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高中.上册
19115000000023

第23章 家长关注起冲突

(一)训练意图

1.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关心与紧张。

2.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三的家庭生活。

(二)训练目标

1.让高三学生理解父母的关心,学会与父母沟通。

2.让高三学生学会在父母面前恰当表达自己的心声,让父母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3.让高三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让父母相信自己已经长大。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教会高三的学生学会2~3种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平和地与父母沟通交流;如何打开自己心扉,让父母走进;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心声,让父母相信自己已经长大。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通过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适应高三的家庭生活。

(2)通过“看一看”板块,使学生知道进入高三后自己与父母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其有准备地适应高三的家庭生活。

2.操作程序

(1)课堂引入。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引入。

a.通过阅读讨论引入课堂。指导学生阅读“看一看”,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情景引入。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把书上的故事改编成小品(情景剧),也可以自定情景。下面是一个情景剧范例:

父母心,我心

两个家庭,两种生活,可这两个家庭却发生了相同的故事。两个故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子父亲上场,儿子在前,父亲在后,边走边骂父亲:你这不争气的东西,整天就知道上网,你就不知道干点别的。(儿子有些烦)

儿子:老爸,我是高中生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你不要干预我的生活好不好?(父亲很气愤)

父亲:什么?我干预你生活,我怕你小小年纪走上弯路,我……儿子:反正我的事不用你管,我要学习了,帮我关上门。

父亲:哎呀,嫌烦了,我告诉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咣,父亲下)

儿子:你的思想太腐朽了,永远不能理解孩子的心。(儿子下)

(母女上场,母女并肩,母亲边走边劝)

母亲:孩子,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啊,你不能把心思都用在电脑上啊。

女儿:我知道。母亲:等你考上大学以后,我让你把电脑玩个够行吗?女儿:妈,我上网不是为了玩游戏,不是无谓的聊天,我是在研究软件,你懂吗?

母亲:我懂我懂,反正在高考前我不准你看什么软件硬件,你学习啊,我出去了。(下场)

女儿:哎,爱唠叨的妈妈永远不懂我的心。情景剧一般在上课前开始。另外,情景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几位同学事先排练好。

(2)测试与评价。教师可以用录音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测试题,在测试之前要对学生讲清楚指导语,并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测试。教师可以用举手的方式统计一下全班的大体情况,以便为下一步的教学或辅导作参考。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主要阐述了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意在启示学生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进行思考,让他们初步理解良好亲子关系对自己顺利度过高三生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学一学”板块,初步了解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加以反思。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

(2)学会理解父母的关爱和紧张。

(3)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让父母相信自己长大了。

2.操作程序

(1)在诊断评价后,可通过阅读讨论,学习“观点意识”板块的内容,并就高三学生存在的家庭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进行讨论。

(2)教师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总结并发现高三学生存在哪些家庭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

(3)在训练中应灵活运用阅读与讨论、角色扮演、教师点评等活动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提供了一些训练活动的程序样例。

(4)训练结束时,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同时,教师对本次活动作小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1)能完成“反思内化”中的全部作业。

(2)知晓自己训练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并能针对自己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2.程序

(1)可将本部分内容放在策略教学中进行,时间5~10分钟。

(2)可以采用“咨询情景剧”的方式引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3)用课件或投影仪给出教师的建议:

a.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父母交流;

b.充分理解父母的关爱和良苦用心;

c.感觉到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时,及时反省和交流;

d.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已经长大。

(一)“沟通交流”策略的教学建议

(1)阅读与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该部分内容,让他们理解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同时要学习掌握2~3种与父母顺利沟通交流技术。

(2)小组讨论。操作程序:首先,在教师组织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由分成4~6组进行讨论;其次,讨论的主体主要围绕“进入高三后,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是否恰当”等话题进行;最后,讨论结束后,要求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作总结发言。

(3)教师作简短的点评。

(二)“理解关爱”策略的教学建议

(1)分析父母心。具体要求:在安静的环境下(一般可以在教室进行),每位同学详细分析自己的父母,比起高一高二时,对自己的关心有什么不同(可以用笔写下来,也可以在心里默想);同时,每位同学要客观评价进入高三后,自己与父母的交流是否愉悦顺利。这一部分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2)角色扮演游戏。操作程序:首先,请两位同学扮演高三父母,一位同学扮演高三学生,其他同学做观众。接着,由同学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剧情的具体内容。然后,一轮游戏结束,参加角色扮演的同学要角色互换,进行新一轮的游戏。最后,所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的同学,在教师组织下作简短的游戏感想。

(3)教师作简短的点评。

(4)同学们调整对父母过度关注孩子行为的态度。

(三)“获取信任”策略的教学建议

(1)示例引入。教师需要事先准备两个例子:一个是亲子关系良好的高三学生的生活实例。另一个是亲子关系不良的高三学生的生活实例。下面给出一个范例以供参考:

一个总被爸爸批的女孩的一封信

我现在高三了,脾气很倔,有点孩子气,平时待人很好,但是一旦急了,总会不带脏字尖刻讽刺爸爸,而且通常都是和我爸爸对着互相讽刺。也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做什么,他都不满意,我得到了“良”,他让我得“优”,我得了“优”,他埋怨我没得满分,我得了满分,他又说“题太简单了,谁都会做”。我从小就在他的讽刺下长大,变得性情有点古怪,他表扬我的时候,我怎么觉得比骂我还难听呢?他讽刺我,我就讽刺他,于是家里总像唱大戏似的,热闹极了。有时候我心情不好就懒得跟他吵,自己闷在屋里,他不求饶我就不理他,久了我都习惯了。

每次妈妈出差我就住到别人家,免得吵起来没人劝,可是现在高三了回家晚,我只好住在自己家里。今天妈妈出国了,大概半个月左右才能回来,我强颜欢笑送走妈妈,自己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也不知道为什么,舍不得对我一直都很好的妈妈吗?我不知道。我很害怕这样会影响学习,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爸爸有时想跟我谈谈,可是我一跟他说话,不知不觉就又吵起来了,是谁起的头我们都不知道。前几天我发烧了,爸爸除了讽刺我不会照顾自己之外,一点也不关心我的身体状况。我很难过,都三天没上学了,很烦。

类似这样的实例,教师可以以生活剧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给同学们。

(2)学生讨论。A:为什么进入高三后父母比学生还紧张,会表现得过度关心?B:为什么我们不能与父母耐心交流,父母总把我们当长不大的小孩子?

(3)教师点评。

1.进入高三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会出现一些心理不适,这是一种正常而又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这些不适的原因很难发现;有时,发现了原因,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却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启发其反思。活动形式有:学生讨论、演示对比、榜样示范、教师点评等。

2.活动操作方式与调控

(1)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

(2)在反思内化的教学中,要通过演示对比,强调意志在训练中的作用。

(3)为了保证训练活动的质量,检查学生是否在运用,教师可发放“高三学生家庭生活适应情况记载表”,要求学生每日填写,在第二次上课时进行检查。

(一)参考资料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这世间唯一与你有着最亲密血缘关系的人都不在了,所以孩子们啊,人在世的时候要对父母好点,别让父母总是为你们操心,父母不需要你挣多少钱,但他们很需要子女的陪伴,因为子女是父母最深的牵挂!任何人都可以不是谁的谁,但唯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偏偏就是谁的谁。任何人都有权利不再理你,任何人都有权利抛弃你,任何人都有权利不帮助你,甚至你都没有必要去抱怨。孩子们啊!父母是这个世间上最关爱你的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血浓与水的亲情,还有哪种情会比父母之情来得深厚,想必很多子女对父母的感情都没有父母对待子女的一半吧。孩子们啊!你们光光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父母为你们洗过无数的澡,为你们洗过无数次的衣服,你们不会走路,他们牵着你们的小手过马路,你们不吃饭他们就喂饭,等到把你们喂饱了,饭菜都凉了。但你们呢?你们为父母洗过什么呢?你们为父母做过什么呢?不说洗衣服吧,相信你们连碗都没有洗过吧!父母打过你们,骂过你们,你们恨他们,甚至跟他们吵架,然后几天不回家,孩子们啊,你们可以恨任何人,但唯一不能恨的两个人,就是父母啊!孩子们别傻了,别恨了,有什么好去恨他们?父母是生你养你的人,你们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比父母更加疼爱你们呢?

(摘自:胡适、老舍等编着《我的父亲母亲》)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家庭”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识。但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自卑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对待不同个性的时候,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东施效颦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不过,聪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等于逆水行船,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是顺水推舟。接受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并积极上进,最终比主流文化认同的完美个性者更杰出与成功。我们看到,没有哪个高智商、高成功者、统治者是特别外向、开朗、热情的;相反,主导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内敛、沉稳、复杂的。我们要正确解读主流文化对孩子个性与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地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摘自:李子勋编着《陪孩子长大》)

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朱自清等着:《温暖一生的亲情》,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振鹏着:《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版

波沙达着,任定进改编,徐若英译:《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青岛出版社,2011年版

(二)问题思考

(1)我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2)怎样与父母更有效地沟通?如何让他们理解并接受我的想法?

(3)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对父母的关心和操心有很多的不理解?我们要怎样去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