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高中.上册
19115000000014

第14章 擦亮眼睛看美丽

(一)训练意图

1.培养学生欣赏赞美他人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促进学生彼此欣赏和赞美,改善和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欣赏赞美他人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不善赞美的原因。

2.培养学生真诚、具体的赞美他人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赞美他人。

2.难点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赞美他人的重要性,扭转学生对赞美他人的不合理观念,如“拍马屁”之嫌。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真诚赞美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启发学生通过一定的策略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从而达到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的目的。

2.操作程序

(1)“看一看”环节,通过引用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起高中生的同感,并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生读完案例后,教师可以请同学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和“琳琳”一样的烦恼,自己在欣赏和赞美他人方面是一种什么状态。

(2)“测一测”环节,通过“你是一个会欣赏别人的人吗”小测试,使学生对自己在欣赏别人方面的能力一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需要了解一下同学们欣赏、赞美他人的能力大概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欣赏和赞美,使学生端正对赞美他人的态度,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欣赏、赞美他人的策略。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真诚在赞美中的重要性,分析自己的赞美不被别人接受的原因,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

(2)掌握具体而明确的赞美他人的策略,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应用。

(3)思考如何分场合、看对象赞美不同的人,正反表演PK赛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不同的做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将“策略训练”部分运用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角色扮演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多体验多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整体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操作程序

(1)“问一问”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再次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赞美他人的策略。

(2)“想一想”环节,提供一则被他人赞美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使学生产生共情,加深情感体验。

(一)“赞美要真诚”策略教学建议

1.通过作家林清玄和一个小偷(后来的老板)的对话,使学生一方面体会真诚的赞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了解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欣赏和赞美的地方,由此引发小组讨论。

2.在班级中举行“猜猜他(她)是谁”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盛放纸条的盒子,全班同学一起猜,重点组织好大家的感受分享和交流:

(1)被猜出来的同学分享一下被别人赞美的感受;

(2)被抽到纸条的同学分享一下赞美别人的感受;

(3)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想,尤其是听到自己从未发现别人或自己身上的优点时的感受。

(二)“赞美要具体”策略教学建议

我们通常容易笼统抽象地赞美他人,但他到底“棒”在哪里,“出色”在什么地方?许多人的赞美整体一概括就没有下文了,而实际上言之有物的赞美更能真正指出对方的心血和精力所在,也更能让对方接受并记忆深刻。改善和提高学生赞美他人的能力,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做到具体赞美。在本策略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具体赞美的一则笑谈,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具体地赞美他人。

1.通过共同阅读一则笑谈,启发学生思考具体赞美和笼统赞美之间的效果及感受差异,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具体赞美的重要作用。

2.在活动“讲清Where”中,首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听到的笼统而空泛的赞美有哪些。其次,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建议6~8人一组),在小组内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赞美形式,每组给出各自的最佳答案。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转化之后的赞美形式带给大家的感受。

(三)“赞美要看人”策略教学建议

赞美他人要分场合、看对象,即根据事件的背景、对方的性格特点、个人喜好、性别及个人经历等。恰如其分地欣赏、赞美对方。在本策略中,首先要求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体验和感受。

1.在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在赞美他人时要学会看清楚事件的背景、对方的性格特点、对方的性别等,除了上述三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外,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赞美他人的效果,组织学生通过举例讨论进行学习。

2.讨论结束后,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建议10~12人一组),在小组内进行分场合、分对象正反表演PK赛,每组一个表演主题,组内分成正反两方。该活动的意图在于通过正确和错误赞美方式的模拟呈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赞美他人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赞美他人训练不同于思维方式、应试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

“反思内化”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问一问”或“想一想”进行适当的删减。为了了解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谈收获与体验。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检查学生是否在运用,可以在第二次上课时利用2~5分钟时间,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执行得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一)参考资料

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高中生对其自身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他们实际发展的各个方面。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祝蓓里将其归结为以下六点: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高中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高中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摘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如何去欣赏别人

欣赏是激励和引导,是理解和沟通,是信任和支持,它能让平凡的生活蜕变为美丽和谐的艺术,有了欣赏,一切美好愿望都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善于理智欣赏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欣赏和帮助,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洋溢着浓浓人情味的温馨世界。“适时的欣赏是免费的,但它却价值连城。”沃尔玛连锁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如是说。

欣赏包括认可、接受、称赞和鼓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健康之爱,是发掘潜能、创造奇迹的最好方法。

1.及时性。尽量在对方做的过程中给予欣赏,让对方在期待被欣赏时给予欣赏,可使效果事半功倍。

2.准确性。欣赏时要用词准确,不要夸大事实,更不要滥用赞美之词。

3.适时性。准备给予肯定的欣赏之前,先确定对方的职业特性、个性特征、当下的情绪状态,再给予合适的用词、语气、姿态,否则就有可能把欣赏扔到炸弹上,适得其反。

4.持续性。对他人的欣赏一定要有持续性。偶尔的一次欣赏,有可能使对方因期待过久而积怨成恨。

5.客观性。欣赏不等于不能批评,批评中肯也是一种欣赏,但一定要一语中的。

欣赏就像清晨洒在玫瑰上的露珠和阳光,赞美和鼓励的话说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够成其大事。对别人说一句欣赏的话也许只需要几秒钟,却能够产生巨大的功效,甚至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身,那个人也许正是你自己。

6.针对性。欣赏一个人时,一定要结合他的社会地位、职业特点、教育背景,针对他的特性作出合理的肯定,才是有价值的欣赏。同时,欣赏他人时,还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7.态度性。赞美别人时要万分注意,不要让欣赏变成一种献媚,让被欣赏者对我们产生轻视心理,或者因为我们的欣赏说得太轻易、太多,而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欣赏他人时,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表达时语气可以轻松,但态度一定要真诚,否则就会变成嘲讽。

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1.牧之:《18岁以后懂点说话技巧》,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05月

2.杨治良、边玉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增强:《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二)问题思考

1.在活动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2.怎样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