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纵横于天地之间——互联网络技术
19119000000019

第19章 互联网可以做什么(2)

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在网络上发表博客(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博客(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博客(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

博客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要说明博客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很多事情都要一一求证,就像考古一样费时费力。最早的博客原型,起到的是网络“过滤器”的作用,就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只是业余时间做的兴趣爱好,现在变成了一种职业。不过,着名的科幻作家William.Gibson在1996年预言了职业博客,“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为你浏览网络,精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需求”。

1997年12月,Jorn.Barger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 log”,第一次使用了Web log这个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领域,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Jorn.Barger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他将Log的意义从接近航海日志那种无人称、拟客观、机械式写作,转换成较接近旅游日志的“有人称、有个性”的自由书写。而目前最流行的词汇“blog”,一般公认为是Peter.Merholz在1999年才命名的。

2002年5月17日,Peter.Merholz在题为“词汇游戏”的帖子中如此回忆到:我一直很喜欢词汇,喜欢一遇到生词就钻到词典里面。我喜欢词汇游戏,词源学更是有趣。没有想到这种爱好居然产生了影响,大约1999年4月或者5月(确切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页上贴出一个帖子:“我决定把Weblog发音为Wee’—blog,或者缩写为‘blog’。”我也没有多想,就把这个词用进了我的帖子中,后来大家发邮件也开始使用。Keith.Dawson把blog收进了“行话查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发布blogger的话,这个词汇可能就无疾而终了。Peter.Merholz由此将blog变成动词,后来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说法。

综上所述,准确地说,博客的历史与万维网(WWW,或Web)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就是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他开设的第一个网站(当然已经不复存在,而被当成古董保存着)实际上就是第一个博客网站,因为里面的内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现在网上的各类网站。而后的1993~1996年间,NCSA和网景的“What’s New”栏目,也有着博客网站的雏形。当然,这一切我们都把它归于博客的“史前时期”,博客真正的历史可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差了一个阶段,现在中国的博客发展仅仅进入启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崛起期。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博客高速发展的时期,每个人都可能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所以,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博客的功能,让大家不再只是简单地在上面留言。

着名中文blog介绍者毛向辉曾经这样问他朋友:“你还记得自己100天前在做什么吗?如果你写blog,就可以知道那段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这个简单的问题正是blog最基础的一个功能:网络日志。但blog又远远不同于简单的“日志”——每个blog因为内容和目的不同从而蕴藏了大量的各种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关系”。由于blog有两大重要的功能RSS和Track Back:通过RSS可以及时看到自己关注的站点的更新;通过Track Back则可以得到对方引用了自己文章内容的反馈通知,同时得到反馈信息进行很多互动的思想交流和学习。blog之间的相互链接可以看到其他志趣相投的blog,这样实际上blog这个载体完全实现了网络的“社会化关系”。也正是如此,blog成为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面提到了两个新的名词RSS和Track Back,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一段项目的介绍可能包含新闻的全部介绍等。或者仅仅是额外的内容或简短的介绍。这些项目的链接通常都能链接到全部的内容。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1er、FeedDemon),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发现网站内容的更新。RSS如何工作呢?你们一般需要下载和安装一个RSS新闻阅读器,然后从网站提供的聚合新闻目录列表中订阅你们感兴趣的新闻栏目的内容。订阅后,你们将会及时获得所订阅新闻频道的最新内容。

TrackBack中文称为“引用通告”,简称“引用”。用处就是通知被你所引用的日志,你引用了它,这样blog之间就通过TrackBack互相连接了起来,因此有人将之称为“思想的桥梁”。也就是说Track Back有将全世界无数个blog连接起来的功能。例如,当你读了某个网站的文章,想对此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个时候利用网站准备的讨论功能进行投稿是很常见的做法。但这样只是把自己的评论意见写下来向别的网站投稿,而你自己手里却什么也没留下。

TrackBack则与之有很大的区别。可以把评论写到自己网站上,然后向刊载原始文章的服务器发送该网页的URL及标题、部分正文、网站名称等信息。尽管这一过程只是称之为“发送TrackBack Ping”,但通过这种办法,在原始文章的地方就留下了你评论的URL、标题等部分信息。当然别人也可以向原始文章发送TrackBack Ping,所以在原始文章中就将包括你的TrackBack Ping在内的所有评论都记录了下来。此外,如果你在自己网站上也设置了TrackBack Ping功能的话,那么谁都可以通过TrackBack Ping来发表针对你的意见了。这样,多家网站就通过相关话题而连接起来。各种评论在因特网上就像网眼一样连接起来。这样就创造出了与日记网站完全不同的文化。

因为blog是基于个人信息的发布平台,也自然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发布形式。blog的出现,使得出版成为个人行为,实现了个人出版的自由。有人说blog是“通向个人媒体3.0时代”,就是以blog为趋势的自媒体(Me media)。

简单一点的blog记载了日常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和他人分享、交流,同时又通过“六度空间”结识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而越来越多专业知识的blog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blog更多所蕴涵的巨大的信息价值:不同的blog选择不同的内容,收集和整理成为很多人关注的专业blog——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来源是一些固定的blog。而Google去年收购了blogger.com,也正是因为blog包涵了海量的价值信息。我们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个博客的名字,搜索结果的第一条往往就是他的blog。

随着博客人数的增加,blog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在改变传统的网络和社会结构:网络信息不再是虚假不可验证的,交流和沟通更有明确的选择和方向性,单一的思想和群体的智慧结合变得更加有效,个人出版变成人人都可以实现的梦想——blog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中文blog的发展刚刚开始,我们已经迎来了个人舞台的时代。

三、学习的平台

我们在现在的报纸和新闻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新词:信息大爆炸。信息大爆炸其实指的就是,信息以爆炸的形式在递增。因为我们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空前繁荣的社会,世界变化太快了,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词汇出现,所以,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对每个人来说,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完成以后,仍不能满足现实生活、工作的需要,仍然需要继续学习。这种学习不完全局限于学校的范围之内,在学校之外通过家庭、社会、工作岗位以及生活的各方面的体验,都是学习,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学习将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不间断的活动,成为发展的基础。

因此,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单靠传统的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满足如此之巨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家庭、社会、教育部门以及非教育部门都要能提供学习机会,并参与教育活动,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刻都能自由地进行学习。但是,传统的教育受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达到学习化社会的要求。美国人杜拉克说:“对学习者来说,传统的学校学习方式也不适合他们,他们不可能经常抛下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回学校集中学习。他们需要更方便、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所以,网络远程教育应运而生。网络远程教育是以平等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它把网络应用到远程教育中,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与以往的教育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通过网络服务机构可以获取各种类型的资源。网络取消了性别、阶级、社会地位、国籍等方面的差别,能够更好地、更平等地给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网络的信息交流具有共享性,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计算机均可以分享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对于信息资料的选择利用的程度和范围。网络也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它将声音、文字、图像等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大大地扩充了网络信息的存储容量,而且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相连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上,克服了社会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同时也克服了学校教育在物理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网络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能把学校扩展到办公室、家庭甚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工作与学习相融合。通过网络,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在何时何地学习。那些已有工作岗位无法进行脱产学习的成人,就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各种层次的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育对象也扩大了,网络远程教育的资源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年轻的在校者,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进行学习。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则更有必要,因为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合理,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教育需求。而且,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高考、中考落榜生以及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入学无门,但又渴望上学。要改善这些状况,光靠现有的教育规模很难胜任,而大量新建学校,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有限。因此开发利用普通大学已有的师资、教材、设备等教育资源,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

将网络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可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按1999年统计,我国适龄青年能上大学的只有9.5%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如果除去了成人学历教育所占人数,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只有5.6%。而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能达到30%~40%。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大学的人数将与正规学校差不多,甚至有超过的可能。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机会实现其愿望。正是网络远程教育,使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机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