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12

第12章 第三类:羁旅思乡诗词(1)

题材概述

追本溯源,此类题材的诗歌最早的当数《诗经》中关于战争和宦游的乡愁的篇章。东汉末年,羁旅思乡诗在诗坛上占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仍残酷,征人背井离乡,百姓流离失所。唐代是我国羁旅思乡诗最兴盛的朝代,它以数量多,质量高,独领历朝历代思乡怀亲诗之风骚。诗人或因戍守边关,或因政被贬而远居边荒,因之而成的思乡羁旅诗在唐代思乡诗中占很大部分。宋朝着名的怀乡羁旅诗大多是政治家所写,宦海沉浮,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常有被冷落遭贬谪的时候。这时的诗往往流露出对故乡及亲人思念的情绪。作为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羁旅思乡诗从一开始就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反映出来。因为,背离故土之后的思念是人类感情的自然表露。故土的风物、亲友、草木、河流、山川,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印象,并会成为我们心灵中永恒的牵挂。我们在阅读中,要着重体验诗人和安身立命的土地之间的感情。

中国历朝历代的思乡羁旅诗丰富的原因,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而国,渴望建功立业是士人实现自我的必由之路,去国怀乡也是他们落魄无助时的常规选择。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因各种事由还是免不了要远游,远游暗伏着可能的曲折和阻碍。中国人处于远游在外的境况,处于羁旅漂泊的情景,其情感的反应一般是怀乡思亲。农业社会的安乐庭院,老幼井然的家庭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伦理温情,从生活方式到观念形态,在中国人的心中家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漂泊的游子而言,家是最值得思念之处,是最大的心灵安慰。

风格类型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因何人不起故园情

代表诗人及作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忆舍弟》

高适:《除夜作》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张籍:《秋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鉴赏方法指导

1.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再如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就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高适的《除夜作》,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写于妻子的生日。

2.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和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③“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等。

3.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鉴赏与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于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③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看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③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民间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着名代表。

【诗文串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诗词鉴赏】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做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平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暴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佳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佳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为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而难过;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绝妙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发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位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比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相关练习】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2.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①,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②,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③不达,况乃榆未休兵。

【注释】

①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②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③长:一直,老是。

④况乃:何况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文串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诗词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