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24

第24章 第五类:山水田园诗词(1)

题材概述

这是中国传统的诗歌流派,是华夏抒情文学的高峰之一。《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南北朝时期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匠心独运开拓并发展了这一题材,陶诗多咏田园,谢诗摹写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唐朝建国之后,由于政治统一,政府奖励生产,生产力发展很快。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提供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思想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之心很强,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在鉴赏阅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他们往往渴望建功立业,但在官场的失意之后,会选择江湖之远、山林之乐、田园之乐;有的时候,栖居于山水田园,也可视作对恶浊世道的逃避和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恪守;有时候,还要考虑到古代——尤其是唐朝独特的社会政治制度。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

风格类型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民等的劳动为题财。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披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野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的景致,往往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诗人的隐逸之志。具体说其思想内容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描写秀美山水,表达对美景的赞叹之情,展示豪爽清健的精神风貌或恬静自适的情怀;第二种:吟唱田园生活带来的惬意、愉悦、和慰藉,展示朴实淳厚的农家生活以及闲适的隐居生活;第三种:表现乡村田野的荒凉、萧瑟之景,真实地展露“田家苦”以及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无限怜悯之意;

第四种:在对山水田园的描摹中喻说人格操守,寄予某种人生哲理;或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反衬尘世官场的污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代表人物及诗作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李白:《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行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高适:《燕歌行》《别董大》。

杜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

韦应物:《西塞山》《观田家》《滁州西涧》。

杨万里:《初入淮西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

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陆游:《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临安春雨初霁》。

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其一)。

谢灵运:《登池上楼》《初去郡》《岁暮》。

谢眺:《赠西府同僚》《游东田》《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辛夷坞》。

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鉴赏方法指导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再如柳宗元的《江雪》,着意刻画了“渔翁”孤寂、高傲的品格,诗中皑皑白雪尤见其品格的高俊纯洁。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融会在诗歌的每一幅画面之中。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尤其是高、低、俯、仰的变化。如唐朝赵嘏的《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颈联写俯察。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前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尤其是绘形、绘声、绘色的技巧。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深浅和冷暖的差别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细腻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美。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用明丽鲜艳的色彩表现盎然的春意和诗人欢欣喜悦之情。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中光色明暗的对比,所表达的则是诗人的孤寂和清高。又如《白石滩》中“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他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月之明、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而《过香积寺》对色彩的描绘又不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由于林中森冷幽僻,连泉声都仿佛湮没在危石之中,本来暖调子的日色也冷却在青松之上。松色之冷所引起的静感与幽咽的泉声互相衬托,渲染了一种寂灭冷漠的意境,使人读后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③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阅读鉴赏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东溪

[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①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

①屿:水中小洲。

②野凫:野鸭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北宋诗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诗歌创作强调继承《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其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六十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有《四部丛刊》本。

【诗文串译】

那天坐船到东溪去看水,被孤屿一带的景色所吸引,以致船在那里停了好长一段时间,迟迟不能返航。众多的水鸟在岸上睡眠,透出十分的舒适和惬意;奇形怪状的老树,因开满了花朵而不觉那枯枝老干有一丝丑态。刚长出的蒲耳整整齐齐,就像人为修剪过一样;岸边平铺的沙石干干净净,像用筛子筛过一样细密。可惜啊,这美好的景致虽然让人留恋以致不想返回,但我还是不得不返回。我在天黑前赶回来时,才觉得疲劳袭上身来。

【诗词鉴赏】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有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常之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相关练习】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①江芜于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释】

①靡靡:风吹草偃。

②芜:丛生的草。

【作者介绍】

高启是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着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其作品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其撰写了《郡治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诗文串译】

葱茏茂密的溪边树木遮住了光线,使周围显得暗淡,雨中湿漉漉的绿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