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73

第73章 明(2)

永乐十二年,成祖下诏出征阿鲁台时,为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有殿臣建议调用建文时所征集的江西民兵和馈运丁夫。杨荣和杨士奇则认为这些兵夫曾明令罢征,且时过二十年,如果再行征用,是失信于民,成祖因而不再征用。

永乐二十二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报称丽水、政和有山民集众行劫,请发兵追剿。杨荣进言说:“彼等皆愚民、或为有司所苦,或为衣食所穷,逃入山林苟活朝夕,何敢乱动。若宽而抚之,当可逐渐散去,急则坚其为盗之心。况兵戈所加,不免枉及善良,愿妥善处理。”成祖命闽浙三司招抚,山民果然归顺,百姓得以安生。

交址原称安南,成祖平定后曾设郡县治理,后屡次叛乱,屡次征讨。宣德二年,交址黎利派人来求罢兵,请立陈氏后裔为一。赛义等大臣都议为不可,惟杨荣和杨士奇认为交址战乱不息,劳民伤财,为了体恤民命,安定荒边,极力主张允许交址自立国王。自此交址安定一方。

杨荣崇尚儒学,重视皇统,安定朝廷。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卒于榆木川,遗命传位皇太子。杨荣与金幼孜计议,以六军在外,离京尚远,朝中闻知,继位恐生不测,便决定密不发丧。杨荣和小监驰讣皇太子。等成祖之棺到京,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宣告大行遗命,皇太子继承正统,是为仁宗皇帝。及仁宗卒,时皇太子守南京,杨荣奉皇太后命南下迎驾,则德州谒见,遂与皇太子兼程到京,改元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杨荣为首请亲征,显示天威。师至乐安,高煦出降。英宗即位年方9岁,太皇后听政,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史称“三杨辅政”。这时,他们都已年老,王振渐用事,欲倾挤杨荣等老臣。杨荣为防止王振专权特推荐苗衷、曹鼎、马榆参与机务。使当时朝政较稳定,尚清明。

杨荣在朝四十年,曾五次扈从出塞,两次巡边,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重修太祖高庙实录,总裁仁宗、宣宗实录。三殿火灾,奋身抢救国籍制诰。成祖誉为岁寒松柏,仁宗赐银印,文称“绳衍纠缪”,朝政得失可盖此印密疏。并亲写“勿谓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从违而忽怠”一文与杨荣。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而他未因恃宠而骄矜。仍守其“事君有体,进谏有方”的本分。

杨荣卒于明正统五年,时年70岁。英宗赠封杨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并举行国祭,遣官护送灵柩还故里礼葬。

张居正——帝王之师、明王朝的救时宰相

张居正,又称张江陵,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着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了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被抄家,400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橓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张诚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一名探子,丘橓则是当年张居正厌而不升的旧臣。张诚等查抄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财,共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张诚等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不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于是对张氏家属严加拷讯,逼迫招认分散寄存银钱200万两。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以至株连亲友,荆川骚动。张敬修不堪严刑追逼,痛写血书鸣冤,然后自缢身死。三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死。张氏子孙家属饿死及自杀者数十人。张居正的母亲年逾八旬,惶惧哭泣,求死不得。事情的发生,离张居正去世只有一年又十个月。

因反贪结怨于天下

明代中叶的社会现状是:官场腐败,贿赂成风,经济崩溃,边防危急。官员本着做官就是为了捞钱的宗旨,“入朝视事,循例取索”;人事部门与富豪勾结作弊,“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司法机关利用手中权力,“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一种以吏治腐败为主体的污浊空气毒害社会,国家处在忧患危困之中。

隆庆六年(1572年)神宗即位,司礼太监冯保掌管代皇帝批阅文件及用印的大权,内阁首辅高拱对此极为不满,要求将这些大权归还内阁,开始密谋驱逐冯保。此事被冯保察觉。六月十六日,冯保宣读皇后、皇贵妃李氏及小皇帝的谕旨,称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限令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清康熙年间常熟人陶元淳说:“冯保驱逐高拱,其谋全出于徐阶,张居正只是后来听说而已。”徐阶在高拱之前任首辅,是高拱的对头。高拱下野,张居正升任首辅,张居正时代从此起步。

张居正顺应时代的需要,接受辅佐10岁小皇帝的重托,总揽朝纲,锐意改革。

考成法的实施,打击了农村中的豪富势力,取消了这部分人的赋税减免特权,扭转了赋税转嫁到小农身上的状况,开辟了国家的赋税之源,形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的局面。整顿学政的措施,遏制了竞奔请托以成生员的腐败风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革驿递制度,煞住了官员私用驿站、饱肥私囊的腐败之风,为国家节省大批资金,以至“小民欢呼歌诵”。一条鞭法的推行,取消了豪绅势宦利用优免特权逃避赋役、偷漏税粮的特权,一律强制纳税,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但触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特权和利益,所谓“即达官显贵,亦不能少贷”。他的反腐败措施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但他仍然坚持秉公执法,非议的人愈急,他执行得愈力,自我表白说只能“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廉者自律而贪者不容

可以说张居正的改革是围绕反对贪贿开展的,贪贿之事也是反对他的人密切注视他的焦点。张居正认为,上层官员应做奖廉抑贪的表率,朝臣及地方督抚是正风之本。他先从自己做起,仅两广官员送给他的礼物不下万金,他都拒绝接受。他明白这些礼金都是官员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他在给一位官员的信中说:“当事以来,私宅不见一客,非公事不通私书,门巷阒然,殆如僧舍,虽亲戚故旧,交际常礼,一切屏绝,此四方之人所共见,非骄伪也。”辽东总兵李成梁晋封宁远伯,是在张居正的提议下得到的。为感激提拔之恩,李派人到张家送礼,张居正对送礼的使者说:“你主人的功勋是从百战中得到的,我要是接受他的礼金,是对高皇帝的侮辱。”他怕李成梁误会,又写信给李的同事、辽东巡抚周咏书,说明李成梁应当殚精竭虑以报国家,即使酬谢知己,也不在于厚重送礼。

张居正自持其身,也“严饬族人子弟,毋敢轻受馈遗”,但无法控制他的父亲张文明。地方官为巴结首辅,往往到张家送礼,张家积蓄的家财,有部分为其父收受的赠礼。

张居正对自己身处险境早有认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任事以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

这些结怨的人,有遭他整肃的特权人物,也有被他触犯的既得利益者,还有被他革职或降级的官员,另有长于文笔而短于治国被他弃而不用的笔杆文人。这些受过他打击的人无时无地不在盯着他,寻求报复的机会。“自知身后必不保”,这是张居正自己的话,但他明知身危而不退步,不顾一时之毁誉,也不计万世之是非,忘身殉国,“虽机阱满前,众簇攒体,孤不畏也”。身后被他言中,由于万历皇帝的鼓动,贪贿者以报复张居正为反攻倒算之机,新进者以攻击张居正为升官取仕之途,张居正成了“乱政之权奸”、“万古之罪人”。张居正当年深深忧虑的是他本人的安危,万万没有想到死后居然祸及自己的老母及子孙。

抄家的罪名是贪贿

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查抄太监冯保家,聚得金银百余万两,外加珠宝无数。年已20岁的万历皇帝,找到了抄家得财的门路。

这时辽王朱宪的次妃王氏上疏,指说“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辽王朱宪是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朱植的后代,是万历帝的嫡系宗亲,封地在湖北荆州。因为荒诞暴虐,隆庆二年被明穆宗朱载废为庶人。王府为张居正家据为己有,后以建坊银两折价购买。贪爱财宝的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

明代的法律规定,抄家之罪有三条:一是谋反,二是叛逆,三是奸党。查抄张居正家产的决定公布之后,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异议,以为张居正“未尝别有异志”,意思是张居正没有犯抄家之罪。还有一位官至左谕德的于慎行,在写给执行抄家任务的刑部侍郎丘橓信中说:“张居正平生行事,务在建功立业,他以法绳天下,自己的荷包不会鼓起来;张居正以盖世之功自豪,不会用贪贿的行为玷污自己,他家的积蓄不会太多。”信中还指出:“张居正为国家操劳,结怨于上下,当其柄政之时,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于慎行希望丘橓不要太重金钱而给后人留下话柄。丘对于慎行的一番劝诫置之不理。

赵锦与于慎行都曾惹过首辅张居正的不快,后来被迫退休归里,复出任职后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上疏营救落难的对头,时人称为有德的长者。

万历皇帝看到对张居正家查抄金银不多,就从政治上定罪,说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不提张居正贪贿敛财之事。但仍然余恨未释,说张居正的罪本当“剖棺戮尸”,只是念着他对朝廷效劳有年,才没有这样执行。

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孙子都被充军边地。一代名相、十年皇师张居正,身后落得如此下场,让后来以国为重的仁人志士寒心战栗!

徐光启——学贯中西的科学家宰相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云扈,上海人。162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启用徐光启。晚年官至宰相。在为官期间,他从未放下科学研究。1629-1633年,在他编制《崇祯历书》期间,虽有繁重的事务缠身,年事已高的徐光启仍事必躬亲,“目不停批,手不停挥”,每天都挑灯夜战,孜孜不倦地从事观测、书写工作。徐光启是明晚期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农学、天文历算、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和军事领域及编译介绍近代西方科技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经坎坷,踏上仕途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遭倭寇劫掠过的家庭无法给他的童年提供优越的条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是全家人对徐光启的期望。小光启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他聪明好学,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徐光启20岁时如愿以偿地考中了秀才,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但此后徐光启的运气却不太好,连续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家境更加贫寒,通向功名的道路却依然漫长。被生计所迫的徐光启一面继续应付科举考试,一面帮家里干些农活,还不得不远赴广东、广西等地去做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

1597年,35岁的徐光启再次奔赴乡试考场。为了筹备他赴安徽考试的盘缠,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为此全家人有几天断炊。而他为了节省路费,竟挑着行李,冒着大雨,沿江边步行100多里。这次考试,开始阅卷人仍把徐光启圈在榜外,直至发榜前两天,主考官、着名学者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一阅到徐光启的卷子就“击节叹赏”,看到后面时拍案叫绝,赞叹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从落选者提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一时间,徐光启名噪南北,他应试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作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