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古诗文读本·高中卷
19111500000009

第9章 第二类:边塞征战诗词(3)

读者也许会感到,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相关练习】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

[北宋]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于向云看。

【注释】

①鸣骹:一种响箭。

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作者简介】

柳开(947耀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柳开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其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

【诗文串译】

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草原的天空清明宁谧、寥廓无边。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草原汉子们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凝神远望。

【诗词鉴赏】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汉书·匈奴传》:“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清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檗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唯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最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与飞箭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后来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谁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骑”,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提”,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指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

“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放眼望去,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

【相关练习】

(1)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

(2)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于。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释】

①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③青冢:汉王昭君墓。

④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作者简介】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以字行(是以字做名字,原名逐渐被人遗忘了)。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为柳宗元族人。曾授洪州户曹,不就。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今存诗仅十三首。

【诗文串译】

去年驻守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②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戍守;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到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征战中感到怨苦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相关练习】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于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①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夜里可发出光亮。

②沙场:战场。

【作者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其生卒年不详,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考据王翰生卒年为687~726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10)中进士。有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最负盛名。

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佚。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种豪纵的意兴。

【诗文串译】

酒,酒,葡萄酒!杯,杯,夜光杯!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饮呀,饮个醉……管他马上琵琶狂拨把人催!要催你尽催,想醉我且醉!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

醉睡沙场,谁解个中味?古来征夫战士几个能活着回?

【诗词鉴赏】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绝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相关练习】

(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另一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请阐述具体理由。

(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①,列国自有疆于。

苟③能制侵陵榆,岂在多杀伤。

【注释】

①亦有限:也应有个限度。

②自有疆:本来就有各自疆界。

③苟:如果。

④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作者简介】

杜甫(712耀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