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19115400000003

第3章 绪论(1)

中医保健技能疗法可大致分为药物疗法、经络疗法、推拿疗法、局部疗法及其他疗法五大部分。

第一节中医保健技能的理论基础

中医特色疗法的形成,先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包括各种传统疗法的形成;其次,也受到西医理论的影响,中西合璧,形成既保持中医特色,又借鉴医学新成果的新的特色疗法,或在西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疗法做了必要的改进。

一、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对完善的理论。在众多的中医理论中,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对特色疗法的指导作用尤为突出。

(一)脏腑学说

脏腑,古代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里是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的征象。《类经》谓:“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必须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才得以完成。

脏腑学说所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论述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论述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七窍、五志等,联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学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中西医学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中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散见于西医学里多个脏器的功能中,西医学里一个脏器的功能,同样可能分散在中医学里多个脏腑的功能之中。但中医学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的概念。

(二)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主要有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脉的附属组织,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具有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病理状态下,经络为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以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由于内脏之间又有经络相贯连,病邪可以从一脏传入他脏。由于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连的特点,内脏有病时也可反应于体表,即在相应的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症状与体征,如在某些特定的部位出现敏感点及压痛点等。一般而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气滞血瘀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为经络实证;气血运行不足,则出现麻木不仁,肌肉萎缩,为经络虚证。

临床上,经络学说不仅在诊断及辨证上发挥作用,而且可指导临床治疗。《灵枢·卫气》中曰:“能别阴阳十二经,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明确指出了通过经络所反应的病候,可以推断病因,明确病性,判断病位。临床中可根据经脉的循行所过与所过部位的特异性联系来进行诊断。如手少阴心经络脉“系舌本”,所以心火上炎可引起舌尤其舌尖赤痛;足厥阴肝经“连目系”,肝火上炎可致两目红肿;头为诸阳所会,但各经的具体分布又有不同,对于头痛的部位应详细询问,判断它属于阳明头痛或少阳头痛、太阳头痛,抑或上达巅顶的厥阴头痛;牙痛亦可根据上牙或下牙痛而分辨病因属足阳明胃经或手阳明大肠经。

另外,在中医的望诊中,望络脉颜色也是内容之一。《灵枢·经脉》中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其有赤有青者寒热气也,气青短者少气也。”

说明经脉的分布、颜色的变化可助于临床望诊。运用广泛的小儿示指络脉望诊法,即是根据小儿示指络脉的浮沉、深浅、色泽和形状来判断小儿患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和转归。

经络切诊亦是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一。它包括络脉切诊和穴位切诊两个部分。

目前临床切诊,独取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脉,即寸口。但如遇到危重病人时,还需兼切趺阳、太溪二脉以验胃气、肾气之存亡。穴位切诊一般是通过切按背俞穴、募穴、原穴等特定穴来诊断脏腑及经络疾病。

经络学说的临床指导作用,在针灸、推拿、刮痧、埋线、各种穴疗、捏脊等疗法中均有体现。因为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五脏六腑有疾,均会在相应的经络系统出现反应,临床上可通过对相应的经脉和腧穴施术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选取的穴位及经脉(即施术部位),均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来确定的。除局部与邻近选穴外,通常以循经选穴为主。

由于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经别、经筋、皮部组成,临床可根据病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用刺络放血法;经筋疾病,可多取局部压痛点进行穴位疗法,如水针、磁疗、小针刀等;脏腑和经脉疾病还可运用皮部理论,使用皮肤针叩刺或皮内针埋针来治疗。小儿推拿中亦取相应的经脉施术来达到预期疗效。

经络学说对临床的另一项指导作用表现在药物归经方面。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在金元时期,经络学说发展的同时,以大量药物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充分总结才形成的系统的理论。金元时代的张元素,在其编着的《珍珠囊》一书中,将药物归经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李杲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经尚有引经药、报使药,使药物归经理论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中写道:“如柴胡能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用其所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由此可知,经络学说在药物归经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了主要的指导作用。

二、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保健技能疗法在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不仅在国内,甚则国际上都给予了极大热情。许多国家的有关人员都在探究这些疗法的作用机制。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学说。

(一)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认为,构成个体的大系统和许多相对独立的小系统间存在着全息对应关系,整个机体的不同器官和功能可在机体的一定部位范围内反映出来,这就为“微针系统”的各种疗法,如头针、耳针、眼针、面针、腕踝针等提供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人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机体的每一局部都包含着机体全部的信息,并可通过局部反映出来,即整体成比例地缩小,这就是全息。

自从全息论问世以来,新发现层出不穷。例如有人利用全息论为指导,发现第2掌骨侧分布着一组穴位群,如果以整体上相关部位或器官的名称来命名,则穴位的排列结果正好是整体在这部分的成比例的缩小。经过反复的测试,进一步发现,人体任何一个肢节,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有着全息论的体现。也就是说,人体任何一个肢节或其他的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的穴位,如果以其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的名称命名,则穴位排布的结果使每一肢节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恰像是整个人体的缩小。而且,每两个生长轴线连续的肢节或每两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

足部反射区疗法、鼻针疗法、耳针疗法、舌针疗法、口针疗法、唇针疗法、腕踝针疗法、头针疗法、颈针疗法、第2掌骨侧疗法等“微针系统”均是以此生物全息论为理论基础的。

(二)经络实质假说

经络学说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它揭示了一个尚未被现代医学认识或阐明的“气血运行”的网络系统及其活动规律,因此,对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就成为现代相关学科的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核心内容。经络实质是什么?其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揭示,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的研究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用不同的技术设备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对经络实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形成了许多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较代表性的假说简介如下。

1.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假说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外邪;西医学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和各部分间的功能联系是通过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一些学者根据对穴位相对特异性和针灸效应等的研究结果,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经络的实质。他们认为,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的观点来阐明针灸机制是比较可行的探索经络本质的方法。尽管经络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与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有密切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难以用此假说来解释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