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高中.上册
19115000000027

第27章 发散聚合多分析

(一)训练意图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分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巧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达到对分析问题的合理认识。

2.培养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的分析能力。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

分析问题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能够尽快有效地提升分析问题能力。

2.难点

面对实际问题时有效运用分析技巧。若学生能在本课训练结束后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则本课的目标达成了。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合理有效地引入课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析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评估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2.操作程序

(1)“看一看”环节通过一个历史小故事,有效地将课题引入,并激起了同学们对分析能力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完案例后,教师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讲讲自己在面对问题时是怎么做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运用分析技巧的事例。

(2)“测一测”环节通过分析能力评估小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能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同学们分析能力的分布比例如何,大概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同学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学生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分析问题的原则,对分析能力有个初步的整体把握。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技巧,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

(2)通过学习分散、聚合等分析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并将其熟练应用。

(3)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独立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策略训练部分运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和模拟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多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在本课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进一步归纳概括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形成合理的框架体系,从而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问一问”环节,结合学生本身的情况,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课程的内容,以提高对分析能力的认识,熟悉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2)“用一用”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及时有效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读一读”环节,提供一则成功运用分析能力的小故事,要求学生在读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一)“提取信息备分析”策略教学建议

1.介绍分析问题时提取关键信息的步骤和方法。让同学们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以备分析。让学生结合提取信息的步骤进行小组自由讨论。活动:找出下面一段话的关键信息听说过森林疗法吗?森林能治病,它靠的是树木散发出来的“活力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有助于哮喘、百日咳等疾病的治疗。在森林里散步,你会觉得心旷神怡,因为森林中有许多负氧离子,对高血压、心脏病和流感等有一定的疗效。森林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研究表明,一个胆小、不爱说话的儿童,要是在森林中度过一个星期,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会大幅提高。

(1)写出一个简短的标题,能概括本段内容。

(2)本段内容传递了几个重要的信息。教师借此来了解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课中农夫过河的教学案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建议6~8人一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农夫过河案例中所要提取的关键信息有哪些?

(2)你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或者方法来提取上述关键信息的?

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写下来,在班级内交流分享。由某一个小组分享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可将学生讨论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二)“发散思维多分析”策略教学建议

分析能力的提高与技巧的合理利用分不开。面对问题时,很多时候运用发散思维的模式,是我们顺利分析问题的关键。教师要通过对发散思维的介绍以及提高发散思维的集中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分析问题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发散思维的培养很关键。在本策略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发散思维的介绍,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提高发散思维的方法练习分析问题。

1.首先要求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阅读提高发散思维方法的内容,请学生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认识;或在班级内,请同学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提高发散思维方法的认识。

2.讨论结束后,请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结合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部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此部分的意图在于通过发散思维方法的练习,提高同学们对发散思维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合理使用发散思维,增强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可对练习中的题目进行充分讨论,由于是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散,善于发散,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结果要积极地进行解读,增强学生学习发散思维的信心和兴趣。

在讨论结束后,也可以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或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谈谈对发散思维方法学习的体会。同学分享结束后,教师就上述活动及同学们的体验作一个总结。

(三)“聚合思维利分析”策略教学建议

与发散思维相对应,聚合思维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聚合思维的含义以及提高聚合思维的几个方法。再结合课中的相应练习,增强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就聚合思维的技巧和方法进行讨论,加深他们对聚合思维的认识。因此,在本策略中,要注意与发散思维的区别,注意学生思维过程的转换,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最终目标。

在此活动中,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1)我在解决问题时是如何使用聚合思维的?

(2)聚合思维的几个主要方法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结束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在本课的几次小组分享中,尽量让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总结。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的积极性。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进行训练和积累,掌握各种有助于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将其应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加强学生分析能力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2)讨论时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特别是思维的训练中,贯彻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3)鼓励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有效运用分析方法。

(一)参考资料

发散思维的方法与训练

一、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1.创新性

发散思维打破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发散的灵活性——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3.多向性

这是指发散的多维度、多层次。思维在头脑里是可以发散的,它像一束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当思维纵横交错时,思路就纵横扩散。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措施

(一)具体的途径:发散思维的两翼——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思路向四面八方展开,有目的地求新求异。

(二)实现的方法

1.想象——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1)悬念可以促进想象

有意把引人入胜的故事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学生想象。

(2)看图说话

教师描出一幅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想象。

(3)补上结尾教师从课文中,更换条件,让学生通过想象完成结尾。如“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如果井底之蛙被人捞出井之后,它将怎样?

2.联想——联类无穷,触类旁通合理的联想,能够跨越时空、扩大思路、联类无穷、开拓新异的境界。但联想思考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它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考要遵守三条守则:一是接近才能联想,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处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二是有相似才能联想,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作出反应,去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的经验。三是有对比才能联想,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运用联想要合理、自然,关键在于准确而巧妙的捕捉联系点。准确指两事物之间必须要有连接的沟通点,这个沟通点可以是相近、相似、相关、相对、相反,或者是相通,但绝对不能有勉强之感。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

1.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想象

2.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各种联想(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

(1)相近联想

①根的联想

②绿

③一则广告

④鹤

(2)相似联想

①网(提示:由一张网联想到法网)

②成长的生命(提示:由青果的生命联想到青春的生命)

③牵牛花(提示:由牵牛花联想到小喇叭)

(3)对比联想

①老照片,新照片

②取长补短

③顺耳与逆耳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尊重青少年喜欢独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问题,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是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基础。

2.鼓励指导学生不断增进知识一是从宏观的角度讲,学生应多读多看,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为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创造一个广博的知识背景。因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能力的发展。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知识的网络化水平越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掌握的知识越深,理解得越透,分析问题就越全面、越彻底。二是从微观的角度讲,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做好知识铺垫,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具体知识背景的培养,他说:“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3.贯彻“适当难度”观点

我们通常说让学生“蹦一蹦就能摘到果子”,只有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难度,才能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激发学生独立分析的热情和兴趣。就中学生本身而言,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也希望在学习中面对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关于“一定难度”与提高教学质量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正是在这个时候,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各种巧妙的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了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本是应该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际上把学生教得不从事脑力劳动了。”

4.教学效果

单凭教师不行,单凭学生也不行,而必须调动师生两个积极因素,即现代教学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谓“越俎代庖”,就是教师违反了现代教学论的这一精髓,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包揽,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成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严重桎梏。避免“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施教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发展学生能力;在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施教者应善于学习,从中吸取营养,并把它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不良品质可抑制智力的发展。独立分析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而对一个问题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解决,需要漫长而曲折的思维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中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还在于培养其敢于独立分析的勇气和兴趣,铸就百折不挠的意志,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意志毅力还有待磨砺,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容易灰心。当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若能点拨指导、鼓励期待,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陈吉明着:《创造力开发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文新,谷传华着:《创造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二)问题思考

1.如何验证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所运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2.怎样促进学生将学习的技巧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