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
19118900000087

第87章 专题一上海世博会(2)

4.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专题三选举法修改的八大亮点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因此,对选举法的修订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2010年3月14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的近3000名代表进行投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亮点一:取消城乡选举差别,实现“同票同权”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此次选举法修改最吸引人的地方。

自1953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有人将此形象地称为“四个农民等于一个城里人”。新修改的选举法则第一次将这一比例规定为1:1,法律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可以说,此次选举法修改体现了“三个平等”的原则:

——人人平等。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地区平等。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都能按比例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

——民族平等。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这一修改意味着农村人口在选举上及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向平等原则迈出了一大步,促成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的充分实现。

亮点二:确保基层代表数量,解决“官多民少”现象

近几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工人和农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人数偏少。针对这一问题,新修改的选举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代表。”

这次修改选举法从制度上保证一线的工人、农民的代表比例,其目的是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基础,强化人大的监督权,扩大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是对人大制度发展的新探索。

亮点三:保护选民自由表达,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

投票是选举过程的关键环节。虽然此前选举法规定了无记名投票制度,但在选举实践中,无记名投票并不能完全保证公民权利的自主行使。

新修改的选举法明确规定:“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

这个规定将更有效地保护选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排除外界的不当干预,选择自己满意的候选人,更好地保持选举的公正性与纯洁性。

亮点四:“身兼两地人大代表”的现象不会出现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身兼两地人大代表”的情形,违背了选举法所规定的公民选举权平等的精神,不利于代表履行职责,不利于切实代表一个选区选民的利益和意志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亮点五: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不是可有可无

“我虽然选了他,但我并不了解他。”由于对代表候选人基本情况不了解,经常有选民发出这样的抱怨。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修改的选举法特别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而此前的法律只是规定“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

从“可以”到“应当”,这意味着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不再是可有可无,这有利于选民深入了解候选人,鉴别候选人参政议政能力,以便选民更好地选举。

亮点六:保障依法选举,加大“贿选”等查处力度

针对基层选举工作中出现的违反法定程序,妨碍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的情况,新修改的选举法特别增加了一条有针对性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接受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选民或者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

同时,为了及时有效查处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手段破坏选举的行为,新修改的选举法增加规定:

“主持选举的机构发现有破坏选举的行为或者收到对破坏选举行为的举报,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及时移送有关机关予以处理。”

这一规定有利于选举依法进行,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维护选举的公平公正,增强人民对于选举的信心,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更加符合人民意愿。

亮点七:增设“选举机构”专章,明确选举委员会职责

鉴于选举委员会在直接选举中的重要作用,新修改的选举法增设“选举机构”专章,对选举委员会的产生、回避、职责和工作要求等分别作出具体规定。

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代表候选人的,应当辞去选举委员会的职务。

选举法增设“选举机构”专章强调选举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充分体现了选举委员会的重要性。

亮点八:对代表辞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人大代表提出辞职后,由谁接受辞职?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接受辞职?针对选举法实施中的这一问题,新修改的选举法对代表辞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常委会接受辞职,须经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接受辞职的决议,须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公告。”同时还明确,“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接受辞职,须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接受辞职,须经人民代表大会过半数的代表通过。接受辞职的,应当予以公告。”

对代表辞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有利于加强人大代表制度建设,也是对代表个人意愿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这从程序上保证了代表在不能履行职务时,有健全的退出制。

专题四青海玉树地震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这一震,碎了美丽的三江源。这一震,痛了8800万四川人的心。

四川与青海山水相依,四川人与玉树人血脉相连。玉树灾区同胞遭受的剧痛,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四川人民感同身受。同气连枝,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地各部门,从解放军、武警官兵到公安民警,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专业救援队到普通志愿者,凭借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一股股“四川力量”向玉树汇聚,一场声势浩大的跨省救援大战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集结:生死救援的“四川速度”

时间分秒流逝。玉树告急!石渠告急!

得悉玉树及我省邻近地区的受灾情况,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对青海省玉树的救援工作,同时展开省内的抗震救灾。

刘奇葆特别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倾力无私支援四川,现在玉树发生地震灾害,我们一定要以感恩之心、报恩之举,尽全力支援青海抗震救灾。

“感恩”“尽全力”——省委书记指示中的这些关键词,让所有四川人感受到了肩头的特殊责任。

省委、省政府紧急动员部署,迅速决定向玉树送去2000万元救灾资金,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的方案也迅速研究制定。

省政府应急办、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公安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震局、省消防总队、省红十字会等部门迅速会商,支援青海省玉树县抗震救灾和省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四川和玉树地理毗邻,四川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积累了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和装备精良的专业队伍,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四川具有特殊优势。

——四川人和玉树人心手相连,遭受过灾难的四川人民深深懂得,早到一秒,就能在残垣废墟中抢出更多鲜活的生命,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四川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快!快!快!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14日11时,武警甘孜支队石渠县中队20名官兵进入玉树,迅即投入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的救灾,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外地武警队伍。

14时10分,甘孜州4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我省首批医疗救援队抵达玉树,成为首支抵达震中的省外医疗救援队。

19时35分,我省第一支从成都出发的专业救援队伍——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的首批52名队员乘坐伊尔—76运输机抵达玉树,他们分别来自什邡、大邑、彭州、眉山。

除了救援器械,匆匆出发的救援队没带多少食物,没带睡袋帐篷,因为他们知道,来自四川的后续部队正火速跟进!

昼夜兼程,310名公安特警、300名消防官兵、10名地震专家、3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和100名专业救援人员携生命探测仪、各类破拆设备、应急通信设施等迅速奔赴玉树!

第一时间,四川三批159名医护人员和21台救护车辆携10多吨急救药械、11件灭菌消毒片快速集结;4000顶棉帐篷、1万床棉被紧急运往玉树,为寒夜里的受灾群众送去温暖。

雷厉风行,15日清晨5时15分,甘孜州公安局特警支队70名特警翻越5000多米的雪山,行程400余公里,到达震中玉树结古镇,成为全国第一支抵达玉树的公安特警队,为救援和防控灾区社会治安工作赢得了时间。

快速反应、统一协调,“四川速度”赢得宝贵时间。一场生死大救援在雪域高原上展开。

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是诞生于汶川特大地震中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薪火相传、千锤百炼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有了这些,才有了玉树大救援中的“四川速度”“四川力量”和一个个生命奇迹。

有了这些,玉树也一定会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四川一样,崛起危难,涅盘重生。

专题五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

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