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02

第2章 第一类:赠友送别诗词(1)

题材概述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由于岁月催促人生苦短,使得“送别”成为古人生活中的重大命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各一方。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而在乱世,离别则意味着天各一方,人鬼殊途。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大致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时期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和豁达开朗,很少有伤感的情调。

从内容上大致分为四类:

1.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因吹尽黄沙始见金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2.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3.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4.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代表人物及诗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

高适:《别董大》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鉴赏方法指导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熟悉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等。

阅读鉴赏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②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这两句是说要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作者简介】

未来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这些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新文化,也必须站在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石上。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不能束之高阁,馆藏尘封,远离大众,而应活在亿万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从孩子开始,让文化经典进入他们的视野、滋养他们的心田。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邮(属江苏)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曾着《扬州赋》《芍药谱》,有《冠柳词》,今有赵万里辑本。王观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权贵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

【诗文串译】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宋代“两浙东路”的简称,今浙江省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东地区)人,同王观的交情似乎不很深。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但也可能他有个爱姬在浙东,这回是去探望她)。这类事情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眼如秋水”(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这些习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意思是,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皱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又一层意思是: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古诗:“盈盈楼上女”。盈盈,美好貌。)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也许是从唐代诗人韦庄的《古别离》“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得到启发吧,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

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相关练习】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①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②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③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介绍】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王昌龄(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天宝七年(748)谪迁潭阳郡龙标尉。安史之乱后还乡,病逝于天宝十年(751)。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诗文串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龙标野宴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相互拉着拽着带着酒来到了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诗词赏析】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着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大约作于天宝八年(749)。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年(748),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中曾发出愤怒的指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李白当时也以敢于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高风亮节为天下称慕。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即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希望我对你的一片情思与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