,多日不成。宁康元年七月,桓温病重身死,年62岁。终于没能实现他先加九锡,再渐移晋室的野心。

谢安——挽狂澜于即倾的东晋宰相

谢安(公元320-公元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晋朝太常卿谢裒子。东晋着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官至侍中宰相,是着名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之一。

谢安自幼聪慧,沉着冷静,举止大方,思辩敏捷。20岁即能撰词赋诗,高谈阔论,并擅长行书,为当时很多名人所推重。他41岁步入仕途,从政25年,身居相位达16年之久。谢安喜爱读书,不愿做官,多次被诏用,均以有病或其他缘由推辞不就。后来他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经常和王羲之、许询以及支遁和尚交游,出门则钓鱼射鸟、游山玩水,在家则聚友清谈、撰写诗文。直到他40多岁时,才接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作了司马,后被任命为吴兴太守。由于政绩卓着,又先后升任侍中、吏部尚书和中护军。前秦苻坚南侵,守将屡次败退,朝廷加封谢安为征讨太都督。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指挥“淝水之战”,大破秦军,创造了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战后,被提升为太保。后因势利小人从中挑拨,谢安离京辞官,不久病逝,终年66岁,被追封为“庐陵郡公”。每到危机关头,众人皆慌乱,唯谢安能稳坐钓鱼台,有智有谋扶大厦于将倾。

他一生着述很多,重要的有《谢安集》(10卷)、《孝经注》等。其书法艺术行、草、楷书俱佳,后人评价很高。

隐居生活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4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当时社会名流如刘真长、王羲之、支遁等都对谢安有很高的评价。因此,社会上把谢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谢安早年无意仕宦,朝廷公府虽屡次召辟他出来做官,都被他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辞退。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咸康中,在扬州刺史庾冰的强迫下,不得已出任为庾冰的僚属,但只一个月左右,便又辞职回家。后吏部尚书范汪提名谢安任吏部郎,谢安即写信拒绝。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被召,历年不到任,应禁锢终身。经皇帝下诏才赦免。

谢安堂兄谢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握有相当的军政大权。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谢尚死,谢安的哥哥谢奕接任谢尚的官职。次年,谢奕也死去,其职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氏一家,屡出大官,家门富贵,只有谢安一人隐退。谢安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也是名门闺秀,她问谢安为什么不出来做官,谢安轻蔑地说:“恐怕免不了要出来的。”谢安隐居时,每外出游玩,常带妓女相随,司马昱(后即位为简文帝)当时任宰相,听后说:“谢安既然肯与人同乐,也不会不与人同忧,召他会出来的。”果不其然,谢安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政局有明智的见解。隐居时,亦常常协助兄弟从政。谢万任吴兴郡太守时,谢安随万赴任。谢万有时贪睡,谢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风呼他起来理事(《太平御览》卷七〇一引《俗说》)。

升平三年,谢万奉命讨伐前燕,谢安也随军北上。谢万为人傲慢,谢安便劝他说:“你身为元帅,应常常关心手下将领,使大家齐心协力,哪里有像你这样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谢万不听,反而每称诸将为“劲卒”,手下的人都对他很不满。谢安十分着急,亲自登门拜访谢万的部将,对他们厚相逊谢亲托,自队帅以下无一例外,深得人心。后谢万战败,手下本欲乘机起事,因念及谢安的缘故才作罢。

出山入仕

升平三年,谢安的名声愈来愈大,甚至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万兵败被革职,谢氏兄弟再无人担任高官,为避免门户中衰,谢安便毅然决定出仕。升平四年八月,谢安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当时年已四十了。桓温得谢安为僚属,十分高兴,对左右的随从说:“你们可曾在我的僚属中见过这样有才能的人?”谢安最初官职不高,但颇有威望。曾推荐门生几十人给田曹中郎将赵悦子录用,赵悦子上报桓温,桓温让他录用一半,但赵悦子认为:“当年谢安在东山时,官府名流屡次催逼,唯恐他不关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从乡选举士,哪里有反而不用的道理。”于是,全部录用。

升平五年,谢万病逝,谢安归郡赴葬。不久,转任吴兴太守。谢安在职期间,无重大建树,但为政清平。后人思念他,立了“吴兴太守谢安碑”(见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咸安元年(公元371年),谢安升为侍中。这一年,桓温废海西公,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简文帝风姿优美,喜儒学、玄学,颇勤于政务。但无济世大略。谢安将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谈而已。二年,转任吏部尚书、中护军。七月,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曜继位,为孝武帝。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终会禅位给自己,不然,也会让他居摄政事,协助太子从政。简文帝原也有这种打算,但由于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对才作罢。桓温怀疑是谢安、王坦之从中作梗,对他俩怀恨于心。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温从姑孰入朝,驻扎于新亭,大列兵卫,传说要见王坦之和谢安。当时传说桓温要杀王、谢,取司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说:“晋室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的行事。”便与王坦之去新亭见桓温。朝廷百官都排列在道路两旁拜见桓温,王坦之吓出一身冷汗,连朝见用的手版也颠倒了。谢安却从容镇定。王坦之原来名望与谢安不相上下,至此,人们莫不称赞谢安胜于王坦之。

宁康初,桓温大权在握,威行内外,孝武帝软弱无能,政不己出,全赖谢安、王坦之等大臣尽忠臣辅,维持政局平衡,使桓温始终不能取司马氏而代之。桓温一再催促朝廷授给他加九锡殊礼,记室袁宏起草了礼文,文采甚美,当时桓温已重病在身,谢安故意缓行其事,每次袁宏呈草稿上来,都要他修改,一连修改了几次仍不能定稿。袁宏不明其意,问仆射王彪之。彪之说:“桓温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会久于人世,文稿还可拖延些时日。”果然,这一年七月,桓温便病故了,加九锡的事便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