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19119700000010

第10章 南京市社会分配的机制完善(2)

(2)从行业分布看,南京市中等收入者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燃气供水及交通运输邮政业、金融法律等行业上。调查显示,南京中等收入者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23.3%就业于“批发零售、餐饮及商务服务”、18.6%就业于“信息计算机软件及科技服务业”、12.8%就业于“教育新闻出版、文体服务”、12.8%就业于“制造业”、8.1%就业于“电力燃气供水及交通运输邮政业”、7.0%就业于“金融、法律业”、7.0%就业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综合来看,中等收入者与工作的行业部门有关,中等收入者多集中在垄断行业和知识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兴行业。

(3)从职业分布看,南京市中等收入者的职业特征很明显,企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成为中等收入者的主要构成。调查显示,南京市中等收入者职业类别主要是:33.7%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30.3%为“高中级专业人员”、30.2%为“一般管理人员及办事人员”,说明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成为南京市中等收入者的主要构成。

(4)中等收入家庭金融资产殷实,家庭总支出高,生活质量好,对社会的满意度较高,在社会关系网上优于普通市民。职业稳定、收入稳定、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都比较稳定是南京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特征。

6.南京城乡居民对社会分配状况的主观评价分析

(1)对社会公平性的评价。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公平主要包括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机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就业机会和通过劳动平等地获取利益的机会;收入公平是指个人按照劳动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收入,获取利益的途径手段不同不致引起贫富两极分化。在我们设计的问卷中,回答“社会对自身的公平性如何”这一问题的953人中,认为“非常不公平”和“不公平”的人数为195人,占20%;认为“说不清”的人数为406人,占43%;有352人认为“比较公平”和“非常公平”,占37%。近年来由于社会阶层加剧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性,问卷显示超过1/3的人认为社会对自身是公平的,有1/5的人则认为不公平,其余则认为说不清。“市无公平不立,商无公平不兴”,合理适度的社会差距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主动性,但差距过于悬殊就会导致不公平,造成社会不平等,危及社会稳定。

(2)对收入增加的评价。问卷显示,938人在回答“对未来收入提高是否有信心”时,84人表示很有信心,259人表示比较有信心,399人表示有一点信心,175人表示没有信心,21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信心,对未来收入增加有信心的占了大多数,说明近年来南京市“富民”政策初见成效,城乡居民对未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是有信心的。但同时有20%的人对未来收入提高缺乏信心,这提醒我们要更多关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在回答“对收入增加的需求程度”时,784人认为“很强”、146人认为“一般”、8人认为“无所谓”,这说明绝大多数人是非常希望收入增加的。

(3)对社会贫富差距状况的评价。问卷显示:认为社会贫富差距不严重或几乎不存在的仅有11人,336人认为贫富差距很严重,273人认为严重,332人认为比较严重,这说明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阶层收入分化现象严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加速、相对贫困居民增加,形势严峻。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会影响构建和谐南京,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南京市第三次分配状况——慈善公益事业

目前,南京市的慈善公益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慢,慈善机构规模小,大多是官办机构。2004年,南京市慈善总会共接收1810万元慈善捐款,企业家捐款只占慈善捐款的5%,95%则来自平民百姓。在个人捐款中,绝大多数是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市民,一次出手数万元的企业家很少看到。自市慈善总会成立8年来,捐赠达到1万元以上的个人只有二十多位。这和上海、北京等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南京市企业家慈善捐款很少的原因很多,如一些企业家与社会弱势群体接触较少,有些企业家担心捐款会露富从而给自己带来负面效应,有些企业家担心一次捐赠后招致其他公益组织前来“劝募”等。目前南京企业和个人捐赠很少,原因很多,一是慈善公益组织影响力不够,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太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没有足够的社会公信力。二是善款能否做到善用,由于绝大多数慈善公益机构为“官办”性质,并不能发挥作用,募捐情况没有做到完全透明化、公开化,导致很多人或企业家对募捐机构的信任度不够。三是南京市一直存在多头募捐,多头募捐容易使人对募捐行为的规范性产生怀疑。四是对慈善捐助的税收优惠或免税政策不够。五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使有意从事慈善事业者只能观望。六是慈善意识普及率低,慈善活动开展不多,慈善事业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慈善组织、慈善理念和慈善行动没有深入人心,造成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或企业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

第二节构建与“和谐南京”相适应的科学分配机制

逐步完善的分配制度对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如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配观,为缩小社会差距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机会均等,努力打造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起点;规范初次分配,强化再分配调节,鼓励形成第三次分配机制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树立和倡导和谐的科学分配观。

着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分配理念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向。如果分配理念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分配制度也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将呈加速扩大态势;如果陈旧的分配理念不能适应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的执行效果也只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必须转变不合时宜的分配观,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配观,为缩小社会差距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观必须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树立和倡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配观,要依赖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市场观念的熏陶。同时也要注重政府的指导:要加大宣传和理论研究,让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决策部门认识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构建和谐南京的重要性;加强制度建设,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配理念以法律、制度或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此来制约人们固守旧分配理念的做法,有利于宣传和推广。

二、努力打造公平合理的分配起点

政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机会均等,努力打造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起点,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工作就业、劳动创造和社会福利的权利。

1.推进教育机会均等化进程,快速积累人力资本,增强社会成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潜在的就业和收入竞争力

目前,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正在向5000美元迈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信息化阶段,技术、管理等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所获取的要素分配额也越来越多,成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要使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而有保证地增加,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讲,主是要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状况,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强他们潜在的就业和收入竞争力。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品,具有社会效益,政府要在全民教育上肩负重要责任,逐步使每个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逐步实现劳动者自身素质初始条件均等化,并逐步形成合理的梯度发展的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为此,政府要规范初次教育的平等机制,保证所有新生劳动力都能接受平等有效的培育;着力抓好农村的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初、中等教育的投资,确保城乡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完善高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大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意愿者的多种形式的物质支持;建立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转型和升级机制,将教育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主要任务,为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

在2005年6月12日召开的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宣布全省将把教育普及率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核心指标,5年后,江苏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南京作为教育强省的省会城市,更应走在教育现代化的前列。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就业是社会稳定之源、社会和谐之本。就业机会增加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充分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南京市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已经达到了小康指标,但考虑到我国对失业的定义没有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失业标准,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主要是通过劳动部门所进行的失业登记得到的,因此,登记失业率不能完全反映失业状况,现实的失业率可能要高于这一数值。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南京市职工在岗就业率低下,2003年在岗职工只占全市职工人数的79.83%,有20%以上的职工不在岗。南京市职工在岗就业比重的低下,拉大了与先进城市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的差距。构建和谐南京需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1)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鼓励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营造浓厚氛围,让创业致富、服务创业成为舆论的主导,让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成为发展的主流,让致富能手、优秀人才成为创业的主角。政府积极创造就业环境和机会,鼓励用人单位招收就业困难人员,提高小额贷款发放额度,健全政府购岗援助再就业机制。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非全日制等灵活就业劳动组织,鼓励社会、家庭型创业就业。

(2)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凡是中小企业多的国家或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南京市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有良好基础的、吸纳就业容量大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