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35

第35章 隋(2)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文帝欲出兵辽东,高颖坚决不同意,但文帝坚持要打,并派高颖为事实上的主帅,高颖只好服从。结果因为疾疫流行,军队十之八九病死,无功而返。这件事本来是没有什么好挑剔的,可是皇后却节外生枝,在皇帝面前中伤高颖,说什么“高颖根本就不愿意去,你强迫他去了,我就知道准是无功而还”。她的意思是说,高颖阳奉阴违,消极抗命。这次统军主帅名义上是汉王杨谅,高颖则掌握实际指挥权。高颖为人比较耿直,自觉责任重大,常常以大局为重,不避嫌疑。对于杨谅的意见,也多不采纳。杨谅恨透了他,返京后在皇后面前告他的状说:“儿万幸没有被高颖杀掉。”对于这些事情,文帝既不调查,也不分析,信以为真,对高颖更加愤愤不平。

凉州总管王世积有个亲信犯了法,逃到王世积处,王世积不收留,结果被捕受罚。这个亲信怀恨在心,反诬王世积谋反,王世积被处决。据说,在审理王世积案时,涉及到了一些宫禁中的事,而且这些事是从高颖那里得到的。事情越闹越大。当朝大臣贺若弼等联合为高颖申辩,文帝不但不听,反而将他们与高颖一起予以法办。高颖被免官,带个齐公的虚衔回家闲居。

不过事情还没有就此了结,投井下石的事总是要应运而生的。齐公国内的官员报告说:“高颖的儿子对高颖说,司马懿假托有病,不上朝,结果取得了天下。你现在得到这样遭遇,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于是高颖就被抓了起来。又有人报告说,有个和尚对高颖说:“明年皇帝要死。”有一个尼姑对高颖说:“开皇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灾难,十九年无论如何过不去。”这就更不得了了。有人建议把高颖杀掉,文帝不敢这样做,怕遭到反对,乃将他除名为民。高颖胸襟豁达,虽屡遭不幸,亦处之泰然,降低为一个平民百姓,他不但不怨恨,反而感到高兴。母亲的教导,在培养他的这种品德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刚做宰相时,母亲就告诫他说:“你的富贵已经到了头了,剩下的就是一个砍头,你要谨慎啊!”

以诽谤朝政罪被杀

高颖削职为民后,没有几年文帝驾崩,炀帝即位。炀帝启用高颖为太常卿。他对炀帝也是恪尽臣道,见有不正确的地方,就直言不讳,这就很快地招致炀帝对他的仇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以诽谤朝政罪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宇文弼、贺若弼,苏威被免官。

高颖是如何“诽谤朝政”的呢?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炀帝下诏收集北齐、北周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高颖谏止,认为:“此乐早就废弃。现在要是收集,恐怕那些缺乏鉴别能力的人要丢掉原来的正宗,追逐这一末流,相互学习传播起来。”炀帝听了很不高兴。高颖又对太常丞李懿说:“北周天元皇帝喜爱音乐,结果亡了国,前车之鉴不远,怎么可以这么搞呢!”还有一次是漠北突厥君主启民可汗朝隋,炀帝为显示中原的富庶,在接待的时候,盛况空前,花费很大。高颖、贺若弼等人认为不应该这么干,高颖对太府卿何稠说:“启民可汗这个家伙熟悉了中原的虚实以及山川地势的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礼部尚书宇文弼私下对高颖说:“周天元皇帝的奢侈,现在的情况与之比较,不是还要厉害么?”还有一条是高颖曾对他的好友观王杨雄(原名惠)说过:“近来朝廷搞得不成体统。”

但是,炀帝杀高颖还有其更深刻的原因。平陈之役,杨广是统帅,高颖是统帅府的长史,掌握实权。隋军攻入陈京建康,抓住了陈帝陈叔宝和他的宠姬张丽华。杨广派高颖的儿子到建康告诉高颖,要把张丽华留下来。高颖不予理会,斩张丽华,并且说:“周武王灭殷,杀了妲己。现在平定陈国,不宜娶纳张丽华。”对此,杨广恨之入骨。

杨素——出将入相的定隋功臣

杨素(?-公元606年),隋朝着名将相,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有隋朝第一名将之称。他戎马一生,为大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乃大隋王朝功盖华夏的开国元勋。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征战无数,每战有功,未尝败绩。“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

杨素治军极严,“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他每次指挥打仗,因不听将令、违反军纪等而被斩的人,“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这位“流血盈前,言笑自若”的大将军,可谓“无情”与“冷血”。可是当陈兵尽割隋军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之时,杨素却对陈朝的俘虏实行优待政策,“悉虏其众,劳而遣之,秋毫不犯,陈人大悦”。对俘虏不杀不辱,慰劳后还全部释放,对陈朝百姓秋毫不犯,大得民心。

杨素不仅武功强盛,而且文化渊博,乃当时着名的诗人。“研精不倦,多所通涉”,“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可惜其文集已经失传,只有一些诗歌流传于世。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杨素诗朴劲不似隋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越公诗清远有气格,规摹西晋,不意武凶人有此雅调。”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感叹:“武人亦复奸雄,而诗格清远,转似出世高人,真不可解。”

隋文帝杨坚这样评价他:“越国公素,识达古今,经谋长远。”杨广这样赞美他:“夫铭功彝器,纪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人却娶了一位悍妇郑氏,一次杨素忍无可忍气愤地对妻子郑氏说:“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郑氏竟然把这话上奏给隋文帝杨坚,这还了得,这分明有造反倾向,杨素如碰上一位心胸狭窄的皇帝脑袋就可能搬家了。可是杨坚必定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帝王,把他暂且留在家里停职反省。不久因杨素屡献破陈之计,又获重用。

为了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发兵大举伐陈。隋水陆共51.8万大军由少帅杨广节度统领分八路攻陈,而杨素并为行军元帅,指挥的正是隋朝的水军主力。杨素一路上屡次大败陈军,致使“江海无波”,以至于陈人见着座在大船上威风凛凛的杨素不禁感叹:“清河公(杨素)即江神也!”

狂傲不羁,因祸得福

杨素是一个极有才学的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当到魏国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也是北周的汾州刺史、临贞县公。他从小就好学,熟通经史,文章写得极好,另外还写得一手漂亮的草隶书法。当时的北周武帝让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让北周武帝都极为赞叹,可见杨素的才学。

有了这样的才学,再加上杨素的家世,走上仕途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隋朝以前是没有现在熟悉的科举制度的,当时不论南朝还是北朝盛行的都是门阀贵族的制度,也就是做官要论出身,祖上当过大官的话后人想做官就不难,再加上杨素本身很有才华,因此很快就做到了礼曹,加大都督的位置。可是就在杨素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却差点给自己惹下一场杀身大祸。

杨素的父亲杨敷是为北周镇守边境的封疆大吏,可是杨敷的运气很不好,他刚刚就任汾州刺史的时候,遭到了齐将段孝先的攻击,当时齐兵有五万之众,而汾州城内却仅有两千人马,杨敷身先士卒亲当矢石,苦撑了数十日保城不失。可是当时齐国公宇文宪率领的救兵畏惧段孝先,迟迟不敢进兵。结果杨敷城内弹尽粮绝,士兵死伤半数以上,最后能战者仅数百人,最后不得不出城突围,但是却遭到敌人重重围困,杨敷最后不支被俘。由于杨敷守城的出色表现,让北齐将领觉得是个人才,想要任用此人,可是杨敷依然守节不屈,最后郁郁死于邺。按杨敷的表现来说,不论是战前还是战后都可以称之为忠臣,朝廷应该予以嘉奖,追赠官职,可是北周朝廷却什么都没做。这让杨素极为愤愤不平,因此连连上书要讨回公道,这样就惹恼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朝要斩杀杨素。杨素并不畏惧,反而破口大骂:“我保的是你这个无道昏君,也的确该死!”这句话居然投了皇帝的脾胃,于是不但追赠杨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还封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素就这样渐渐地得宠起来。

将门之后,驰骋沙场

杨家属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杨暄在北魏任辅国将军和谏议大夫,他的叔伯爷爷杨宽在北魏任左仆射,北周代魏后,杨宽又任小冢宰,杨素的父亲在北周任汾州刺史。不过杨素虽出生于如此家庭,却毫无一般富贵子弟的习性,出生于将门之后,有这得天独厚的习武条件,他终日苦练武艺,练就了一副好身手,骑马搏杀,弯弓射箭,无不娴熟,为他日后率兵打仗,身先士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有一次,隋文帝杨坚亲率文武百官比武,当时的隋朝武风强盛,猛将如云,而杨素箭箭命中,弓无虚发,名列第一,众官员心悦诚服,杨坚也极为高兴,当即亲手赏赐了一个外邦所贡的纯金盘,这与他小时候用功刻苦是分不开的。

杨素任官时正值分裂时期,除了武艺,南征北战还必须深谙带兵之道,杨素带兵格外强调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他带领的兵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有胆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为了鼓舞士气,杀一儆百,他总要先肃清部下,哪怕是一点点小错,都要问斩于军前,往往尚未交战,己方阵前已经血流成河了。开战时,第一次冲锋,只令一二百人的小队往前,第二队二三百人在后准备,同时,第三队、第四队整装待发。他下达死命令,各队必须战胜敌人,否则战死于敌战,后退者格杀勿论。这种背水一战的打法激发士兵奋勇向前,决死疆场的决心,这样的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杨素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关键有二:一是作战时自己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二是战后论功行赏。当时,由于很多将领喜欢独揽功劳,又或者是上面有人做祟,所以一般将士得到提拔是难上加难,然而在杨素军中就不会有如此问题,他深得皇帝的宠信,为将士的功劳据理力争,因此,其手下将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还使军中各人也乐于听从他的号令。

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后,北方的突厥就成了隋朝的心腹之患,突厥属游牧民族,最善骑射,过去汉军与之交战往往深受铁骑之苦,后来为了防止阵型被铁骑冲散,每次交战都用骑兵、步兵和战车掺杂,同时为了限制突厥铁骑还在自己阵前构筑鹿岩,这样的办法虽然可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但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未交战就处于不利的形势。后来杨素统率大军征讨突厥,一改以往战术,结成自己的骑兵队伍,欲与突厥决一死战。达头可汗听说以后,大喜过望,心想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亲率了10万余铁骑来会杨素,两军刚一交战,达头即觉形势不对,汉军一改以往小心翼翼、胆小懦弱之态,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真是势不可挡,达头可汗连忙组织阵型,但为时已晚,突厥兵在杨素带领的汉兵左右冲击之下溃不成军。主力受到重创,败军号哭之声不绝于道,此后突厥兵便闻杨素而色变。

不过杨素绝非有勇无谋之辈,三年以后,杨素又率大军紧逼突厥,突厥节节败退,等到杨素大军追上突厥主力的时候,已经时近黄昏,杨素暗想现在贸然交战,突厥如果凭借着骑兵和夜色摆脱追击,这样就不能歼灭突厥的有生力量,于是他令大军稍后再行,他亲率两个心腹卫士和两个突厥降将混入敌军之中,竟然没被发现,这下就摸清了突厥军的虚实了,突厥正在埋锅造饭时,杨素又偷偷潜回大军,率领人马冲杀过来,这一役,突厥元气大伤,远走漠北,不再对隋朝构成威胁。

杨素成全的三段爱情佳话

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因杨素战功显赫加官晋爵为越国公,并“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这就引出了一段爱情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