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9115500000094

第94章 中医儿科(8)

【诊断】

诊断要点

(1)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2)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

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出现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浑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4)血象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相对增高。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根据病程、发疹情况及临床伴随症状以区分轻证重证。轻证者,病程短,临床表现肺脾二经症状;若为重证,则病程长,临床症状重,甚或出现邪毒内陷、邪毒犯心等心经、肝经证候。

2.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原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宜分清湿重、热重。偏湿盛者,治以利湿化湿为主;偏热重者,虽以寒凉清热解毒之品为主,也应中病即止。若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者,又当配伍镇痉开窍、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3.证治分类

(1)邪犯肺脾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着,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本证为手足口病轻证,除手足肌肤、口腔部疱疹外,全身症状不着为其特征。偏肺气失宣,发热恶寒,流涕咳嗽;偏脾运失职者,纳差流涎,呕吐泄泻。若为高热,或身热持续,则易转为重证。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清热解毒,宣肺透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滑石、茵陈清热利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解毒利咽,化痰止咳。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渗湿止泻。

(2)湿热壅盛

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着,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辨证:本证为手足口病之重证。多见于年幼感邪较重者,以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伴全身明显症状为特征。偏于湿重者,低热起伏,口苦而黏,皮肤疱疹显着,瘙痒不适;偏于热重者,高热不退,口渴引饮,口腔溃疡明显,疼痛流涎。若失于调治,可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等变证。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祛湿;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清热;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解毒透疹。

偏于湿重者,去知母、生地黄,加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者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并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若邪毒犯心,而见心悸、胸闷、气短者,又当参照病毒性心肌炎一节治之。

【预防调护】

1.预防

(1)加强本病流行病学监测,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进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7~10天,并给板蓝根颗粒冲服。

(2)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3)注意饮食起居,合理供给营养,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阳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2.调护

(1)患病期间,宜给无刺激的流质或软食,多饮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2)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敷布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邪毒内陷及邪毒犯心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学称之为痄腮。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因素体虚弱或邪毒炽盛,可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变证。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为12~22天。在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从唾液腺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本病传染期为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

【病因病机】

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原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所致;在气候变化,腮腺炎流行期间易被传染。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时邪乘虚侵入致成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疮疡经验全书·痄腮毒》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症。”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1)邪犯少阳:时邪病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4趾端,邪毒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致腮部肿胀疼痛;邪毒郁肌表,则致发热恶寒;邪毒郁阻经脉,关节不利,则致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则头痛;邪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恶心、呕吐。

(2)热毒壅盛:时邪病毒壅盛于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气血凝滞不循,则致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不便;热毒炽盛,则高热不退;邪热扰心,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呕吐;热邪伤津,则致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者,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见高热、抽搐、昏迷等症,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

【诊断】

诊断要点

(1)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初病时可有发热。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疼痛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3)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5)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中淀粉酶活性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6)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抗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6~12个月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辨证,以经络辨证为主,同时辨常证、变证。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发热、耳下腮肿,但无神志障碍,无抽搐、无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者为常证,病在少阳经为主;若高热不退,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病在少阳、厥阴二经。

2.治疗原则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常证分邪犯少阳证、热毒壅盛证。邪犯少阳证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热毒壅盛证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祛除,则风散毒解,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变证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本病宜采用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

3.证治分类

(1)常证

①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本证以轻微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常用柴胡、黄芩清利少阳;牛蒡子、葛根、桔梗疏风利咽;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热甚加石膏清热;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甘草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②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辨证:本证以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口渴、头痛等全身症状为特征。本证容易产生变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

(2)变证

①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本证以高热,耳下腮部肿痛,神昏嗜睡,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反复抽搐为特征。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20g,生地黄12g,玄参9g,犀角9g,黄连5g,栀子9g,桔梗5g,知母9g,连翘9g,甘草6g,牡丹皮9g,鲜竹叶9g。

头痛剧烈、恶心呕吐者加用龙胆草、天竺黄、车前子清肝泻火;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

②毒窜睾腹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脘腹疼痛,少腹疼痛,痛时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本证以腮部肿胀消退后,睾丸肿胀疼痛,脘腹疼痛,少腹疼痛为特点。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9g,车前草9g,通草9g,黄芩9g,当归9g,生地黄9g,泽泻9g,柴胡9g,炙甘草6g。

【预防调护】

1.预防

(1)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要经常体格检查,有接触史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观察,并用板蓝根15~30g,煎汤口服,每日1次,连服3~5天。

(2)未曾患过本病的儿童,可给予免疫球蛋白。

(3)生后14个月可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2.调护

(1)发病期间应隔离治疗,直至腮部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患儿的衣被、用具等物品均应煮沸消毒。居室用食醋加水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进行空气消毒。

(2)患儿应卧床休息直至热退。并发睾丸炎者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给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或软食为宜,忌吃坚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或4%硼酸溶液漱口或清洗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

(4)高热、头痛、嗜睡、呕吐者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置。睾丸肿大痛甚者,局部可给予冷湿敷,并用纱布做成吊带,将肿胀的阴囊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