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初中卷
19111400000088

第88章 王冕僧寺夜读

(明)宋濂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②牛陇上,窃③入学舍,听诸④生诵书;听已,辄⑤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⑥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⑦如此⑧,曷⑨不听其所为?”冕因去⑩,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汉族,元末明初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注释】

①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

②牧:放牧牲畜。

③窃:偷偷地。

④诸:许多。

⑤辄:总是,就。

⑥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⑦痴:入迷。

⑧如此:这样。

⑨曷:通“何”,为什么。

⑩去:离开。

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长明灯:佛前昼夜不息的灯。

达旦:到早晨。

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恬:安静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最终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赏析】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他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础。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我们在少年时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为将来报答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与练习】

1.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着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曷不听其所为?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