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小学.上册
19115100000055

第55章 打破定势新思维

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会发散思维,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二)训练目标

1.了解原有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2.运用一定的方法,克服消极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的阻碍。

3.能不断突破、创新,体验思维创新带来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消极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2.难点

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消极思维模式后,如何学会突破、创新,最终解决问题。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通过故事,启发学生对定势影响解决问题的思考,体会生活中思维定势的普遍性,并通过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2.操作程序

(1)“说一说”环节通过名人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完成故事后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讲一讲自己是否犯过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的错误,从而引出下一环节。(“说一说”答案: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2)“做一做”环节通过三个脑筋急转弯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灵活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普遍状况。

(二)观点意识

本板块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定势”及我们思维受阻碍的原因,使学生正确看待定势对思维的影响,并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通过活动实际体验自己的原有观念,并尝试突破“应该是”的观念,打破常规。

(2)学会从反向思考问题,通过故事联系自身体会思维的灵活性。

(3)学会积极思考,培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学生的讨论和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训练。

(2)将策略训练灵活运用到小组活动、现场练习和班级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多思考。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之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并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联系自身日常生活,思考是否有类似经历,并巩固所学,为将来提供解决方法。

(2)“做一做”环节,通过经典的硬币游戏,使学生再次回顾本课程的内容,掌握灵活思考的策略,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将最右边的硬币移到最左边,把最下面的硬币叠在中间的硬币上。人们一般看到“桌面上”这几个字,就形成一种定势——在平面上,如果只是停留在平面上思考,那就很难解出来了。只要打破“平面”这种定势,在立体上考虑,问题就很简单了。)

题项参考答案

四个小孩一人一个。解题的关键在于,题目中并没有“剩下”的字眼,那三个小孩子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并没有规定必须是拿在手上的,放在篮子里也可以。

直接把瓶盖往酒瓶里面钻。

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方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即小孩的外公。

(3)“教师寄语”环节,加固学生对良好思维习惯的思考,促使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三、策略操作

(一)“告诫自己:突破‘应该是’的观念”策略教学建议1.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10根左右的绳子(绳子长度约80cm,数量根据课堂人数而定,每4~6人一组)。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绳子打结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积极鼓励,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突破“应该是左手拿着绳子左端,右手拿着绳子右端”的观念和固定印象,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右手抓住绳子的一端,左手从右手臂弯里穿过去,抓住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手朝两边一拉,结就打好了。教师可演示分解动作。)

3.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想和解决方法,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二)“反向思考”策略教学建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会按照已有的思维习惯,“一根筋”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而实际上,很多问题反过来思考会更加简单。就像某些数学题,运用反证法更加容易解答。在本策略中,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个经典故事,然后提供一个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反向思考。

1.在呈现《一个老人和三个小孩》的故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该故事的看法,询问学生对故事的体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和感受都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做适当的引导。

2.交流结束后,呈现一个具体情境,请各位学生运用所学“想一想”,写出自己想出来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大胆在班级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于该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答案:主人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个大牌子,上面醒目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3.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就上述活动及学生的体验做一个总结。

(三)“头脑风暴”策略教学建议

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是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小学时期是思维灵活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活动中,运用的是心理学里一个经典的克服思维定势的活动。活动中,通过积极思考物体的多种用途,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想出解决的方法。

(参考答案: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然后用图钉把空火柴盒固定在墙上,再用蜡油把蜡烛粘在火柴盒上。)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的活动基本与学生的实际体验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学习效率更高。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小故事大道理

历史上的刘墉以敢于直谏着称于世,也正因为他敢于直谏,经常会得罪皇帝。一次他得罪皇帝后,皇帝就想要他的命,于是就写了两个“死”字让刘墉抓,不管刘墉抓到哪个阄都是一个“死”。这一点刘墉想到了,但是他机智过人,打破惯用的思维,抓一个阄就吞了下去,等人把另一个阄打开看时,却是一个“死”字,无疑,那一个被刘墉吞下的肯定就是“生”了。皇帝无奈只好当场将其赦免。

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捆着我们手脚的恰恰是我们已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如果按照老的思维去处理这样的事情,抓一个阄就必死无疑了,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思维去处理这样的事情,就会峰回路转,既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也保全了皇帝的面子。所以,不管干什么事情,万不可让固有的思维束缚我们。

数学家华罗庚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去摸一个袋子,第一次,我们从中摸出一个红玻璃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们还是摸出了红玻璃球,于是,我们会想,这个袋子里装的是红玻璃球。可是,当我们继续摸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白玻璃球,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玻璃球罢了。可是,当我们继续摸,又摸出了一个小木球,我们又会想,这里面装的是一些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我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接触了一定的类似的概念后,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似乎它也是没错的,可是如果跳出了这个范围会怎样?我们面对的是如此浩瀚的世界,你又如何能探尽这个世界?

(二)问题思考

1.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如何强化和巩固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