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19119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和谐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开始向3000美元跨越,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契合中国整个社会转型期和加速发展期的非常有针对性的战略思想,同时特别切合南京的实际。当前,南京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和现代性社会的转型期。在此背景下,中共南京市委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和谐南京”的战略目标,并作出了“努力建设和谐南京,切实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决定,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坚持富民先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等等。《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南京的意见》也于2005年下半年正式颁布。

本书为中共南京市委2005年领导命题的重大理论决策咨询项目《构建和谐南京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构建和谐南京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重大课题,其涉及面很广、系统性极强、时间跨度长、所面对的内外环境情况变化大。这就决定了本课题在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拟定相关对策措施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这个重大课题研究中,我们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结合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设置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定若干对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线条的战略构想。研究中我们将力争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兼顾全面,突出重点,专题做细,构想扼要,既为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依据,也为今后动态观察、跟踪研究打好基础,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本课题自2005年1月立项后,其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2005年1-6月,课题组成员首先专访了全国着名专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听取对课题研究的意见。其次,先后在建邺、江宁、栖霞、高淳等区县进行调研,举行了10多次座谈走访,研制了和谐南京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全市五个区县发放了1000份整群配额抽样调查问卷,共涉及南京市企业职工、党政机关干部、个体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农民、离退休人员、学生等,最终形成有效问卷926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性为488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0.3%,女性为438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5.1%,被调查者的年龄集中于29.5岁至55.5岁之间,平均年龄40.22岁),随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计算机数据处理。再次,课题组成员专程赴浙江、新疆等地调研和谐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7份子课题研究报告。

(2)2005年7-8月,在充分讨论、咨询论证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修改定稿7份子课题报告;同时多次讨论和修改总报告。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应邀到新疆参加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并出席在宁举办的“和谐南京专家论坛”,均作了大会发言;同时,专门向全国研究和谐社会的李培林、陆学艺、李强、吴忠民、张宇燕等着名专家请教。

本课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和谐南京构建现状的总体评估;二是针对加快构建和谐南京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体系与政策设计。

1.关于和谐南京构建现状的总体评估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构建和谐南京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运行状态良好。持续、健康、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南京奠定物质基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构建和谐南京提供精神支撑;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为构建和谐南京注入发展动力;民主法制的日益健全,为构建和谐南京提供政治保障;富民、安民工程的加快,为构建和谐南京夯实社会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动,为构建和谐南京创造良好氛围;生态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构建和谐南京创建优美环境。但在构建和谐南京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比如,居民收入增幅较大但绝对数仍较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风险因素较多,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2.关于加快构建和谐南京的战略体系与政策设计

从南京实际出发,构建和谐南京,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发展促进和谐,坚持以改革、民主和法治三大动力促进和谐,坚持以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矛盾化解三大社会支撑促进和谐,坚持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三大环境建设促进和谐,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筹考虑,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对构建和谐南京具有全局性、长期性重大影响的问题,并以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推进和谐南京建设。为此,我们应实施“大南京整合发展战略”、“新要素牵动战略”、“文化联动战略”、“生活质量战略”、“生态保障战略”等五大战略,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安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社会公平体系,创新社会发展优先、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流动、推进社会整合、完善社会救助等政策。

统筹协调,积极推进新发展战略

(1)实施大南京整合发展战略

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我们要抓住“一个关键”,落实“三个统筹”,推进“三农三化”。即:抓住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重点抓好统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

(2)实施新要素牵动战略

实施“新发展要素牵动型的综合创新战略”,要突出以下发展要素的牵动作用:

①人本价值理念及人力资本的作用;

②培育虚拟经济、非物质经济、文化经济等新的价值创造标准和形式的经济在南京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③把握知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将成为新的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④发挥科学技术和“文化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带动作用;

⑤充分利用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对现代化推动的重要机制作用;

⑥全面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⑦坚持社会公正原则,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3)实施生活质量战略

实施生活质量战略主要应达到的目标是:身体健康,居住舒适,服务便捷,环境优美,公众安全。我们要倡导健康新概念,努力建设健康城市;大力发展住房建设,努力实现居住公平;搞好小区配套建设,努力提供便民服务。

(4)实施文化联动战略

实施文化联动战略,我们要实行“三动”计划,实施“三优”发展,实现“三力”效应。“三动”计划包括精品带动计划、互渗互动计划、人才涌动计划;“三优”发展包括优先发展、优升发展、优势发展;“三力”效应包括辐射力效应、竞争力效应、影响力效应。

(5)实施生态保障战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和谐南京、效益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生态保障战略,我们应建设节约城市、循环城市、绿色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

建立健全和谐南京建设的社会支撑体系

(1)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我们要建设“和谐政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树立“一个目标”,围绕“两个重点”,推动“三个改进”,进行“四个探索”。“一个目标”,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和谐保障体系。“两个重点”,即一是顺应城乡统筹的发展趋势,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为重点;二是在多种就业方式中以灵活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推动“三个改进”,即一是改进社会保障政策;二是改进社会保障管理;三是改进社会保障服务。进行“四个探索”,即一是探索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是探索城乡一体的帮扶救助体系;三是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四是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事业。

(3)构筑社会安全体系

构筑长效的、完备的城市社会安全体系,包括设置南京市社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完善城市安全和应急法规体系,为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建立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安全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安全管理科技支撑;加大公共沟通机制建设;建立社会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提高社会突发事件心理防御能力。

(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来讲,就是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立三个体系,即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体系、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服务信用体系。从纵向来讲,就是针对失信的根源,建立四个体系,即以联合征信和信息查询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揭示体系、以信用立法和信用执法为主要内容的法治体系、以政府和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宏观监管体系、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微观约束体系。

(5)创建社会公平体系

创建社会公平体系,重点要创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共同发展;创建城乡居民收入公平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创建教育公平体系,推进无差别教育。

创新社会政策,落实和谐举措:

(1)社会发展优先政策。我们应当深化改革,从制度上整合市民的发展活力,推动南京快速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重全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改革促发展,发展求和谐。

(2)协调社会关系政策。加强民意沟通、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

(3)促进社会流动政策。既要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流动,又要加强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

(4)推进社会整合政策。健全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社会协调和安定;健全长效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和深化,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开拓新型社会救助工作,推进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3.主要创新

归纳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其中的创新之处主要有:提出了新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提出了新的“大南京整合发展战略”、“新要素牵动战略”、“文化联动战略”、“生活质量战略”、“生态保障战略”等五大战略;提出了建立健全和谐南京建设的社会支撑体系,如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安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社会公平体系;提出了创新社会政策,落实和谐的一系列新举措,如社会发展优先政策、协调社会关系政策、促进社会流动政策、推进社会整合政策、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