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17

第17章 第四类:咏史怀古诗词(1)

题材概述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前贤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沧海桑田,或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该派诗歌要素有三:一是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二是诗人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态度、看法、感受,从这里可以折射出诗人的史识,表现出诗人的性情;三是应该具备含蓄隽永、寄托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达到理性与诗意的融合。清人吴乔《围炉诗话》曰:“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风格类型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其风格为: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或怀人伤己,或怀古伤今,或理性反思;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代表诗人及作品

班固:《灵台诗》《宝鼎诗》《咏史》《西都赋》

左思:《咏史》《杂诗》《娇女诗》

因长觉风雷笔下生

刘禹锡:《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

李商隐:《无题》《锦瑟》《夜雨寄北》

杜牧:《清明》《山行》《守望》《泊秦淮》《过华清宫》《题乌江》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南乡子》《渔家傲》《梅花》

渔庭筠:《望江南》《更漏子》《杨柳枝》《南歌子》

苏东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骊山怀古》

刘基:《郁离子》《卖柑者言》《梁甫吟》

高君:《养蚕词》《岳王墓》《梅花五首》

鉴赏方法指导

鉴赏手法主要的是:借古喻今、古今对比、直抒胸臆、用典、衬托、欲扬先抑。咏史,就会涉及用典的手法,典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理解典故,一定要注意典故中能引发作者情感奔涌的关键所在,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审视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地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这就要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漂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再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

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得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辟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3.要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4.小结:鉴赏咏史诗步骤

第一步: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第二步: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第三步: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阅读鉴赏与练习

1.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②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着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其创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但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诗文串译】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

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

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乌江

[南宋]李清照

活着时当是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诗词鉴赏】

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王安石《乌江亭》是针对杜牧的诗而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王安石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乌江》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相关练习】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作者简介】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