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19116300000002

第2章 学术思想(1)

一、治疗肛肠病注重清热调血

朱师先承家学,后又拜苏州名医王寿康学医五年,这给朱师奠定了雄厚的中医学基础,使其牢牢掌握了中医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1947年经国民党政府考试院考试及格,朱师于苏州城内开业行医。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成立后,为了充实医疗力量,该院陆续从全省请来了一批名中医。朱师在1955年被请到了江苏省中医院,从此专门从事肛肠专业。当时朱师27岁,在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生中他最年轻。面对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扬重任,朱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视在省中医院工作的年长者都是自己的老师,天天挑灯夜读,将当时能找到的明、清代名医的着作通读了一遍,对其中有关肛肠疾病的篇章进行了精读;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向省内外的当代从事肛肠专业的名医如张庆荣、周济民、韩长泰、陈忠平、林之夏等虚心求教,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与好经验,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经过不懈的学习与探索,朱师逐渐形成了对肛肠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不限一家之言,不执学派之见,择各家之长,始终坚持辨证施治的风格。

如对内痔等病症见便血,色鲜红,滴出或呈喷射状,伴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者,他认为是血热妄行所致,采用清热凉血的方法治疗,用凉血地黄汤、十灰丸、槐角丸加减;如肛痈等病症见局部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燥、脉弦数者,他认为乃热毒炽盛,壅滞气血,腐肉成脓所致,当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加减;如肛瘘、肛门湿疹等病症见肛门部潮湿,皮肤欣红、瘙痒疼痛、滋水黄稠,时有分泌物沾裤,身热倦怠、食欲不振、渴不多饮,肛门坠胀后重,大便秽臭而稀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者,他认为为湿热下注所致,治当清热利湿,方用萆薢胜湿汤、三妙丸加减如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肛门湿疹、皮炎等病,症见肛门突然肿痛,或瘙痒游走不定,丘疹时隐时现,痒痛流水,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数者,他认为是感受风热外邪所致,对痛者,他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痒者他用消风散加减。

如炎症性肠病,症见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者,他认为是大肠湿热所致,而采用清热化湿的方法治疗,方选白头翁汤、葛根黄芩汤加减;对于肛肠病实热便秘,症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隐痛、面红目赤、口干欲饮、苔黄燥、舌质红绛、脉弦滑数或沉数者,他认为是实热内结所致,采用清热攻下的方法,以大承气汤加减;如大便干结不通,伴腹胀满、口干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滑实而数,他认为为胃肠燥热内结所致,采用润肠通便的方法,以麻仁丸、五仁丸加减。

如外痔肿痛、肛痈初起、痔瘘术后肿胀或疤痕疼痛等,症见局部扪及肿块或硬索、刺痛、钝痛、色青紫或红,他认为是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治以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如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喜饮、腹满作胀、喜按,或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无力、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无力,他认为是阴血亏虚所致,采用滋阴润燥的方法,以增液汤、润肠汤加减。

如肛门松弛、晚期痔核脱出坠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他认为是气虚下陷、失于固摄所致,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如慢性结肠炎等大肠病症见腹泻日久、便下清冷、滑脱不尽,甚至五更腹泻、形寒肢冷、腹满喜按、纳少、神疲、气短懒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缓等,他认为是脾肾虚寒所致,采用温阳散寒、涩肠固脱的方法,以真人养脏汤、桃花汤、黄土汤加减;对于症见局部肿块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或腹部胀满、便溏、面色少华、脉数无力者,他认为如肿疡已成,正气渐虚、热毒不能外泄者,采用托里透脓的方法,以托里消毒散、透脓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肛肠病中、后期,正虚无力祛邪、肛肠病术后大出血、肛门直肠部恶性肿瘤发展迅速、邪毒嚣张、正气虚耗等,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腰酸耳鸣、肢冷、自汗、食欲不振、形瘦色悴、舌淡胖或舌红少苔、脉细弱无力或细数。偏气虚者他采用四君子汤加减,偏血虚者他用四物汤、归脾汤加减,偏阴虚者,他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偏阳虚者,他用右归丸加减。

朱师认为:便血病人特别是大出血的病人,切其脉象如弦大而数,则多有再出血可能,需要引起警惕,使用清热凉血止血方法加强预防,嘱病人卧床少动。如脉象平缓者则一般不会再次出血。

朱师认为,关于痔的病理因素虽有“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热燥湿源”的认识,但就临床来看,临床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仍是热邪致病,常见的致病热邪有风热、湿热、燥热、热毒等,尚有肠燥血热、阴虚火旺等致病者。肛肠病的常见症状如出血、肿胀、疼痛、脱出、瘙痒、便秘等主要与热邪致病有关,因而朱师在肛门疾病的治疗中,在重视辨证施治的同时,尤专重于清热调血顺气。临症常以黄芩、黄柏、生地、大黄等为主以清热凉血;辅以地榆、槐花、大小蓟等以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当归、赤芍、枳壳、升麻调血散瘀顺气,荆芥、防风以疏风,天花粉、火麻仁等以润燥或车前子、茯苓、泽泻等以利湿;使以生甘草调和药性。经长期的临床应用与观察,证明其对痔疮出血、疼痛等症状的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如在术后应用则可防止、减少、减轻术后并发症,起到抗感染消炎、止血、消肿等作用。在朱师的指导下,本院长期以来在痔术后虽很少应用抗生素,但却从未发生过严重感染的并发症。朱师治疗肛门病重视清热凉血的思想主要是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影响。朱丹溪谓:“痔疮专以凉血为主”、“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顺气先之。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

在大肠疾病的治疗中,朱师也着重于清热利湿,如诊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清热利湿为主,认为:“痢无止法”,有脓血总属湿热。对脓血便多,里急后重者多用大黄,主张生熟军一起用,并用黄连、黄柏以及白头翁、蛇舌草,认为湿热清后大便自然成形。此外对舌苔厚者用陈皮、半夏、厚朴,理气用青陈皮、台乌药、枳壳、豆蔻、砂仁、木香等。灌肠方也用荔枝草、紫草、茜草、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类药为主。湿热清后再考虑健脾,常用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泽泻、生苡米、扁豆等药。

二、内外治法各有适应证,要灵活选择运用

朱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而成为一个既分工又合作且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整体。肛门与大肠作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与全身其他的脏腑组织器官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如在生理上,大肠与小肠、脾胃、三焦及膀胱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传化水谷,升清降浊、转味化粕,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排泄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所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大肠又与肺相为表里,大肠所以能传送,全赖于气,而气为肺所主。

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正如《血证论·便血篇》中所说:“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注者,有由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者;有由肾经阴虚,不能润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漏入肠者,乃大肠与各脏相连之义也。”另外,经络发生病变,也可引起肛肠疾病,如足太阳膀胱经病,可生痔疮;督脉为病,可致癃痔。因而对肛门与大肠疾病的认识不应该仅从肛肠局部来认识,而应把它看作全身脏腑器官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从整体方面来认识肛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如结核性肛瘘,其多由虚劳久嗽,肺、脾、肾三阴亏损,痰火结聚肛门而成。正如《外科正宗》所言:“又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门如栗者,破必成漏,沥尽气血必亡。”因而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不同于一般性的肛瘘。因该病病机责之于机体肺脾肾亏损,正气亏虚,肛门局部的瘘管只是正气亏虚后病邪侵袭的一种表现。因而治疗既应从整体着手,增强与调整机体的正气,又要同时进行局部治疗。只要机体的正气增强,肛门局部的病变也易得到控制与治疗,如果只予局部治疗则疾病难以得到治愈。又如对初期、二期内痔多采用内服药或注射疗法等非手术疗法;对三期内痔如患者年青体壮,或未查见手术禁忌证者可采用手术疗法,对年老体弱,或有手术禁忌证者,则宜采用非手术疗法。

肛门直肠由于解剖上的毗邻关系,与泌尿生殖系统亦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常见到肛门坠胀不适或有肛窦炎患者,常有在男性科诊疗的病史,同时有肛门直肠症状与泌尿生殖系症状同是存在的情况。这可用中医理论的肾司二便来解释,多系肾气亏虚,开关与气化不利所致,故临床所见肛门坠胀、排便不尽、小便不畅、阳痿等,多与肾气亏虚有关,但多不是单纯的虚证,多属于虚中夹湿或夹瘀的证型,亦有阴虚湿热者。故同时有肛门潮湿不适,便血色红,痔脱出肿痛等实象。治疗时,应辨证施治,标本同治,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同施,同时这些患者心理负担都较重,应做好其思想工作。

在肛肠疾病的治疗中,朱师提倡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他认为肛肠疾病的治疗,有的可以内治法为主,有的可以外治法为主,有的则必需内外同治。如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主要靠内治;而肛瘘的根治则主要靠手术;肛裂多因血热肠燥所致,对其初发而无并发症者主要靠内治,对反复发作有并发症者则必需一方面清热凉血润肠,另一方面采用手术治疗;肛肠病术后配合内治,不但可以补外治之不足,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或减轻术后并发症的症状;如对炎症性肠病,朱师既重内治亦重外治,多采用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他认为采用药物保留灌肠,可以直达病所,发挥最大的药效。

另外,朱师还十分重视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他认为医患相得,既是治疗疑难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目前临床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相得”还要施用“治神”的方法。《灵枢·师傅》所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即系治神的方法。《易经》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其言对医疗来说,也意味深长。医患双方的精神,如果能相得无间,对于医治各种疑难病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痔有三种不同含义,文献中多为广义

朱师在学习祖国医学有关痔瘘病方面的文献时发现,关于痔的定义,各家论述并不一致,也就是说痔的概念并不统一与明确。这对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痔瘘方面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为了对祖国医学的痔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朱师翻阅了大量有关中医痔瘘学方面的书籍,对痔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关于痔的症状,朱师发现《医学纲目》云:“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皆曰痔……”谓痔是九窍中的小肉突起,这是广义的痔概念。但是肛门部的痔还有并无小肉突起,以便血为症状而称痔者。如《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书所述的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简称“五痔”),其中血痔仅以“因便而清血随出”、“大便清血,随大便污衣”而命名,脉痔“肛边生疮痒痛,更衣出清血”,亦无突起物。因而他指出:肛门部的痔不受“痔者峙也”的限制,凡大便清血者即可称为痔。

在唐代《外台秘要》记载:“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但便即有血,外有异,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从孔中出。内痔每便即有血,下血甚者,下血击地成穴,出血过多,身体无复血色,有痛者,不痛者”,以便血作为痔的主症,将痔分为内、外两种,外痔血从孔中出,见到出血之处,是显而易见之痔。内痔仅见便血,还有下血击地成穴的大出血征象,近代有人将其解释为现代医学所说的初期内痔之症。朱师认为,初期内痔所致的便血,多为大便滴血等慢性出血,极少有下血击地成穴那样的急性大出血,《外台秘要》所述的痔的两个特征,不是现代医学所谓之痔病,而与出血性下消化道疾患相类似。

金《疮疡经验全书》云:“今痔变为五五二十五类,或左或右,或内或外,或状如鼠乳,形如樱桃,或脓或血,或痛或痒,或肿或焮,久而不治,渐成漏矣。”二十五痔大体以痔的形态、色、部位、症状而命名,其形有如粟子、莲花、珊瑚、樱桃、菱角等,唯有血攻痔仅曰:“出血之痔也”。可以说二十五痔的症状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肛门部疾病的症状。

清《外科大成》中载有专科赵真子家传本的主要内容,其中有锁肛痔,症见“肛门内外如竹节紧锁,形如海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可见中医所说的痔也包括了肛门内外的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