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9115500000030

第30章 四诊(3)

(2)黄苔:黄苔指舌苔呈黄色,多提示患有里证和热证。黄苔的厚薄和干腻同样要鉴别。在外感病中,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入里化热,黄色越深,热邪越重;薄黄苔多提示风热犯肺;厚黄苔多提示胃肠积滞;黄腻苔多提示湿热内蕴或痰热阻肺;苔黄且干燥发焦,多提示积热已伤阴。此外,脾胃病变也多呈黄色,如果舌头上有一层厚厚的黄苔,多半是患有胃炎,故现代研究发现,如有脾胃病的症状,且舌苔呈黄色,往往预示消化系统存在炎症。

(3)灰、黑苔:因为苔色呈浅黑时即为灰,苔色呈深灰时即为黑,所以灰苔与黑苔同属一类,一般提示里证而且病情比较严重。根据苔的干湿,可以判断不同的病情。

如灰黑而干者,称为灰黑燥苔,提示里热很盛或阴虚火旺;如灰黑而湿者,称为灰黑润苔,提示寒湿内阻或者阴寒内盛。临床上常见于癌症使用化疗的病人,还有某些慢性病出现肾亏症状者。

(4)剥苔:正常人均有薄白苔,如出现舌苔剥落,则表示体内有病。舌苔剥落,提示气阴两虚或胃阴不足,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舌苔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苔”,或“花剥苔”,可见于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贫血、B族维生素缺乏及过敏体质等,但个别正常人有时也可见到,应注意鉴别。如舌苔大片剥落,边缘凸起,界线清楚,剥脱部位不固定,时有转移者,称为“地图舌”,也属剥苔,其意义与花剥苔一样,部分人的剥苔或地图舌的出现与遗传因素有关。若舌苔全部剥落,舌面无苔,光滑如镜面者,称为“镜面舌”,是剥苔中最严重的一种,多见于重病阶段,提示久病正气大伤,阴液亏损,胃气将绝。历来医家都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所以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6.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舌质与舌苔的变化都是内在复杂病变在舌象上的反映,因此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的同时,还应同时分析舌质与舌苔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及邪气的性质,而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深浅与性质及胃气的存亡,无论二者是同时变化还是单独变化,都应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一致的,这时提示的疾病情况往往是二者的综合。如里热实证,多见舌红苔黄而干;里虚寒证,多见舌淡苔白而润。但有时也出现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如红绛舌兼白干苔,这是由于燥热伤津、燥气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转黄便已进入营分所致,所以这种情况更需要综合分析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并参考其他诊察所获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辨证提供确切的依据。

现将常见的舌诊(舌质与舌苔)舌象介绍如下。

(1)淡白舌、薄白苔:舌质色白偏浅淡,提示虚寒证,而薄白苔则提示病邪在表,病位较浅,所以这种舌象常见于风寒、风湿等病邪在表之证。

(2)淡白舌、白干苔:舌质淡白属虚寒证,白苔属于缺少津液,这种情况提示阳气虚弱不能输布津液。

(3)淡白舌、白腻苔:舌质淡白属虚寒证,而白腻苔提示寒痰湿浊,这种情况提示脾阳虚弱,水湿停聚。

(4)淡白舌、黄滑苔:舌色淡白属虚寒,舌上有微黄润滑、光亮之苔,提示脾阳虚弱,内有水饮。

(5)淡白舌、黄干苔:这种舌象多提示气虚津液亏损。

(6)淡白舌、黑滑苔:舌质浅淡胖嫩,舌面布有灰黑发亮的浮苔,提示阳气虚衰,阴寒极盛,气血双亏,病情严重。

(7)淡白舌、黑燥苔:这种舌象应注意辨别,关键在于辨舌质,可用刮苔法加以鉴别。如舌苔随刮而去,显现浅淡的舌质,说明黑苔是一种假象,提示此属真寒假热证,多是阳虚衰微,不能气化,津液不得输布。

(8)红绛舌、薄白苔:舌质鲜红或深红而舌苔薄白,这种舌象常见于表邪未解,但邪热已进入营分或者见于阴虚体质而感受外邪者。

(9)红(绛)舌、白腻苔:舌质鲜红或深红而舌面上见有白厚黏腻的苔,这种舌象多见于湿邪阻遏而致热不能宣散透发或者阴虚夹湿或食滞。

(10)红(绛)舌、白干苔:舌质鲜红或深红提示邪已进入营分,白干苔提示津液已被邪热耗伤,病邪已由表入里,白苔是由于病邪入里较快,所以苔色尚来不及转黄。

(11)舌尖红、苔薄白:舌尖红,提示心火独旺,或提示风热表证。

(12)红(绛)舌、黄白苔:这种舌象多提示表邪未解、表证未去,但里热已盛之证。

(13)红(绛)舌、黄腻苔:这种舌象提示外邪化火入里之证,多见于湿热证。

(14)红(绛)舌、焦黄糙苔:舌质鲜红或深红,提示邪热结聚在里;苔色焦黄、干而粗糙或生裂纹则提示邪热已耗伤津液,所以这种舌象多提示里实热重证。

(15)舌尖红、苔黄:多提示外邪已化热或者胃热心火俱盛。

(16)红(绛)舌、灰黑润滑苔:这里指舌质红而舌体发胖,提示寒极之证,虚阳上浮故见舌质红;灰黑滑苔且易刮去,多见于阳虚寒极患者,病情危重。

(17)红(绛)舌、灰黑干苔:提示火毒炽盛入里化热,多见于实热重证。

(18)舌尖红绛,根黑干苔:多提示三焦热盛。

(19)红瘦舌、黑干苔:多见于津枯血燥。

(20)紫舌、薄白苔:这种舌象多见于喝酒的人感受风寒。

(21)紫舌、白腻苔:这种舌象多见于嗜酒之人,酒毒内积,风寒入里。

(22)青紫舌、黄滑苔:这种舌象多提示寒凝血脉或食滞脾胃。

(23)紫舌、黄燥苔:舌质紫绛提示热入血分,苔黄厚干燥提示胃肠实热证。

(24)紫舌、焦苔:舌质深绛,苔干焦或起刺,这种舌象多提示热毒深重证。

舌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正气的盛衰:一般来说,舌质色深赤的多为邪气实,舌质淡白的多为正气虚。舌色深赤而舌苔较薄的,是正气能够胜邪的表现;舌质较淡而舌苔较厚的是邪气胜正的反映。

(2)分辨病位的深浅:中医所指的表证,即六淫外邪从外侵袭人体肌表皮毛或从口鼻入侵肺卫阶段的证候,病变部位较浅,病情较轻,舌象常变化不大,常见为薄白苔;里证则为外邪入里或内伤杂病,病变部位较深,病情相对较重,如属外邪入里,舌苔常由白转黄,由薄转厚,所以,中医学有“白苔主表,黄苔主里,薄苔主表,厚苔主里”的观点。

(3)区别病邪的性质:由于邪气每每与胃气搏聚而成苔,所以辨别病邪的性质以望舌苔为主,如黄苔多主热,白滑苔多主寒等。

(4)推断病势:病势指疾病向好或坏的方面转化,除了出现临床症状相应加重或减轻外,舌象上也会反映出来。如外感病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灰,由灰转黑:舌苔质由润转干,舌苔由薄转厚,都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变重;反之,若苔色由深变浅,苔质由厚变薄、由干转润,说明病邪渐退,津液复生,为病退。

(5)推测疾病的预后:凡舌象的神气、形态、颜色无大的异常变化,表明正气尚存,病情虽然重,但仍有转机,预后较好。反之,若出现危重舌象,舌的形、色、神气败坏,舌如去膜的猪腰子或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则提示正气大伤,脏气衰竭,预后多不良。

(6)指导用药:即辨舌用药,如舌质青紫或瘀斑、瘀点,多见于冠心病、肿瘤、妇科病等,治疗时可在一般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根据舌象特点加用丹参、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可提高疗效。

(7)判断疗效:如痰湿证常见腻苔,若正确辨证论治,腻苔会渐渐消退,但如过用温燥之品,则会耗伤津液而出现舌干少津,甚则阴液大伤出现剥苔。

四、望小儿指纹

小儿指纹,即小儿食指络脉,又称为“虎口三关脉纹”。望小儿指纹,是儿科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适用于3岁以下小儿。指纹是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所显现的脉络,属手太阴肺经的分支,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同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脉部短小,诊病时常啼哭躁动,以致影响切脉的准确性;而小儿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指纹更显而易见,因此,望指纹较切脉更为方便准确,所以对3岁以下小儿常结合观察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临床上根据指纹的隐露、色泽、形态等,可协助诊察病邪的性质和浅深,判断气血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等预后情况。

1.望指纹的三关分部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近掌心的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2.望指纹的方法医生用左手食指、拇指握小儿食指,以右手拇指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用力要适中,推数次后,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3.望指纹的内容望指纹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正常的指纹。正常的指纹应是红色略兼青,隐约不显,不浮不沉。异常的指纹,即疾病时的指纹,一般从色泽、长短、浮沉等方面进行观察。

从色泽方面来看,色鲜红者,多提示外感风寒表证;紫黑色者,多因血络闭塞所致,提示病情危重;虚证者,常见指纹色浅淡;实证者,常见指纹色暗滞。从指纹长短来看,指纹在风关,说明病邪浅、病情轻;指纹透达气关者,说明病邪已深入;指纹透达到命关时,说明病情更重:假如指纹透达到指甲端,传统称为“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危重,应积极抢救。至于指纹的浮沉,一般来说,指纹浮现明显的,多提示病位在表;沉隐不明显的,多提示病位在里。医家将其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五、望排泄物

排泄物是指人体排出的代谢废物,包括汗液、大便、小便和泪、痰、涕等。各种排泄物都是各有关脏腑生理活动或病理活动的产物,因此,望排泄物可以测知其有关脏气的盛衰以及感受邪气的性质。望排泄物主要是观察其形态、色、质、量的变化情况,以供辨证分析时参考。

1.望痰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属病理产物,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是不咳痰的,说明肺部组织,气管黏膜组织的代谢正常,无病。当呼吸道发生病变时,痰的量、色等发生改变。

痰(广义)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黏液,清而稀者称为饮,浊而稠者称为痰(狭义)。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咳吐痰液清稀且伴有较多泡沫者,多提示为风痰;如痰量多,色白且容易咳出者,提示为湿痰。现代医学认为,指纹充盈度与静脉压有关,如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由于静脉压升高,所以多数患儿的指纹迭达命关,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光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而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体内缺氧的状况,缺氧愈严重,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所以患肺炎或心力衰竭的患儿多见青紫或紫色指纹;反之,患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常见淡色。痰色白而质清稀,多提示患有寒证;痰色黄或白而黏稠,不易咳出者,多提示患有热证;如痰少极黏,很难咳出者,多属于燥痰;若患有热毒蕴藏在肺部的肺痈病,常见咳吐脓血如米粥状;若邪热损伤了肺的络脉,则可见痰中带血或咯血。

2.望呕吐物呕吐也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胃气上逆所致,但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呕吐物也是形形色色的,如饮食物、清水,甚至鲜血等。

通过观察呕吐物的形、色、质、量,可以了解胃气上逆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若呕吐物清稀无臭味,一般提示胃寒呕吐;若为感受外来风寒所致,经常是先呕吐清水,接着呕吐所进的食物;若呕吐物伴酸臭味,多提示胃热呕吐;若呕吐物伴酸腐味且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多是食积所致的伤食呕吐,经常起因于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若呕吐黄绿或青蓝苦水或酸水,多提示肝胆湿热,胆汁上逆;若呕吐鲜血或血色紫暗夹有血块和食物残渣,多提示胃有积热,或肝火损伤胃络,迫血妄行所致,常见于胃溃疡出血、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癌出血等危重症;若呕吐蛔虫,多因为脏寒以致蛔虫上扰。

3.望大便大便的形成与脾、胃、肠的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还与肝的疏泄和命火的温煦有关,故观察大便的异常改变,主要可以诊察脾胃肠的病变和肝肾的病变,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望诊时应注意其形、色、质、量的异常改变。

正常人一般每天或两天排一次大便。当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发生改变时,均提示内在脏腑有病变。观察大便主要是观察其颜色和性状的变化,而大便次数的改变一般由病人自己察觉而告诉医生。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大便的诊察。

大便颜色的变化与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黄色,如大便颜色深黄且黏滞、稀溏如糜,多提示病人肠中有湿热;如大便稀薄如水样,夹有不消化的食物,多提示患寒湿证;如大便似黏冻,夹有脓血,伴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但要特别警惕早期结(直)肠癌也有这种表现;如大便之前便出鲜血,称为近血,常见于肛裂、痔疮等,而先大便后便血者,称为远血,常见于内痔、消化道(特别是肠道)出血等;如大便呈柏油状,多提示内脏出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等。

4.望小便小便即尿液,是人体津液代谢的排出物之一。望小便主要是从其量、质、色等方面来辨别病情。正常人一天的尿量为1000~2000ml,色为淡黄色,呈透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