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06

第6章 第一类:赠友送别诗词(5)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梦见友人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之至。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论卢梅坡走到哪里,作者都将和他生活在一起。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相关练习】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天宝七年(748)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还乡,道出亳州,病逝于天宝十年(751)。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诗文串译】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送友人上船,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诗词鉴赏】

本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寻味。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相关练习】

(1)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2)请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09~约785),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后遭贬。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一生不得志,写诗多抒政治失意。其写自然景物简括鲜明,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诗文串译】

猿猴啼叫声声,送行的人已散尽,落日挂在了江头。我独自伤心,而水也自顾自地流。同是被贬的臣子,而你却走得更远。青山过后,万里只有一叶孤舟。

【诗词鉴赏】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比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远去,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相关练习】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具体身世不详。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着名琴师,音乐圣手。

②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有《高常待集》。

【诗文串译】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诗词鉴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流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首送别诗作于天宝六载(747),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本诗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幽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归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相关练习】

(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

(2)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