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19116300000005

第5章 临床经验(1)

一、痔病临床经验

(一)痔的内治经验

朱老认为,关于痔的病理因素虽有“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热燥湿源”的认识,但就临床来看,临床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仍是热邪。因而朱老在痔的治疗中专重于清热调血顺气。

对内痔等病症见便血,色鲜红,滴出或呈喷射状,伴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者,认为是血热妄行所致,采用清热凉血的方法治疗,用凉血地黄汤、十灰丸、槐角丸加减;如肛痈等病症见局部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燥、脉弦数者,认为乃热毒炽盛,壅滞气血,腐肉成脓所致,当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加减;如肛瘘、肛门湿疹等病症见肛门部潮湿,皮肤焮红、瘙痒疼痛、滋水黄稠,时有分泌物沾裤,身热倦怠、食欲不振、渴不多饮,肛门坠胀后重,大便秽臭而稀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者,认为为湿热下注所致,治当清热利湿,方用萆薢胜湿汤、三妙丸加减。

对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肛门湿疹、皮炎等病,症见肛门突然肿痛,或瘙痒游走不定,丘疹时隐时现,痒痛流水,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数者,认为是感受风热外邪所致,其痛者,用止痛如神汤加减,其痒者用消风散加减。如外痔肿痛、肛痈初起、痔瘘术后肿胀或疤痕疼痛等,症见局部扪及肿块或硬索、刺痛、钝痛、色青紫或红,认为是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治以活血化瘀法,以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如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喜饮、腹满作胀、喜按、或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无力、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无力,认为是阴血亏虚所致,采用滋阴润燥的方法,以增液汤、润肠汤加减。如肛门松弛、晚期痔核脱出坠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认为是气虚下陷、失于固摄所致,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于症见局部肿块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或腹部胀满、便溏、面色少华、脉数无力者,认为如肿疡已成,正气渐虚、热毒不能外泄者,采用托里透脓的方法,以托里消毒散、透脓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朱老认为:便血病人特别是大出血的病人,切其脉象如弦大而数,则多有再出血可能,需要引起警惕,使用清热凉血止血方法加强预防,嘱病人卧床少动。如脉象平缓者则一般不会再次出血。

(二)运用中药熏洗治疗经验

药物熏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它可使药液直达病所,荡涤污浊毒邪,使局部气血舒畅,保持肛门清洁,具有舒适凉爽感。肛门病术后一般易致肛门局部水肿、切口疼痛;创面日常处理不洁,大便沾染,又易致继发感染;肛周脓肿、肛瘘术后创面较大,组织损伤较多,易致延期愈合等等。应用熏洗法对以上几个方面均作用明显,术后每日用中药熏洗肛门,不仅可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而且前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又可以消炎杀菌,预防感染;活血散瘀药的应用则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从而使气血舒畅,减轻疼痛,消除水肿;至后期收敛生肌药的应用更可促进肉芽等新生组织的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朱秉宜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筛选,药随病用,自拟痔瘘熏洗方运用于肛肠病,方中荔枝草、鱼腥草、大黄、五倍子、苦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诸药配伍,正如《外科正宗》所云:“坐浴可疏通气血,散瘀化滞,解毒脱腐,消肿止痛”,从而生肌长皮,使伤口愈合。现代医学认为:中药熏洗是一种皮肤给药,其最大优点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及肝脏损害和影响,且对某些病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尤其对混合痔、血栓外痔、炎性外痔疗效更佳。

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病的病症:急性脱肛性嵌顿痔、混合痔、单纯出血性Ⅰ Ⅱ期内痔、肛乳头肥大并脱出、肛裂(新鲜和陈旧性肛裂并括约肌痉挛)、结缔组织外痔、血栓性外痔、肛周脓肿、肛瘘、肛周皲裂、肛周湿疹、肛门瘙痒。

朱老自拟的痔瘘熏洗方,其组方为:荔枝草30g,鱼腥草30g,大黄15g,五倍子15g,苦参30g。每剂煎汤400ml,每日2次,每次200ml,热坐浴。

对痔裂瘘等病术后配合换药方能根治。对月经期、孕妇、内痔大出血、缝合术者禁用。临证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肛肠病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气血凝滞。上方加减,既可排瘀又可解痉镇痛,清洁伤口,活血止痒,使坏死组织脱落,促进术口肉芽组织生长愈合。

典型病例

周某,男,53岁。自述肛门有肿块脱出难以复位4天。4天前因劳累后又食辛辣厚味,致大便干燥,便时用力努挣,诱发旧疾(患痔疾10余年),便后肛门有肿块脱出肛外,未自行复位,渐渐增大,被动性复位失败,继而感肛门下坠胀痛,随在当地医院治疗,诊断用药均不详,且疗效不佳,行走困难,大便正常,使后手纸染脓血样分泌物,随被他人介绍来我院门诊求治,查见肛门口有红枣样大肿块重叠脱出,色紫暗、部分脱出物糜烂伴渗出血,肛管广泛水肿,触痛复位困难,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断为嵌顿性混合痔,证属湿热下注,筋脉横解,气血凝滞。法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佐以升提固摄,方选痔瘘坐浴方外用。水煎先熏后洗,日2次。内服凉血地黄汤合槐花散加减。7天后肛门肿块缩小回收肛内,嘱择期来院行外剥内扎术。

(三)创用“消痔注射液及消痔注射疗法”的经验

朱老认为痔的局部病理主要是血脉不行、气血瘀滞为主。

据此朱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着手研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探索,该疗法终于取得了成功,并发明了以中药乌梅的主要成分的、具有解除肛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603消痔液”。由于该疗法阐明了一种新的治疗机理,开创了治疗痔、肛裂的新途径,临床操作简便,省时(治疗时间很短,只需15分钟左右),痛苦少而轻且时间短,无任何并发症,奏效迅速,疗效较高,而于1980年获得了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受到了国内外患者的广泛欢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这种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机理的疗法为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痔的治疗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消痔注射疗法的适应证

(1)各期内痔(纤维肿型者非适应证)

(2)混合痔(外痔部分血栓形成或属结缔组织增生者,必要时可将外痔部分切除,内痔部分按本法治疗)。

(3)肛裂(伴发隐瘘者非适应证)

2.禁忌证

肛门直肠肿瘤、肛门周围脓肿、湿疹、内痔嵌顿发炎、腹泻患者,慢性疾患的明显症状者以及孕妇慎用。

3.治疗方法

(1)一般原则

①初期、二期内痔:用“黏膜下层高低位注射法”或“外肌四点注射法”治疗。

②三期内痔、混合痔:取“黏膜下层高低位注射法”和“外肌四点注射法”同时治疗。两个注射方法的操作顺序:先做“外肌”、后做“黏膜下层”。

③肛裂:取“外肌四点注射法”治疗。为避免注射操作时局部疼痛,可先取1%普鲁卡因注射液1~2ml于肛裂溃疡底部做局麻。

每个病种均以注射治疗3次为限,判断治疗对果。每次注射治疗的间隔时间以3~7天为宜。如发生注射溃疡而需继续治疗者,须待溃疡愈合后再行注射。

(2)操作方法

①黏膜下层高低位注射法:本法为使痔核上方的痔上动脉各分支(称高位)和痔核体内静脉丛(称低位)都受到药物的治疗,因而务必要正确地将药液注射于黏膜下层内,使痔核正上方和痔核本体(至齿线缘为止)的上下二部均受到药液的充分浸润,切不可将药液注入血管内。其具体操作如下:

1)取侧卧位,插入圆筒肛门镜,将内痔暴露清楚,使内痔突出于肛门镜远端缘,勿使痔蒂扭曲。

2)通过肛门镜用2%碘伏消毒直肠黏膜三次。然后先于痔核正上方作穿刺入黏膜下层,抽吸无回血,即可注射药液。注射后渐见黏膜呈水泡状胀满时,可继续缓慢推药,同时将肛门镜渐渐向外退出,使药液向下(即痔核本体)浸润,直至痔核亦呈水泡状胀满为止,即可退出针尖,注射完毕。大的痔核可分作高、低位两次穿刺注射,即先在痔核上方的黏膜下层做高位注射,呈水泡状胀满后退出针尖,然后在齿线上方再作黏膜下层穿刺,将药液注射于痔核本体,至齿线缘为止。注射时必须缓慢推药,以使药液均匀地浸润到需要注射的部位。

3)注入药量:以内痔上方和痔核本体均呈水泡状胀满为度。一般三期内痔需10~20ml左右,须使直肠下端的全周均受药液浸润。注射剂量过大,可致黏膜撕裂而致溃疡,剂量过小,则影响效果。

4)如注药后见有皮疹样丘疹隆起,示穿刺过浅(黏膜内),应再深入至黏膜下层,以免在继续推药下,因张力较大而致黏膜撕裂,造成溃疡。如穿刺时刺破血管,黏膜下出血,呈现黯紫色,可致局部硬结或溃疡。如穿刺过深达肠壁肌层,推药时有明显阻力感,应将针尖退出至黏膜下层内为妥。

5)多颗痔核时,先注射小痔核,后注射大痔核。一个痔核注射完毕后,肛门镜应完全退出,然后再重新插入肛门内,以上法注射第二个痔核,以免将已经呈水泡状胀满的黏膜被肛门镜的镜口损伤而致溃疡。

6)注射针孔如有出血,可用棉花棒压迫23分钟,即得止血,不必其他处理。注射完毕后务必使痔核完全复位。

②外肌四点注射法:本法从肛门外皮肤进行穿刺注射,将药液注射于直肠环稍下方的内、外括约肌之间,又一般在肛周截石位2、5、7、10点四点为进针点,故称“外肌四点注射法”。注射操作时务必注意勿损伤和将药液注入前方的前列腺及后尿道部等组织。具体操作如下:

1)注射前先以左手食指探入肛内,摸清肛管直肠环,以备穿刺定位时做指诊引导。

2)食指插入肛内后,再消毒肛周皮肤,然后进行穿刺操作。

在更换注射点时,指诊改变方向,不要退出肛管。每注射一点,要消毒肛周皮肤一次。

3)先于截石位5点距肛缘约2.5cm处进针,与肛管成30°角,按放射状方向穿刺,约进针3.5cm左右,即可达注射部位。

为了防止穿透肠壁,穿入直肠黏膜下层等,穿刺时必须依靠指诊作引导,以指头触知针尖而正确定位。正确的注射部位,针尖应在肛管直肠环的稍下方,指头触知在直肠壁内有肌层韧性感。

此外,在推药时就无阻力,如有明显的阻力,可稍退出,纠正穿刺部位。

4)定位正确后,抽吸无回血,即可推药。初注药时,患者觉有灼痛,应注药0.5ml后,稍等片刻,再缓慢推药,即可无痛。

每点注药约5ml,四个点共注射药约20ml。

5)注射完毕后,肛内黏膜应无水肿,肛管周围皮下无肿胀,肛门括约肌完全松弛。如有肿胀、松弛不全,则示操作未得完全成功。

(3)注射后一般处理

①注射后病人休息半小时后即可离开诊室。为慎重起见,每注射一次,停止体力劳动半天。

②饮食可不加限制,但忌辛辣及饮酒。

③每次注射治疗后3~7天复诊1次。内痔、混合痔患者进行肛门镜、指诊检查。肛裂患者做指诊检查。

④注射后当天不予大便,以后要每天一次。干便者予麻仁丸或其他通便剂。

⑤一般注射后4小时内肛门坠胀不适感,不可努责蹲厕。

⑥如发生注射溃疡,坐浴每日1~2次。如因溃疡而便血者,可用1%明矾液20~30ml保留灌肠1日1次。或做其他适当处理。

(四)痔的手术治疗经验

结扎法又称系痔法、缠扎法,始于我国秦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宋代《太平圣惠方》云:“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结扎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痔疾的古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仍然在临床上广泛采用。朱师认为,结扎疗法的治疗原理是用药线或丝线结扎痔核或息肉,以阻断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使被扎组织因缺血而坏死脱落,创面逐渐愈合而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以线代刀,使痔组织下丰富的血管得以栓塞,克服了由于黏膜下血管丰富而易出血的缺点,因此结扎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结扎疗法用于体大蒂小,分界清楚的痔核,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但对环状混合痔若单用结扎法则难达满意疗效。针对这个问题,朱师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即开始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此病有痔组织已经纤维性变的特征,在应用中医传统的“结扎”、“割除”手术治疗的经验基础上,在80年代初期,提出了运用结扎、切割、药物注射和缝合等方法的综合疗法。

他所提出的综合疗法的要点是:

1.自外痔下缘至齿线作4~6个放射状切口(据痔核大小)切除剥离部分曲张静脉丛和增生的结缔组织。对肛管处尽量仅做切开,不做切除,若必须做切除时,每个切口间必须保留肛管上皮不少于0.8cm。

2.按分段结扎法逐一结扎内痔,剪除部分残端,分别留结扎线于肛外。

3.除老年性肛管松弛者外,均于截石位5点或7点切断内括约肌头。

4.所留黏膜桥区注射消痔液2ml左右。

5.在外痔部分所留的皮桥下,如若仍有明显隆起的曲张静脉,再予在肛缘线部位作横形切开,钝性剥离曲张静脉,横向切除肛缘线外的多余皮瓣后,作横向皮瓣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