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防治土地退化中的应用
19118200000002

第2章 项目背景及目标(1)

一、宁夏GEF-OP12项目立项背景

中国GEF-OP12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亚洲银行(ADB)和中国政府共同出资,用于遏制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恢复干旱生态系统、减少贫困的综合项目,项目第一阶段在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六省区展开,宁夏GEF-OP12能力建设项目赠款投资为86万美元。

宁夏GEF-OP12项目自2003年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7月正式启动。按照项目实施要求,2003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牧厅、交通厅、卫生厅、林业局、环保局、法制办、扶贫办等部门成立了由自治区主席任组长的宁夏GEF-OP12项目规划指导委员会,设立了由自治区财政厅牵头的项目协调办公室和由自治区林业局牵头的项目执行办公室。同时,根据中央项目办要求,为保障宁夏GEF-OP12项目顺利实施,自治区项目执行办设立了项目经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等工作。

截至2009年12月,宁夏GEF-OP12项目执行办组织相关部门,先后完成了《宁夏GEF-OP12项目土地退化综合防治战略与行动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GEF-OP12项目法律、法规、政策和机构能力评价综述报告》的编制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评估;签署了《宁夏GEF-OP12项目IEM信息中心数据共享协议》,成立了宁夏GEF-OP12项目IEM信息中心;开展了“宁夏永宁县闽宁镇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示范点”和“青铜峡市邵刚镇甘城子村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综合治理示范点”建设。

在积极实施项目的同时,宁夏执行办积极开展项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活动、会议、网络、外业调研、邀请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进行广泛、多渠道宣传报道,让更多的机构、利益群体了解GEFOP-12项目、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扩大项目影响。同时,借助中国绿色时报、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新消息报等新闻媒体,邀请新闻单位记者,对项目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各项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在宁夏林业局主办的《宁夏林业通讯》杂志开辟GEF-OP12项目专栏,登载土地退化综合防治理念、宁夏项目进展情况等相关文章;利用互联网向中央GEF-OP12项目办网站、宁夏新闻网、宁夏林业信息网传送稿件进行项目的宣传。

宁夏GEF-OP12项目协调办、执行办在执行GEF-OP12能力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中央项目办和相关国际捐资机构争取土地退化防治后续项目。目前,银川市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已获得全球环境基金和亚洲开发银行批准,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恢复银川市沿贺兰山区生态系统项目区自然资源可持续生产和商业化利用,最终实现农业开发、畜牧业以及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项目总投资2.1亿美元,其中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亿美元。项目将分为生态恢复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保护、农村生计替代性产业开发、能力开发、辅助配套六个子项目。

目前,宁夏GEF-OP12项目已进入第六年,根据中央项目办六省区“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资金调整方案,宁夏项目协调办、执行办对项目延期后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项目工作重点由战略规划制定、法律评估,转移到示范点和IEM中心建设上来,同时开展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土地退化防治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强项目工作总结和宣传,加快报账进度和财务自查自纠。

二、宁夏GEF-OP12项目区域状况

1.宁夏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特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远离海洋,位居内陆,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的一个内陆省区,属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地貌类型主要属于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南北两端分别是六盘山和贺兰山。黄河从西南向东北贯穿宁夏北部,两岸形成的宁夏平原是灌溉农业较发达的区域。

宁夏属于温带草原气候,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从南向北由680mm降到200mm。具有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风大沙多,南凉北暖、南湿北干等特点。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受年降水量波动影响,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

1.2土地面积

宁夏南北相距450km,东西相距约250km,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千米。现辖五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93个乡,94个镇。

1.3宁夏土地利用结构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

据宁夏统计年鉴2005年资料,宁夏土地总面积519.65万公顷。

在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39.78万公顷,旱耕地69.88万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871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88公顷。

2.生态环境现状

2.1主要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生态区的划分是以宁夏生态环境主要特点为依据,并适当考虑各区的主导经济因素。这里划分的生态区或生态带,它的性质基本属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两者的集合,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服务。宁夏生态区划是特征区划与功能区划的集合,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作为划区的依据。按其综合特征,共划分五个一级生态区。关于二级分区,因篇幅未在此列出,但在文字报告中偶有提到。

生态系统类型:宁夏有以下几个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①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②山地草甸草原生态系统;

③灌溉农田生态系统;

④河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⑥典型草原(干草原)生态系统;

⑦旱地农田生态系统;

⑧城市生态系统。

2.2需要特殊管理与保护的关键地区及其特征

宁夏的生态危急地带,既是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地区,也是今后要亟待治理的地区。分布区域与基本特征描述:

(1)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生态应加强管理与重点保护的区域

经查目前尚待治理的面积17429.25平方千米,其中强度与极强度侵蚀面积8230平方千米。应积极推广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开展治理工作。

当前亟待治理的区域是彭阳县安家川流域、原州区的双井子沟和杨达子沟流域、海原县的苋麻河流域、同心县的折死沟流域、西吉县滥泥河流域、盐池县麻黄山的环江上游等地。同时,面上的治理任务不能放弃。

(2)灵盐台地及香山干旱风沙区(中部干旱风沙带)应加强管理与重点保护的区域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土地沙化问题,虽自古有之,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而呈现加重发展的态势。主要集中盐池、灵武与平罗县陶乐地区,其次为中卫和同心县。目前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7677.2平方千米,其中强度与极强度沙化面积,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7.53%。

目前亟待治理与保护的有三个区域:一是盐池的北部六乡,土地沙化面积比重大,生态环境条件恶劣。二是灵新矿的周边地区,这里是宁夏的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三是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地区,包括中卫市沙坡头和卫宁灌区北侧长城沿线流动沙丘区,其可能危及包兰铁路、沙坡头旅游区和卫宁灌区的生产安全。

(3)灌溉区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与重点保护区域

宁夏平原灌区的土壤盐渍化经过多年的治理,特别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连续投入,改善了灌区的生产条件与灌水方式,使灌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呈现出整体减轻但局部加重的态势。

在老灌区的周边高地建了扬灌工程,因自然条件、灌溉管理、作物布局等原因,大量的灌溉余水下渗,从而使相邻低地的耕地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都应成为综合治理与重点保护区域。

(4)地表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重点保护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地表水与地下水恶化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2005年全区工业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79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占57.87%。废水的接纳场所主要是各大排水沟和黄河。污染较重的区域是经济较发达的老灌区,而山区从污染的程度和面积而言,除个别点污染较重外,大面积则属较轻范畴。

地表水综合治理与重点保护区域:一是提高达标排放处理率,净化城市与周边水环境;二是要重点关注农村广大居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问题。

3.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3.1人口

截至2005年底宁夏总人口596.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10.52万人,占35.3%。全区市、镇人口252.07万人,占总人口的42.3%;乡村人口344.13万人,占总人口的57.7%。平均人口密度达114.7人/平方千米。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很快。宁夏的非农业人口,从1958年占当时总人口的12.2%,增至2005年占总人口的35.94%,这对就业和满足生计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结构性变化与沿海地区相比仍是缓慢的。

宁夏属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占有很大比例,根据《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是(1999年国家贫困标准是625元,宁夏是580元,目前是668元):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128.6万低收入人口,其中未解决温饱的有52.7万人。2001年确定107.24万贫困人口为扶贫的重点,至2005年底,已有45.2万人实现了脱贫目标。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52.7万人下降到7.5万人,贫困面由2000年初的24%降至7%。

3.2经济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06.10亿元,比上年度增1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9元。

全区城市化率达到41%,这一进程还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