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出贫困的历史选择
19119100000003

第3章 生态移民的理论研究(2)

其中,仅1983—1999年,甘肃从中南部贫困地区向河西走廊和沿黄河两岸移民56.92万人,这些移民主要是生存移民。也有极少部分地方如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向城郊移民和从贺兰山上向黄灌区移民,可称得上是生态移民。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民族地区集中搬迁人数最多、组织化程度最高的贫困人口大迁移就是宁夏的“吊庄移民”和“扶贫扬黄工程移民”,这些移民开发模式对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移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生态移民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把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移民视野可以扩大到全国范围。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移民问题,直接原因是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涝灾害,促使人们对50多年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生态移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致因层面与目的层面。致因层面认为移民的动因是自然环境恶化,人口数量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目的层面指移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移民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移民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移民迁入地的原住户不受损害,移民能稳定地解决温饱,又能逐步走向富裕。

生态移民的最高目标是“生态得以恢复、生产得以改善、生活得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统一”。最低目标是“生态破坏逐步减弱并逐渐恢复,生产、生活得以维持并逐渐好转”。它有两个社会经济功能:一是将人们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逐步转移出来,实现相对集中定居和城镇化;将人们从过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简单农牧业中转移出来,向高科技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逐步转移。二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超载人口移到生态人口承载能力相对高的区域或城镇、郊区从事农牧业和畜产品工业,且应不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

当前,生态移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生态环境恶劣,己不适应人类居住。如以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为目的的移民。“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移民,甘肃的民勤、陇南地区以及青海的江河源地区都属这一类型。二是生态环境脆弱,经不起任何折腾,不能再居住下去。主要包括以防沙治沙、保护草原为目的的移民。如我国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计划用6年时间移民65万人;又如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稀有动植物资源或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为目的,地处滇藏交界地带的西藏芒康县,准备将居住在滇金丝猴保护区中的农牧民分批迁出保护区外安置。

(二)我国生态移民研究的基本论点

1.生态移民的分类与模式

皮海峰从移民的目的视角将生态移民分类:一是以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二是以防沙治沙、保护草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三是以防洪减灾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四是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移民;五是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移民;六是以保护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包智明从移民主体的地位和生产方式对生态移民分类:一是根据是否有政府主导,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二是根据移民是否对迁移有决定权,分为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三是根据迁移的社区整体性,分为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四是根据迁移后的主导产业,分为牧转农业型、舍饲养畜型、非农牧业型和产业无变化型的生态移民等。

从生态移民的模式看,刘学敏、陈静主张以投入少、见效快的本乡本村内小型分散式移民为主,不搞跨旗县移民。方兵、彭志光提出从“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向“两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移民的思路。崔献勇、海鹰提出就近集中和异地迁移相结合,或跨县、市迁移,或跨省区迁移,以减轻对当地生存环境的压力。桑敏兰主张打破省、市、县行政界限,实施生态移民的异地安置。文冰、宋媛等学者根据移民主体在迁移中的地位将生态移民分为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等三种不同模式,认为农户自主搬迁的成效最大,是一种有效的脱贫形式,政府应对农户自主搬迁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加以规范管理。政府组织搬迁是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形式,但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行为。目前企业在配合政府组织接收、安置大规模移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潜力,政府应明确自身与企业间的职能和职责关系。

2.生态移民的功能与意义

其一,生态移民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反贫困有重要意义。方兵认为,生态移民是众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中的一项。但与其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相比力度更大,既发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立功能,又支持着其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到位。实施生态移民是兼顾西部开发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张军也认为,生态移民的意义既包括生态保护,也包括经济发展和反贫困,因而是多重的。

其二,生态移民对加快落后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王治国和陈敦明等认为,实施生态移民,不仅能够及大地推进扶贫开发进程,而且将有力地促进生态保护,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蓄积自然资源的重要保障,是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是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

其三,生态移民对保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作用。初春霞、孟慧君指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生态移民,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生活在生态脆弱、资源贫乏、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出来,可以实现异地开发,脱贫致富,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真正地发展起来,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皮海峰指出,生态移民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巩固边疆,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存在着较大差距,实施生态移民对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快西部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巩固边疆,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