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9110300000085

第85章 清(9)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注重教育,提携人才,创办学校,对清末教育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他还创办了教授近代科学文化的两广书院。他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在创办我国近代工商业方面有突出贡献。他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颇多建树。他先后创办了湖北织造局、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厂。

张之洞戏考官

张之洞从小就聪明好学,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有一天,老师带着他和几个学生春游,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非常开心,有的还在草地上翻开了跟头。老师一看,心想你们别太高兴了,我得出个题目难为你们一下。正好,这时来到一个土坡前,上面长着一棵桃树。要说这棵桃树可是与众不同:树干不高,中间拐了一个弯儿,就跟个驼背老人一样。这棵树可能岁数不小了,上面没什么枝叶,拐弯儿朝下的地方长出个新杈来,开了七八朵花,花蕊都对着地面,有几只蜜蜂正在采蜜,都仰着脸儿。老师一看顿时有了主意,对学生们说:“别闹了,为师出个上联,看看你们谁能对上来。”说完,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了,学生们也都傻眼了,对不上来准没好果子吃。

老师咳嗽一声,手一指桃树,慢悠悠地吟道:“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这个景色一般看不见,老师的上联又出得巧,就特别难对。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出声,还直往后退,有的把手都伸出去了,就等着挨板子了。老师把头点了点,正要教训他们,只见张之洞不慌不忙地往前迈了一步。老师问道:“你能对下联?”张之洞说:“老师,学生想试试。”老师一听说道:“好,为师听听你说什么。”张之洞先给老师行了一个礼,然后不紧不慢地吟道:“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视。”老师听罢一愣:“你见过这样的景致吗?”张之洞说:“学生见过,老师不是在学堂里挂了这么一幅画,说是八大山人的真迹吗?”老师一听,不由暗暗生气:想不到我的画倒给他预备了!不过,张之洞这下联对得好,挑不出毛病来,他只好说:“哦,还行,还行……”

后来,张之洞参加童子试,他年龄小个头也小,坐在椅子上够不着,只好站着写。这样一来,时间一长腿就麻了,不由悄悄活动了几下。主考官一看,就想拿他寻个开心,随口说道:“小孩子两腿木耳。”这个“耳”字是个助词,和“木”字连起来又成了木耳,按说也是很巧妙的。张之洞天生好强,怎甘心让人奚落,立刻回了一句:“老大人一脸花椒。”花椒对木耳正合适,更何况主考官又是个麻子,就更贴切了。考生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主考官脸红脖子粗,非常尴尬。

他一怒之下,本想把张之洞赶出考场,又怕人家笑话他胸狭量窄;忍了吧,又实在丢面子,真是左右为难。这时,院里有一只小猪钻进了竹丛,拱得竹子乱动。他忽然有了主意,对张之洞说道:“考场是有规矩的,不容你搅和。本官念你是个小孩子,就不过分计较了。现在本官出个上联,你要是对出来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对不上来就别怪本官不客气!”张之洞把笔一放,大大方方地说道:“那就请大人出上联吧。”

主考官捋了捋胡子说:“小猪拱小竹,小猪动,小竹动。”这个上联听起来没什么,可“猪”、“竹”同音,又一起动,可就不好对了!张之洞从来没为对对子犯过难,这回可是有点儿慌了。主考官得意地心说:你就收拾东西,准备走人吧!他拿起一把茶壶,对着胡子拉碴的嘴,美滋滋地喝开了香茶。张之洞一见,顿时眼前一亮,马上说道:“胡嘴咬壶嘴,胡嘴动,壶嘴动。”话音刚落,考场立刻鸦雀无声,谁也没料到一个小孩子竟这么厉害。主考官更目瞪口呆,他来到张之洞面前,客客气气地说:“我的小老爷子,你快答卷吧,咱们什么也不说了,行吧?”

张之洞清高失礼逸事

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颇有学识。据传,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对策。当时,他摒弃一切格式和忌讳畅论时事,很得阅卷官赏识,欲点他为状元,后因慈禧干预,得了个第三名。

张之洞常年官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已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长揖施礼而去。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使所为是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礼贤下士,优容人才

张之洞在任山西巡抚时,即以保荐人才众多而出名,后来在督鄂与暂署两江时,保荐人才之多,更称一时之极。如1894年11月,张之洞特地保举蔡锡勇,称蔡器端识远,心细才长,熟悉洋情,曾充美日各国翻译、参赞等官。蔡于张之洞督粤时,即任办理交涉事务,后随张移楚。后之洞在鄂创办新事业,蔡协助甚力,其人操守廉洁,公正无私,可惜英年早逝,使之洞顿失臂助。

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识斩假皇帝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不久,武昌城里出现了一主一仆两人,旅居于金水闸一家公馆里。这两人口操京腔,生活十分奢侈豪阔。那“主人”年约20余岁,衣服上绣有金龙,印有“御用之宝”的字样。“仆人”40开外,无胡须,声音尖细如女人,侍候主人异常恭谨,言必称“圣上”,并自称为“奴才”。“主人”饮食必下跪侍候。此事很快传遍武汉三镇。当时汉口的报纸甚至公开宣称,那“主人”就是光绪皇帝,戊戌维新失败后,化妆从皇宫逃出,前来投奔新派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那仆人乃是皇帝的随行太监。江夏县令陈树屏闻讯派人前往询问,“仆人”缄口不语,“主人”则声称必须见到张之洞后方可说明身份。陈县令遂将此情况汇报给张之洞。张感到事有蹊跷,疑其有诈,遂一面派人设法稳住那主仆二人,一面急电京城探询。清廷回电说,光绪帝住在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被慈禧太后秘密囚禁于瀛台),并未外出。张之洞于是紧急派人将那主仆二人拿至总督衙门,亲自审讯。原来那“主人”本是个满族戏子,名崇福,幼时即入宫演戏,因其长相酷似光绪皇帝,故被众人戏称为“假皇帝”。那“仆人”倒确实是个太监,原在宫廷守库,与崇福相识已久。因二人长期以来合盗宫中之物甚多,唯恐败露,性命难保,便相约逃出宫来。当他们知道光绪帝被秘密囚禁于瀛台的消息后,便假扮皇帝,四处行骗,不料被张之洞识破。最后崇福和这个太监被张之洞下令斩首于武昌草湖门,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宜仙楼“瓦煲”迎贵客,张之洞快意“珍珠鸡”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法、越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最后确定了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接着法国军舰就不断地在北部湾中国海岸线挑衅生事,海防顿然紧张起来。同年农历七月三日,法国军舰突袭福建水师,击沉清舰7艘,死伤官兵700余人,接着又炮轰炸毁了马尾船厂。是日,张之洞受命走马上任,任两广总督整治海防。

张之洞上任后,在加强两广海防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北部湾沿海的布防。张之洞在与法国谈判、越分界、设关之地时,采取强硬的态度,法国军舰借机炮击北海港示威恐吓,张之洞因此遭到了卖国贼和慈禧太后的不满和反感。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慈禧太后专门下诏申斥张之洞,要张之洞在与法国谈判中“均不必争强”,“免致别生枝节”。张之洞因此抑郁不得志,于是转移了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北海镇总兵府辖的水师营建设上。为此,张之洞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从广州乘坐军舰来到北海,着手整治北海战备。

张之洞到北海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落实将阳江镇标左右水师营(清代营的建制相当于今日的团)拨归北海镇标右营的建制,接着又决定将张龙门水师两营改归北海镇总后辖,并制订了严密的巡洋办法。至此,北海成了重要的海防军事基地,管辖的巡海防线东起东莞虎门,西至越南附近的白龙尾海面,各式军舰超过了三十艘。作为军港基地的乾体港周边的人口中有一半是军队士兵。张之洞布置落实了水师营的布防之后,趁着夜色带着三四个贴身随从上岸,来到了北海港码头附近最热闹繁华的大兴街(即后人所称的大西街),信步走进当时街上有名的宜仙楼酒馆,找了个临窗雅座,意欲临风听涛,把酒消倦,驱除心中的积闷。

宜仙楼老板见店中来了几位衣着光鲜,气度不俗的客人,凭着多年察颜观色的本事,便认准了这是非富则贵的豪客,于是亲自出面接待,又是献烟、又是递茶,迫不及待地介绍店中的招牌名菜。却不知张之洞身为两广总督,一品大员,走北闯南,什么样的山珍美味没有见过?因此,对店老板的推介都不感兴趣,随从听得烦了,大声吩咐:“只管将北海特色的菜式报来!老爷吃得高兴,重重有赏。马虎应付,讨打!”

店老板听罢,凭经验知道是遇上了“皇帝舌”(即非常挑剔的食客),同时也意识到是来了个“财神客”,只要奉侍周到,赚它一桌胜过半年生意。于是,急忙回到厨房张罗去了。

不一会,老板就捧着一只大托盘笑呵呵地出来了。只见大托盘上有两只瓦煲,瓦煲都被煲盖密封着。店老板先将一只瓦煲盖打开,从中倒出一碗热汤,接着,店老板又打开另一只瓦煲,里面是一个炖全鸡,原色原样的毫无特色之处。随从们见了,斥之:“你这只是什么宝贝鸡,敢拿来应付吗!”

店老板陪笑着回答:“珍珠鸡呀!”说着用筷子三下五除二把鸡肉与鸡骨分开,露出了塞在鸡内腔里的“秘密”——原来里面都是珍珠螺肉。店老板用汤匙小心地把珍珠螺肉装进汤碗,首先递给张之洞说:“请官爷品尝指教。”张之洞接过汤碗,用筷子夹出一只珍珠螺肉轻轻一咬,只觉脆爽多汁,软滑浓郁之间透出一股芬芳,既有螺肉的鲜嫩味,又有鸡肉的爽滑香甜,回味无穷。众随从尝后,也连声称好。更令张之洞等人意想不到的是,不时还可以从螺肉中“吃”出珍珠来,逗得大家惊喜连连。

张之洞等人兴高采烈地品完了珍珠鸡之后,果然打赏给店老板白银五十两。张之洞意犹未尽,饶有兴趣地向店老板打听珍珠鸡的制作方式。店老板告诉张之洞,珍珠是北海的特产,也是最大的特色,先将珍珠螺剖开了,用珍珠螺水与猪排骨一起炖汤,为了压腥味,还放进了一定分量的百合和白果。另外,将珍珠螺肉放在汤中煮半熟,捞起调配味料后,塞进鸡肚内,隔水炖烂,这样,鸡肉与珍珠螺肉的营养成分和美味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也就美味独特了。汤和珍珠鸡分开炖,是为了突出汤和肉的味道层次特色。还特意地在珍珠螺剖开后,不把珍珠取出来,是为了让官爷们在席间多有惊喜。张之洞听了,拍案称绝:“好一个珍珠鸡!就算满汉全席,也抵不上北海一鸡啊!”

“北海珍珠鸡”的招牌因张之洞如此评价而一炮打响,宜仙楼店老板凭此招牌名声大振,生意兴旺。此后,凡到北海的过往官员都要到宜仙楼品一品抵得上满汉全席的“北海珍珠鸡”。后来,店老板因此发财后,捐了个候缺八品官衔,回家耀祖光宗,闲居去了。“北海珍珠鸡”的招牌也就失传了,只成了老一辈人口中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