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9115500000112

第112章 针灸学入门(5)

[操作]斜刺0.5~1.0寸。

7.至阳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痛,身热,咳嗽,气喘,胃痛,脊背强痛。

[操作]斜刺0.5~1寸。

8.身柱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身热,癫,脊背强痛。

[操作]斜刺0.5~1.0寸。

9.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嗽,气喘,癫,小儿惊风,感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

[操作]斜刺0.5~1.0寸。

10.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中风。

[操作]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

11.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l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痫,目痛,鼻衄,咽喉肿痛。

[操作]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2.脑户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癫。

[操作]平刺0.5~l.0寸。

13.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失眠,健忘,脱肛,阴挺,久泻。

[操作]平刺0.5~1.0寸。

14.上星

[定位]在头部,当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鼻渊,鼻衄,目痛,头痛,眩晕,癫狂,热病,疟疾。

[操作]平刺0.5~0.8寸。

15.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鼻渊,流泪,目痛。

[操作]平刺0.3~0.5寸。

16.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鼻塞,鼻渊,鼻衄,酒渣鼻,目痛,惊厥,昏迷,窒息。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一般不灸。

17.水沟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痫,抽搐,口,唇肿,齿痛,鼻塞,鼻衄,牙关紧闭,闪挫腰痛,脊膂强痛,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一般不灸。

18.兑端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口,齿龈肿痛,鼻塞,鼻衄,癫疾,昏厥。

[操作]斜刺0.2~0.3寸;一般不灸。

19.龈交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牙龈肿痛,鼻渊,鼻衄,癫狂痫,腰痛,项强,痔疾。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十四、任脉腧穴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证,部分腧穴有保健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1.会阴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

[操作]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

2.曲骨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

[操作]直刺0.5~1.0寸,本穴深部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禁针。

3.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阴挺,遗精,阳痿,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禁针。

4.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虚劳羸瘦,中风脱证,眩晕,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癃闭,疝气,腹痛,泄泻。

[操作]直刺1.0~2.0寸,需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慎用。

5.石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精,阳痿,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疝气,腹痛,腹胀,水肿,泄泻。

[操作]直刺1.0~2.0寸;孕妇慎用。

6.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腹痛,泻泄,便秘,遗尿,阳痿,遗精,闭经,痛经,崩漏,带下,阴挺,疝气,中风脱证,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1.0~2.0寸。

7.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久泻脱肛,痢疾,水肿,虚脱。

[操作]禁刺,宜灸。

8.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腹痛,泄泻,翻胃吐食,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9.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食谷不化,呕吐,泄泻,虚肿,消瘦。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10.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食欲不振,水肿。

[操作]直刺1.0~1.5寸。

11.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食不化,泄泻,黄疸,咳喘痰多,癫,失眠。

[操作]直刺1.0~1.5寸。

12.上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吞酸,食不化,吐血,黄疸,癫。

[操作]直刺1.0~1.5寸。

13.巨阙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主治]胃痛,吞酸,呕吐,胸痛,心悸,癫狂痫。

[操作]向下斜刺0.5~1.0寸。

14.鸠尾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胸闷,心悸,心痛,噎膈,呕吐,腹胀,癫狂,癫。

[操作]向下斜刺0.5~1.0寸。

15.膻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气喘,乳汁少,乳痈,呕逆,呕吐。

[操作]平刺0.3~0.5寸。

16.天突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

[操作]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

17.廉泉

[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纵涎出,舌本挛急,暴喑,吞咽困难,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操作]针尖向咽喉部刺入0.5~0.8寸。

18.承浆

[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唇紧,齿龈肿痛,流涎,暴喑,口舌生疮,面痛,消渴,癫。

[操作]斜刺0.3~0.5寸。

第三节刺法灸法

刺灸法主要分为刺法和灸法。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治病发展而来,后又称“针法”。灸法,古称“灸”,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一、概念

(1)现在所称刺法,其含义较广,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又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或深,激发经络气血,以调节整体功能。

(2)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二、毫针刺法

毫针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刺法工具,它由不锈钢制成,也有用金、银或合金制成的。

(一)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以“mm”为计量单位,一般临床以粗细28~30号(0.32~0.38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常用,最常用的是1.5寸(40mm)的毫针。

(二)毫针的消毒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两种方法,其中以高压蒸汽消毒法为佳,已被广泛采用。

(1)高压消毒: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或装在试管、针盒里,放在密闭的高压消毒锅内,一般在1.2kg/cm2的压力,120℃高温下保持15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煮沸消毒:将毫针等应用器械放置清水中,加热待沸腾后,再煮10~15分钟,此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故也比较常用,但对锋利的金属器械,容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之成为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3)药物消毒:将针具放在75%的乙醇溶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擦干使用。玻璃器具等可放在1∶1000的苯扎溴铵溶液内浸泡60~120分钟。直接与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也应该进行消毒,已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的针盘内。此外,对某些疾病宜采用一次性针具。

2.医者手指消毒医者的手在针刺前,须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碘-聚醇醚溶液)棉球涂擦,然后方可持针施术。

3.施术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上,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拭擦即可,擦时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采用三棱针放血时,最好先用2%碘酒涂擦局部皮肤,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消毒之处须避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三)针刺练习

针刺练习是初学针灸的基础,是顺利进针、减少疼痛、提高疗效的基本保证。

1.指力练习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手指有一定的力度,方能将针刺入机体。

指力的练习,可先在纸垫或棉团上进行,可用松软的纸做成纸垫或用棉花扎成棉团,练习时,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状挟持针柄,使针垂直于纸垫或棉团,当针头抵于纸垫和棉团后,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或刺入棉团后,再换一处如前刺之。

以练习至针能灵活迅速刺入为度。

2.手法练习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刺的练习:此法是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入2~3mm,反复练习以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的练习:捻转是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后,拇指与食、中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动地来回捻转。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

(3)提插的练习:提插是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后,在原处做上下提插的动作。要求提插的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体垂直无偏斜。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3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然一体。

3.自身试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针刺手法,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以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四)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的选择一般而言,男性、体壮、形胖,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较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丰之处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时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的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少许为宜。

2.体位的选择针刺时体位的选择,应以便于医者能正确取穴,针刺施术,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为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一种体位,使所选取的穴位都能操作治疗。凡体质虚弱、年老、精神过度紧张和初诊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卧位。

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应嘱患者切不可移动体位。

临床常用的体位基本上有两种,即卧位和坐位。卧位又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又可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五)毫针刺法

1.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之间相对,其状如持毛笔。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行针时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操作。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的位置,挟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1)单手进针法:即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其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此外,还有两种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常用的方法有4种。

①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短针的进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