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苦恼】
小张:自从拿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通知书起,我就开始有了心结。我一边不断地问自己,难道只有上普通高中才是人才吗?一边又怀疑是否在自我安慰。当看到身边的同学高高兴兴地去了重点或普通高中,我的心中充满了向往和苦涩。面对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失望眼神,听着他们的训斥:“你呀,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我时常问自己:“我真的这么笨吗?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吗?”无可奈何之下,我开始了中职的学习生活。生活一如从前,只是学习上仍然有许多困难。虽然认真地听课,但有些课还是听不懂。上学期还有三门功课挂了红灯。看着我的成绩单,妈妈直骂我没出息。现在我做什么都觉得没劲。想到社会竞争激烈,如此下去,将无法立足于社会,我的心中充满了彷徨。我该怎么办?
小刘:我不愿与班上的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与他们志趣不同。我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我希望通过三年的努力能把财会技能学好,并实现当注册会计师的梦想。我觉得身边好多同学是在混日子,学习不认真,甚至还以跟老师作对为乐趣。同时,他们也看不惯我上了职中还认真地学,似乎在这里,不把学习真当回事才是正常,好好学习反而成了不正常。
【老师的苦恼】
有部分中职学生确实存在着厌学情绪。比如有的学生消极应付学习,不求上进;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学习不上心;有的上课讲话、玩手机、听MP3,不但不听老师干涉,反而顶撞老师;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一到上课就开始补充睡眠;有的考试多科不及格,文化基础课学不进,专业课又学不懂……
有一位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对班主任说,“老师,我确实控制不住自己,一上课心里总想着游戏,想静下心来听课却静不下来。一玩上游戏,我就收不了手,游戏里的情节、倒过来我也能背出,可就是学不进、记不住书上的东西,打开书本见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晕,不如玩游戏这么轻松。”
以上中职学生和老师所遇到的问题涉及了与学习有关的方方面面:有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有学习动机、时间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的问题,等等。在本章中,都会一一讨论之。
第一节学习心理的基本问题
“学习”一词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类似这样的词语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对学习这样的描述:“寒窗苦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那么,学习究竟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呢?在本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先从理论上来了解与学习有关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类的学习,我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人类间接经验的获得。学生的学习同样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与学习者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直接相关,还涉及学生的动机、情绪、态度、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甚至带有偏见地看待学习。
关于学习这一心理现象,很多心理学家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且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学习有不同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家根据有关实验室动物学习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机械的过程,就是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联系的增强或削弱,学习者完全受制于环境中的奖励和惩罚。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时,已从研究实验室中的动物学习转向了研究实验室情境中的人类学习,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就像把信息注入学生的记忆中一样,这与我国教育界所讲的“灌输式教学”、“满堂灌”的教学很接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构建知识的活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是在理解、感悟、批判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改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我们知道,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我们学习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
一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经验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个体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密切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智力的发展会促进非智力因素积极特征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对学习具有调节、控制、维持和补偿的功能,是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学习的动机
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一个关键因素。对此,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贝尔(T.Bell)指出,对于教育,要记住三件事情,第一是动机,第二是动机,第三是动机。可见,动机确实与学习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同学习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学习动机状况:(1)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选择。这种选择涉及两方面,一是在学习活动与非学习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比如是选择做家庭作业还是选择玩电子游戏或看电视;二是对不同学习活动的选择,比如是选择学习理科课程还是文科课程。(2)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他会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具体表现在比如做详细的笔记,课上积极提问,课上愿意陈述自己的观点,课下继续就课堂学习内容与人进行详细讨论,将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上,主动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寻求对材料的理解而不是记忆,主动整合新旧知识等。(3)学习者对在学习活动上的坚持情况。如果在面临困难、厌倦、疲劳等情况下仍能坚持学习,就可以说明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可以通过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而获得。(4)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就。
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外部动机是指由学习引起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例如,当学习仅仅是为了考高分,获得父母和老师的称赞,那么学习者的动机为外部动机;相反,如果喜欢某学科本身,并在探究和求知的过程中能感到满足和成就,这样的学习动机便来自于内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但如果仅仅是具有外部动机,则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学习者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倾向于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
学习动机的强度或水平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一规律是叶克斯和多德森于1908年发现的,因此被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二节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学者对广西1279名中职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进行调查,涉及的专业有计算机、商务管理、商务英语、导游、电子技术、烹饪、汽修、服装、美术、酒店等10个专业。经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职学生对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很有兴趣;但同时也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一半左右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表明中职学生虽然对学习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学习的能力,但学习方法还有待改进。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或者中职学生本人会片面地认为中职教育阶段并不重视学习,认为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和兴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事实上,这些理解是片面和消极的,并不能全面展现中职学生的学习全貌,而持有这种观点的中职学生本人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期待。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优势
(一)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存有好奇和探究的强烈欲望,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思考并具有质疑精神。此外,随着心理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也有增强。这些特点都是中职学生学习的重要优势所在。
(二)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与职业联系紧密
职业教育是一种定向教育,中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一入校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职业的烙印。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性质,与中职学生恰恰处于喜欢动手、乐于实践的年龄阶段相契合,能使中职学生勤动手、善思考等能力优势最大限度地得以展现。
(三)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可塑性强
中职学生无论在心理和专业能力上尚未真正成熟,且有着心态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这使得中职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都有较强的可塑性。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职学生的潜力,同时适当地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就能将其塑造为社会可用的人才。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自信心不够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信不够、缺乏激情、没有动力是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众容易认为进入中职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阶段不爱学、不好学的学生。因此,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一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持“放任”态度;另一方面,虽然家长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面对子女的成绩上不去或在初中阶段暂时落后的情况,他们也可能渐渐对孩子的学习丧失信心,对孩子学习上的监督和指导也有所放松。这样,在学习中遭遇了挫折之后的中职学生,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和足够的支持、鼓励,他们自身也很容易走向消沉,有的甚至给自己贴上“不是读书的料”的标签。
(二)目标不明确
虽然中职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导向,但是学生在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仅靠简单的专业介绍,是不可能建立起专业意识,明白专业特点,清楚自己所学课程与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之间的关系的。
此外,当代社会给个人的成功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这也使得“学习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滋长蔓延,导致有小部分中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动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