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19119300000021

第21章 变化趋新——中华民国时期(1)

青铜峡历史文化地理——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第一节中华民国

一、辛亥风云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宁夏,素称“关中屏障、秦陇咽喉”。加之银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之誉,外国传教士于清末就渗透到这里。当地的各族群众,不但受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奴役,而且还受一些外国人士的欺压和敲诈。因此,宁夏地方的回汉群众反清灭洋的情绪日益高涨,先后在银川、平罗、灵武、中卫等地秘密结社,建立帮会组织。

10月,兰州同盟会员刘先质奉命来到宁夏,联络哥老会,宣传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同时,把分散在宁夏的哥老会团结在同盟会周围,发展各山堂首领高士秀(贺兰山堂龙头大爷)、刘华堂(铁血山堂龙头大爷)等百余人参加同盟会,成立“宁夏革命同盟会支部”。

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举行起义,占领西安,组成陕西革命军政府。陕西新军都督张云山发传帖,敦促宁夏贺兰山堂的高士秀火速举义,作为策应。

刘先质、高士秀见信后,于11月14日晚在银川城东岳武庙召集紧急会议,进行起义的布置,会议推举刘先质、高士秀为起义军正、副总指挥,并决定兵分东西两路,高士秀、高登云指挥东路军,攻打灵武、吴忠堡、花马池等地,刘华堂、刘复泰(武威山堂大爷)负责指挥西路军,攻打宁夏县、宁朔县衙(那时以汉延渠为界东西划分宁夏、宁朔两县,故两县县衙均在银川老城)。

宁朔县知县高秉彝素与哥老会相近,见大势已去,遂带文武官员及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大清渠等四渠委员投降起义军,府城光复。同时,起义军南路策应队,先后占领了青铜峡叶升、大坝堡、玉泉营等地。广武地区也由起义军与会众配合起义,袭击、包围清军。清军防御官秀英不投降,经终日血战,秀英被民军击毙,清军溃散,广武随告光复。

11月23日,正式宣告成立了“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推举原宁夏道台孙廷寿为大元帅(未到任),任命原宁朔县典史张少棠为行军总粮台,掌握起义军营务事宜。

当时,正值冬灌季节,遵循军政府命令,河西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大清渠四大渠总绅张咕,会同各渠工委员,亲自带领各渠水利人员督促冬灌,使各县农田普遍保墒,为下一年的粮食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宁夏光复后,陕甘总督长庚和陕西巡抚升允分兵扑向宁夏,并调集甘肃提督马安良部帮统马麒统领的六营军队进犯宁夏。同时,以述职为名逃往兰州调兵的宁夏镇台张绍先,也率部分人马于12月17日攻占广武。张绍先利用宗教和镇台职权,召集河西一些回汉豪绅,封官许愿,要他们组织民团,为清廷效力。清军分东西两路,水陆并发,进犯宁夏。

12月19日,叶升等地失守。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清军将宁夏府城从东、西、南三面围住。后来,由于清军的离间,1月3日,牟宪章率部叛变,开放城门,并诱捕了起义军首领刘复泰等10余人,宁夏府城陷落。军政府中剩余的革命党人,被迫北撤转移。革命风云暂时被复辟势力所驱散。

二、马鸿逵统治下的宁朔县

民国元年,宁夏府改称朔方道,次年又改宁夏道,属甘肃省管辖。1929年1月宁夏建省。1933年3月1日,马鸿逵正式宣誓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任省党部特派员。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裁道置宁夏省,宁朔县隶属宁夏省。今宁夏青铜峡中滩及河东峡口。雍正二年(1724年)后隶属灵武,同治十一年(1872年)隶宁灵厅,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金积县。广武先隶属中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归中宁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调整宁夏、宁朔两县界,将以汉延渠为界东西划分变为以王元桥、张政堡一线南北划分:宁朔县东濒黄河界灵武、金积;南界中宁;西界阿拉善盟左旗;北至王元桥、张政堡。因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管理不便,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将宁夏、宁朔、平罗三县调整为宁朔、永宁、贺兰、平罗、惠农五县。宁朔县境域东至仁存,南至分守岭,西至今宁化、玉泉,北至宋澄,面积2100平方公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县、区、乡、保、甲制。宁朔县编为4个区、16乡、83保、1124甲。其中,第二区公所驻叶升堡,辖四乡,即今叶升、小坝、大坝、林皋等地;第三区公所驻李俊堡,辖四乡,即今瞿靖镇马站村以北和邵刚等地;第四区公所驻瞿靖堡,辖四乡,即今瞿靖、蒋鼎、玉泉等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乡改为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复改为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县后,有9乡、48保、651甲。新中国成立前夕,宁朔县有10乡、40保、625甲。

三、水利

民国时期青铜峡灌区渠系紊乱,多口无坝引水,渠口引进水量常受黄河水位支配,低则望水兴叹,高则毁渠成灾。灌区内湖泊、沼泽星罗棋布,农田产量低下。

1934年9月,中国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视察宁夏水利后,提出在黄河青铜峡建造跨河铁桥,桥孔之间设活动堰,以蓄高河水,黄河东西两岸的灌渠,可由此节制管理,旱涝不虞,灌区可增至300万亩。由于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美好设想无法实现。1944年国民党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在宁夏灌区安排复员屯垦,进行地图测绘,于1947年制订青铜峡闸坝、渠首及干渠工程的设计,后因故中断。

1.水政建设

民国时期,曾对一渠跨越数县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等大干渠,以渠设水利局管理。1929年宁夏省建立后,由建设厅总管水政,各渠、县水利管理体制仍沿用旧制。随后,又设立宁夏、宁朔、平罗三县沟洞事务所和宁朔县河工处。1945年将建设厅属的水利局,改为宁夏省水利局。1949年7月1日又将省水利局撤并建设厅设水利科。

悬崖峭壁题刻——青铜峡

各渠、县水利局依据事务繁简,设有文牍、会计、司书各1人,办理局内事务;事务员1~3人,协助段长工作。水利警察分马警、步警,少者三五人,多者三四十人,其工作除催征渠工坝料(水利费)外,渠道放水后,专门负责养护渠道安全,管理支斗口开关,封表渠水,监督看口巡堤人员等,专设水房,食宿在渠上,由马警负责传递信息工作。

干渠分段设段长1~5人,大支渠设段长1~2人,局、段人员的工资均由水利费内开支。管理渠水的基层组织为:每一受水乡(堡)设渠长1人,一乡受两渠水者,设渠长2人,负责催征水利费等。各大干渠渠首段设水手数人至数10人,专门管理并开关渠首进退水闸,掌握入渠水位,养护坝(引水坝)堰(滚水坝,又叫跳水)及负责险要工段的安全。冬季渠道停水后,验收保管渠口卷埽坝所用的柴草并负责卷埽坝堵口施工技术等工作。水手待遇为:青铜峡灌区每人给水手田100亩,(1938年马鸿逵清丈地亩后,减为60亩),一般由水手自耕自享,也有水手将自耕田交给他人耕种,收取相应费用。水手田不纳粮款差役,收获粮食多少,即为水手全年工资和因公伤亡的抚恤费。各干渠在行水期的养护管理工作,除有专职人员养护外,还组织就近受水户日夜轮流在划定渠段上巡护,白天1人,夜间2~4人。每道支渠斗口的看管工作由全支渠按田亩均摊,雇一专人吃住在斗口水房,日夜看管斗口的开关和传递信息等。

制定水利岁修制度。定于每年春分时开始卷埽封堵河口,为春工岁修做好准备,到清明节进行渠沟各项建筑物的整修清淤和固堤等工程。到立夏前一日,挖掉河口埽坝,放水灌溉。为使渠水适时、均衡受益,定有封表渠水办法:即将上、中游支渠斗口全部关闭,逼水到达渠梢,由下而上,逆次浇灌,称为封水。在封水的同时,对上、中游灌水需时较长的支渠,酌情留给一定水量,使支渠能与干渠渠梢同时灌完,称为表水。从立夏开始至小满为止,全渠夏季作物的头次水和部分秋季作物的安苗水,均须按时灌完,称为头轮水。小满后到夏至前,供给春小麦等二次水、三次水和播种水稻用水,称为头轮补水。夏至后到立秋前,进行秋作物和夏作物收割后复种的小秋作物、秋菜,伏泡洗盐等灌水,称为二轮水。立秋前后至白露前,灌溉晚秋作物,沤麻,制作土坯等,称为二轮补水。大坝堡桥(20世纪50年代前)白露后停水,进行渠道工程秋季维修,为冬灌做好准备。霜降节后,各渠陆续放水冬灌,是为三轮水,又称冬水。为预防气候骤变,结冰堵坝,冬水限期在小雪前三到五天全部灌完停水,到此全年灌溉结束。

民国时期曾制定水法十余个,并有严格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维护水利设施、遴选水利人员、搞好灌溉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千年古老渠道,由于充分发挥人的主动作用,克服工程简陋存在的不利因素,得以经久未废。

2.水利工程建设

民国时期在宁朔县进行了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

汉延渠引水口原在马关嵯西岔,因引水不多,1914年于九道沟另开新口。

1939年西河来水量不能满足汉延渠、秦渠旧口惠农渠、大清渠三大干渠分用,将三大干渠引水口上移到西河口同口引水。直到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开始废弃不用。

1940年新建大清渠瞿靖堡戴家车门附近的永久涵洞一座,排泄大清渠西瞿靖等堡湖水。

3.水法制定和人员配备

民国时期,在前代治水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各县、渠水利设施和各级水利人员在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制定出一批水法,据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载,有下列法规:

①《宁夏省各县、渠水利委员会通则》24条;

②《宁夏省各县、渠水利委员会委员选举条例》19条;

③《宁夏省各县、渠水利人员奖惩条例》14条;

④《宁夏省各县、渠估工办法》10条;

⑤《宁夏省建设厅科罚各渠春工误夫办法》15条;

⑥《宁夏省政府建设厅暂行规定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四渠浪稻办法》5条;

⑦《宁夏省水利暂行拘罚条例》12条。

除上述条例、办法外,后期又制定了水利春工夫料点验办法,各沟、渠养护管理办法等。

在1948年宁夏民国政府14个机构及587名人员中,水利局是所有机构中设置科室局最多(8个)、配备人员最多(101个)的局,其中设有唐徕渠水利管理局、汉延渠水利管理局、惠农渠水利管理局、大清渠水利管理局和金积渠水利管理局等。

四、劈山修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甘肃、宁夏两省进行宁平公路干线的修筑。

青铜峡为宁平公路必经的要道,峡内20里地段,傍山临河,形势险要。东岸牛首山麓过去只有羊肠小道,行人只能从山脚下蜿蜒而行。车马必须绕河西,从分守岭通过,路程较远,且有一段沙漠,行旅多感其苦。

宁夏区政府官员视察峡口公路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宁夏省筹款10万元,派建设厅厅长兼工程处长马如龙、工程处副处长柴桂勋督工,调集第十五路军官兵3000人,并灵武、金积、中宁三县民工,在牛首山西麓(黄河东岸)劈山开路,凡悬崖峭壁处使用炸药爆破,修筑宽8米、外砌护墙的公路,历经59日竣工。

从此,宁夏城至平凉公路不再绕行河西,公路开始畅通。

五、战事

1.吉鸿昌大坝之战

吉鸿昌(1895~1934年),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吉鸿昌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接受私塾教育。1913年8月,吉鸿昌投奔冯玉祥的西北军,因英勇善战,被称之为“吉大胆”。1924年9月,吉鸿昌参加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任绥远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长,后任第三十六旅旅长。1925年,吉鸿昌在张家口结识共产党人,开始接触革命道理。1926年9月,吉鸿昌随冯玉祥部参加北伐战争,率部参加攻克咸阳、西安的战斗,部队扩编后升任第十九师师长,在此期间,吉鸿昌结识了中共陕西地方党组负责人。1927年6月,国民联军内部进行“清党”,吉鸿昌所在的十九师因暗中保护共产党员,被取消番号,吉鸿昌也被调到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1928年秋,任十一师师长。

1928年5月,宁海镇守使马麒的部下马仲英在河州起事,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动荡不安。1929年春,17岁的马仲英(人称“尕司令”)率部离开甘肃进入蒙古,途中得知宁夏防务空虚,只有省主席门致中带手枪营驻防省城,容易攻取,便东涉腾格里沙漠,向宁夏省城进发。马部出贺兰山苏峪口,于4月12日下午占领宁朔县城(在今银川新城)。接着,从西、北、东三面猛攻省城,很快占领西门。门致中带领少数随从从南门突出,直奔青铜峡大坝、广武一带。4月13日,马部攻占宁夏省城。4月16日,马仲英率部追赶门致中过大坝,越分守岭到广武北门,正逢贺建堂带领的护卫队与门致中指挥的手枪营,随之发生战斗,相持三天,马部败退大坝营。师部驻扎吴家寨,部众沿路屯扎韦家寨、吴家东寨、魏家寨、陈家寨、马家寨等,并派人在大坝营古城墙下挖战壕,修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