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19120000000033

第33章 人本心理学体验研究方案(1)

体验研究方案(experiential approach)的主要倡导者有美国西乔治亚大学(West Georgia College)的詹姆斯·柏瑞尔(Barrell,James J.)和皮赖斯(Don Price)以及吉米·柏瑞尔(Jim Barrell)。他们批判传统研究把研究对象(现象)与人类生活分离的做法,认为心理学中存在着大家公认的两个主要问题:其一,传统心理学研究常常没有与个人生活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没有以一种具体的和有意义的方式触及个人的生活;其二,心理学中几乎没有形成可遵循的法则(law),这一点连科学主义心理学家自己也承认。体验方案的提出与运用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既能关注人们的生活经验,又能获得对经验的规律性发现。希望这一方法能在人文科学研究和传统研究范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体验研究中,既包含了质的分析,也包含了量的验证。

1.体验研究方案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对于体验研究的内涵,柏瑞尔等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我们根据体验研究方案的主要特征来理解其内涵:

首先,体验研究是自我指向的(Self-Directed)。柏瑞尔总结了以往四种心理学研究范式:1)行为主义范式,对他人“外在”世界感兴趣,主要以客观的方式关注研究者可直接观察的事物;2)推理范式,所关注的是从外在可观察的事物推论到他人内部世界,其中,研究者可以对他人加以评价;3)移情范式,体现了研究者试图“进入”而不是“避开”研究对象以及对他人进行推论的努力,如,他想象这个人的情境会是怎样的;4)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体验加以总结。在这一策略中,研究者获得被试对自己体验的口头报告,而不是把他自己的体验作为资料的来源(如现象学研究方案)。在体验研究者看来,以上四种研究范式都是指向他人体验的,都不能形成有关真实体验的假设。因此,柏瑞尔等人提出了指向自我的研究范式,即研究者就自己对某种现象的体验进行分析,以获得这一体验的共同因素。所有提供体验的人都是研究者,称为“共同研究者”(co-researchers),即研究者与参与者是统一的。

其次,体验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体验,不是现象。柏瑞尔和皮赖斯等人认为,早期的格式塔和内省心理学虽然也关注体验,关注对情境的感受,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在理解体验本身之前,必须理解环境和行为情境,内省心理学则更多关注体验的元素分析。体验研究则认为人所处的情境并不决定其行为,决定人行为的而是人对情境的反应(如意义)。研究者除了通过自己的体验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进入到体验中。因此,体验方法就始于对自身体验的描述。他们认为,要理解人类体验,必须把体验的对象(目标)与意义和感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因此,我们就从人类的体验以及这些反应开始。体验研究所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体验某事而不是体验的是什么。这与人本心理学现象学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存在着差异,现象学方案关注现象,希望获得的是现象的结构,即体验的是什么,而体验方案则是对现象的体验、感受,所关注的是这种体验的因素,即如何体验的。对这些感受、体验过程的关注成为体验研究的核心。

第三,体验研究方案与其他方案的另一个重大的区别,也是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在通过质性分析获得对体验本质因素的理解之后,通过量化方法对所获得的假设加以验证,进一步了解因素及其关系的普遍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验研究一半是质化研究,一半是量化研究。研究者认为,这两者的结合能够实现认识论上的相互补充,希望通过这两者的结合,实现心理学研究既关注人类生活实践,又能获得规律性知识的目标,形成一门研究人类体验的科学,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与传统研究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这一点上看,体验研究在认识论上与其他方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而与早期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更为接近,在希望获得对人类经验的理解的基础上,它还希望获得客观性、普适性的知识。

第四,体验研究希望获得某种体验的共同因素,所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因而在研究中往往是多个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形成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对自己体验在多种情境下因素的分析、归纳,获得体验的共同因素。

因此,从以上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体验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对自己体验的描述、分析获得共同因素,形成假设,然后通过量化实验方法加以验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明了人们对某种现象体验的共同因素,即形成这种体验必须的和充分条件。也就是了解人们如何会形成某种体验的、成为体验无意识的创造者的、获得对某种现象体验的结构。这一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通过自我探索,人们就能发现平常在没有意识到其过程的情况下是如何“创造”这种体验的。一旦人们了解了这些体验是如何形成的,即体验的基本构成,那么就可以按照所揭示出来的因素克服或促进这一体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可见,体验研究方案的立足点是了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核心因素,其产生的各种条件,探讨改变某种消极体验的途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又能获得对某一体验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体验研究的最终目的。

2.体验研究方案的思想渊源

体验研究方案也是在人本心理学框架内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哲学上来讲,现象学是对它影响最大的。由于在现象学研究方案中,对现象学哲学已有介绍,在此就不再重复,只探寻影响它的心理学渊源。

2.1.现象学研究方案

早于体验研究方案的现象学研究方案对体验方案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在柏瑞尔和皮赖斯的很多论述中,都提到过现象学研究方法,尤其是万·卡姆和吉尔吉的方法。他们甚至把自己的这一方法称为体验-现象学方案(experiential-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称体验分析模式是现象学分析模式的特殊形式。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具体方法都留有现象学研究的特点。如,主张对某种体验进行研究之前,排除对这一体验的偏见、预期,只关注正在进行的体验和过程,这与现象学还原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尽管他们没有直接运用“还原”“悬置”等术语;都关注人类的生活世界,认为心理学研究要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这其实就是现象学所倡导的科学研究要回归生活世界的体现;在对资料分析的过程中,主张所有的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必须对因素的资料来源进行考察,这与现象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甚至研究过程,都与现象学方法有着类似之处。

但是,柏瑞尔指出,现象学研究与体验研究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验研究关注人们的内心体验,希望探究的是某一体验的构成因素,而现象学研究所关注的是现象,希望了解现象的本质;二是,即使是现象学研究也进行某种体验的研究,是把它作为现象进行的,即研究者通过获得他人对自己体验的描述,对体验进行研究,在这种状况下,研究者与体验是分离的。而体验研究则是强调自我指向,即研究者对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研究,此时,研究者与体验是统一的。通过多个研究者对某一体验的研究,或者一个研究者对某一体验在多种情境下的考察,最终形成这一体验的共同因素。这种差异使得体验研究在众多的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中呈现出自己的独有特色。

2.2.传统心理学研究

体验研究把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二部分就是采用实验方法,对在第一阶段所获得的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假设、进行验证和进一步拓展。虽然在本体论上与传统心理学研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仍然与传统心理学研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吉尔吉评价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话来说,就是体验研究者没有“摆脱时代精神的束缚”。尤其是皮赖斯,作为一个心理物理学家,认为心理学中最具有量化的、确凿的和可信的结果是来自心理物理学,是对物理刺激的主观反应的测量。因此,在认识论上,他们接受了传统心理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要获得对人类体验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性知识。而最能体现科学规律的是对体验的公式,心理物理学在此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在方法论上,他们运用实验方法对被试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采用体验方法进行研究,关注一个人体验的本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费希纳(Fechner)、艾宾浩斯、冯特、特钦纳等人都关注发现体现“普遍化、正常的、成人的心理”的规律。体验方案以追求可信的、普遍化的、有效的、公开验证的和客观知识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心理学研究的规律性成果,更有效地促进人类幸福。但是,虽然体验研究运用了实验室研究方法,它与传统实验室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提出假设的基础、实验情境的控制等各个方面。因而体验研究者自己也认为:体验研究更像田野研究而不是传统的实验室研究。

2.3.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治疗与Q技术

体验研究者从罗杰斯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所获得的营养无疑是十分丰富的。在临床实践上,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治疗开创了心理治疗的一个里程碑。来访者中心治疗法没有任何特殊的技术。治疗者既不诊断也不评价,而仅仅创造一种真诚、无条件接受与进入来访者角色式的理解气氛,从而使来访者将自己全部体验、尤其使被压抑的体验开放。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与体验行动的,这个体验的内心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是个体自己才了解”。并且,罗杰斯还强调体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认为体验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还是对问题的解决都充斥着研究者个人的感受,他曾直言不讳地说:科学与心理治疗乃至人的一切方面都植根于、奠基于人的直接主体体验。科学源于内在的、整体的、机体的,只能部分得到交流的机体体验。科学是主观生活的一个方面。这无疑成为体验研究自我指向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在研究上的立场也给了体验研究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他所采用的Q技术。1957年,罗杰斯荣获了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他的获奖并非是带来心理治疗范式改变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而是表彰他“发展了一套将心理治疗过程的描述与分析客观化的新方法,提出了一个可对心理治疗及其对人格行为作用进行检验的理论以及为显示这一方法并探索检验这一理论的意义而进行的广泛而系统的研究”。总之,这一奖项不是因他闻名遐迩的心理治疗模式,而是他对治疗与治疗理论加以客观检验的方法,即Q技术。

罗杰斯指出,心理治疗如果有效的话,那么通过治疗,来访者的自我概念与他的理想自我概念是趋向一致的。罗杰斯运用Q技术对这一假设加以验证。他指出,如果像某些理论家那样提出一个其中既包含了个体意识也包含他没有意识到的事件的理论构造,那么在现阶段仍无令人满意的方法给自我概念下操作性定义,但是如果自我概念局限于意识到的事件,那我们可以通过Q技术、对治疗记录的分析给自我概念以日益精确的操作性定义。其具体程序是:

1.量表设计。从来访者中心治疗的大量治疗录音中挑选出来访者对自我知觉、体验的100种具有代表性的陈述报告。如“我时常感到怨恨不满”“我是一个顺从的人”“我感到轻松”。从理论上讲,这100种陈述代表个体对自我知觉的各种可能性。

2.测验程序。包括:1)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对两组在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施行等组控制。2)两组的安排分别是,两组成员都等待60天,然后实验组接受治疗,控制组无治疗。3)将印在卡片上的上述100个条目在等待前、治疗前、治疗后几个时间点上呈现给两组被试,要求他们按照最符合本人现状到最不符合本人现状的顺序将100个条目分为9类,然后再要求他们从这100个条目中选出符合他们理想中自我的条目。

3.结果处理与假设。包括

1)将实验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所选的自我概念条目下进行相关处理。高相关表示当事人的自我概念在治疗后变化不大,相关越小则变化越大。

2)分别将实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概念的选条进行相关比较。如果治疗后的相关系数比治疗前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治疗后当事人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概念比治疗前趋于一致。

3)分别将控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的选条进行相关比较,将实验组在等待前与治疗前所测得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概念的选条进行相关比较。如果均无显着差异,且2)项又得到肯定结果,则说明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概念趋于一致的变化由治疗变量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