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
夫①君子之行,静②以修身③,俭以养④德。非淡泊(澹泊)⑤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⑥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⑦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⑧则不能励精,险躁⑨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⑩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着名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后为刘备谋划联孙权、拒曹操之策,遂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立志收复中原,屡次北伐,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注释】
①夫(fú):发语词,无意义。
②静:宁静。
③修身:修养身心。
④养:陶冶。
⑤淡泊:恬淡寡欲。
⑥才:有才能。
⑦广:扩展。
⑧淫慢:放纵懈怠。
⑨险躁:轻薄浮躁。
⑩意:愿望,意图。
穷庐:简陋的房子。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后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他教儿子如何做人,强调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清心寡欲,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
【思考与练习】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