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19116500000031

第31章 住区设计模式研究(10)

在位于De Schalm的社区中心规划方案中,也可以看到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建筑师设计了一条有透明玻璃顶的街道,将其作为整个社区中心的“脊柱”。人们可以把社区中心构想成能满足各种特殊需求和潜在资源的街道。

在这个“街道”的两侧,与之成直角的若干墙体划分了街道和未来的扩展物之间的界限,无论各部分的扩展物之后如何发展,具有脊柱作用的街道必然把这一整体转变为一个具有永久性有秩序的综合体。如果用来举行特别的临时性活动,诸如庆典、展览和集会等,也可以采用钢结构或膜结构等进行临时构建。这种临时性的搭建可能比永久性结构物更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

2)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住区规划

“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是迄今为止中俄两国最大的战略性合作项目,项目距离市中心10km,毗邻总统府邸“康斯坦丁宫”,位于去夏宫和普希金城等历史名胜的帝王西行、主干线上,北拥波罗的海黄金海岸——芬兰湾,东邻丛林茂密的西南滨海公园——列宁格勒公园,内有自“杜杰果夫”和“马季索夫”两条高山流淌下来的运河,南临广阔的公共休闲绿地和清水池,周边自然景观怡人,生态环境优良。规划用地205万平方米,总建筑使用面积190多万平方米。

(1)与城市职能上承接辐射

“明珠”巨大的规模和重要的区位使住区每天与城市产生紧密而活跃的信息、能量和物质流,同时也对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规划的项目不仅能成为具备一定完整功能的封闭生活住区,还要能承接城市发展上的相关功能,发挥对区域的辐射影响。开放型的住区理念正迎合了这一要求。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方案规划建成集住宅、商业、公共绿地、滨水公园、综合广场等多种形态于一体的大型复合式开放体,努力运营城市的发展价值。

项目在具体的建构策略上,追求开放型社区与城市的相互交融。交通上,北部地区与城市西南干线及西部高速公路连成一体;西部地区与城市轻轨紧密衔接;内部连续开放的网络交通贯穿不同功能区,便捷的交通体系不仅使居民能自由的选择出行,也更快捷的将城市中的各类信息、财富、资源引入各区。

(2)开发运营中拉动经济就业

住区的商业和公共空间对整个城市开放并努力辐射更广阔的范围。因此,在运营和实施中,就注重对它们的多元化投资开发。项目是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下进行运作。政府和市场从一开始就对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共同运营,这不仅使各参与主体都能从中获利,更形成了项目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圣彼得堡市的经济发展,为城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更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热点,给城市面貌带来了新的景观。

(3)多样的开放空间体系

不同主题的广场,错落有致的庭院,生态整合的绿地,各种氛围的街道共同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开放空间体系。在南部面向城市设有多功能的商业广场,并向北延伸形成主题商业街,将人与城市紧密联系;北部面向芬兰湾的大商业广场又使人与自然有机融合。在商业选择上,注重区内的邻里型小商业与城市型和区域型大商业差异互补,消费群体以“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3.5万居民为核心并由城市西南区辐射至城市市中心。

3)上海金地格林世界住区

(1)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

上海金地格林世界规划面积139.1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居住人口1.9万。

它的开发理念是在有机原生态、开放与共享概念下的公共开放空间先行的混合型住区建设。真正自然形成的集镇,往往是先有一个集中的公共聚集点——在欧洲可能是教堂,在中国可能是集市,随着人口的增加,公共建筑逐渐衍生生长,而在公共建筑两旁逐渐又形成了零星的居住,最后形成几个聚集形态的居住群落。格林世界,就是在这种和谐的自然演进中逐步形成了集中性又全开放的“城市边界”和私密性又分区聚集的“生态村落”。住区通过这种规划布局来表现其平等共享的设计理念。

(2)开放的景观体系

住区采用“南北两园,三网复合”的绿化系统,结合住区自然条件,设计了两座公园,并充分绿化街头游园、河道周边,创造出丰富的绿地系统。整个金地格林世界以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为景观建设的要点,全力完善住区整体景观体系。整个景观的规划部分包括了:四条原生河流、中央主轴、南北两个开放型公共假日公园、分布在各期内的风情社区公园以及西侧沿高架分布的50m缓冲绿化带,均向城市居民开放。

(3)与城市共享的服务设施

除南翔镇的生活配套设施以外,金地格林世界运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整合多方资源,在住区入口处规划了四星级的商务休闲酒店、高级会所、大卖场以及知名重点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医院、风情商业街等,这一切不仅让金地格林世界成为一个生活特区,更共同融合成为一个区域中心级的配套商圈。

(4)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

住区部分的规划设计适度开放,采用以街坊、组团的多样形式,形成相对开放多样的空间形态。社区空间对外开放,使地区交通更加方便,也可以使附属的配套公共设施获得更多的营业额,街道空间也更加丰富,为住区的居民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活交往场所。同时紧密而多向的联系也使住区和城市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活力和营造多姿多彩的公共空间。单栋住宅建筑则形成相对较小的封闭单元,形成私密性强、符合生活尺度的适宜居住空间。

6.4复兴传统的“新中式”在当今社会

中,文化以及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充分尊重,人们的审美观念、欣赏品味呈现多彩多姿的态势,住区设计在经历了“欧陆风”、“北美风”、“南欧风”等许多拿来主义的风格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住区设计中强势回归。一方面,这是一种逐渐自信,渴求本源并发扬中国本土文化在建筑上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新中式”模式一反模式化的住区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造型上提出独创性的元素,使住区设计模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有中国自身的地域性。

“新中式”住区设计是近十几年建筑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土木、砖石为主要材料,多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通常是以小体量建筑组成单元式空间。传统建筑的这些特点用来表现“院落”式空间和“里弄”式单元非常适合,体现在住区中对联排住宅和独栋别墅的创造上。

“新中式”住区设计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部分传承,并与现代建筑结合的设计手法。在功能上满足当地现代生活的新需求,结合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并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新科学技术提炼出传统建筑符号元素和内涵。

“新中式”住宅试图继承传统建筑的部分特点,如平面布局或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等,但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建筑材料及结构上仍然使用现代结构,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取代木结构;在技术设备上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在功能布局上结合现代设计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如公共设施的布置和道路系统的设计;在形式创造上抽象传统建筑的一些符号,如对传统色彩的应用,及局部符号上对传统的呼应等,在空间营造上继承传统建筑的精髓,如庭院、里弄等。

现代“新中式”的住宅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新古典派——传统住区的新继承;折中派——传统符号的新拼贴;抽象派——历史传统的新诠释。

6.4.1新古典派——传统住区的继承

中国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低层独户住宅,庭院是住宅内部的露天空间,也体现了传统住居文化。由于城市的发展,这种形式已不能运用于大量性住宅建设之中,但庭院这一休息、交往与活动的空间却深得居民喜爱。许多建筑师都将传统民居的空间组合模式运用于住宅组群的设计中,实现了庭院从户内的私家空间向邻里的公共空间的转化。国内较早探索传统民居空间组合模式与当代住宅住群设计的案例,当属吴良镛院士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与苏州“桐芳巷”住区建设。这两个案例都不属于商业开发项目,因此,二者都摈弃了商业开发的一些弊端,从整个住区的规划布局到建筑型制上都对中国传统民居做出探索性的研究,体现出了对传统住区的继承。

这种对传统住区的继承可将其视为新古典派,可以看出,这种设计都是选用传统建筑中比较主流的倾向为代表,如北方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方以江南水乡苏州街巷式为代表;选址都在保护良好的老城区;规划布局注重和周边历史环境与传统格局的协调;在空间格局上对传统的居住空间做出新的诠释和探索;在平面布局及形式表现上选用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从规划布局到建筑内部空间强调整体性和延续性,强调对民居、城市二者关联性及民居自身空间格局的研究。

1)北京菊儿胡同

古都北京大到皇家建筑、小至百姓民居,均以大小不一却如出一辙的合院体系构成严谨的城市空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是典型的从空间角度对地域传统民居进行类设计的作品。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是北京旧城危房改造工程,虽然并不是新建的住区,但是整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中,在旧城整治改造、古建文物保护、危旧房屋更新、城市环境设计、合作住宅试验和房管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用全新的设计方式诠释了传统北方的合院空间。

(1)总体布局

1990年代的菊儿胡同原是一片需要拆除的旧房,菊儿胡同住宅组群的工程实践是建立在“有机更新”的城市发展理论上的一种尝试,其提出了“新四合院”的空间模型。“新四合院”的实质是将传统四合院中围合院落的单个房间整合成按现代居住功能组织起来的单元式楼层住宅,扭转了独户四合院变成多户“大杂院”的发展趋势。在院落周围建立起新的空间秩序,赋予庭院空间以新的生命力。

起初很多人怀疑这种院落式布局能否保证容积率,但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推敲,使用了2~3层这种住宅形式,保证了容积率,又保留了院落的形式。从空中看,这一片小区的屋顶形式和布局和周围的城市肌理相当协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这片地区的老树都被保留了下来。

设计者体提出了旧城改造的“有机更新”思想和“新四合院体系”构想,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四点:

①保留有文化价值和建筑质量比较好的四合院住宅;②拆除更新危破旧的四合院;③修缮改造一般住宅;④探索有利更新危旧破房的新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适应旧城环境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

(2)建筑设计

菊儿新四合院住宅胡同建筑面积仅为2760平方米。一期工程每套住房面积平均为60.2平方米,二期试点工程每套住房面积平均为70.79平方米(包括阁楼、地下室可用面积)。二期工程中不仅每套住房平均面积多,而且厨房、卫生间的设备和室内装修标准都较一期高。在一期工程中,原有住户的回迁率占三分之一。二期工程中回迁率在20%以下,多为一些经费来源充足的企业购买。

建筑师将传统四合院与现代公寓住宅相结合并以现代生活为基础进行创造。每个单元都独门独户,由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阳台组成,保持现代公寓住宅平面紧凑、使用方便、私密性强的特点。

新四合院体系住宅吸取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和南方大宅第多进院落的构成模式,以一定数量的居住单元围合成若干基本院落和跨院,用通道把各进院落组织起来,形成灵活多变的院落群。这些院落既保证了各户的私密性又创造了符合日照、通风、卫生条件的适宜环境;这种半私密性的院落,成为有限住户的室外起居空间,为邻里交往、传递信息、沟通感情提供了场所。通过院外道路连接而成的鱼骨式交通空间构成了新街坊的里巷体系,它具有合院住宅社区的邻里情谊,以适应今天生活的需要,而又不像行列式公寓那样崖岸不亲,格格不入。

新四合院造型采用简洁、朴素、淡雅的建筑风格。底层外墙为清水灰砖墙面,不加任何粉饰。屋顶设计成平坡结合形式,为了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而不影响日照。坡顶上盖以传统灰瓦,表现了对周围环境的尊重。二、三层墙面采用白色喷涂墙面,使整个建筑形象鲜明而富有时代气息。

在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北京旧城,菊儿胡同改造并没有采用复古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它从中国合院体系住宅中,把优秀传统的建筑手法如院落、里弄、宅门、轴线、色彩等用发展的观点加以变革,把公寓住宅中适应现代生活的合理内核嫁接过来,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四合院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