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19120000000037

第37章 人本心理学体验研究方案(5)

这样,通过在第一阶段直接体验的涉入和第二阶段对假设、信度和普遍性的验证,共同确定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两个阶段都可实现对假设的公开验证。如,在第一阶段,可以建构一个情境使另一个人直接体验所给定的体验假设或驳斥假设。可以让他人采用我们所描述的各个步骤,或者在第二个阶段让另一个研究者重复研究过程来实现。两个阶段实现了在认识论上的相互补充。

3.3.体验方法的应用

体验研究方法的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是直接与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的。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验分析的过程,二是其研究结果。过程与结果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都具有重大价值。体验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参与研究的人都是研究者。在进行体验研究过程中,这些参与者都会受到一系列的培训,这些培训本身是具有启发性的。他们认为在培训过程中,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个人的成长是统一的,接受过培训的研究者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觉知,能更清楚、全面地认识自己。而体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包含了对体验变量间关系的理解,加深了人们对某一体验的认识。当人们获得了对某种现象体验的因素后,就更容易理解诸如忌妒和愤怒等情感的形成原因和状态——这些情感体验的起因主要还是人们自身对情境的理解。一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能更多地关注自身对情境的反应而不是把原因归于环境。这样,就可以引导或促进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感。此外,对体验规律性的解释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因为某种体验的共同因素不仅适于自己也适于他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对解决社会的很多基本问题——如暴力、压力等至关重要。

本着这种认识,体验方法的倡导者对人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探究:压力、疼痛、忌妒、自我袒露、时间知觉、操作性焦虑、动机、人类情感等都成为体验研究的研究主题,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我们以柏瑞尔等人所作的两个研究为例,简要介绍他们运用这一方法所获得的成果及其应用。

3.3.1.对操作性焦虑的研究

焦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体验,人们一旦在要实现某种任务或目标时产生了焦虑,就会影响其功能性行为,影响最终的结果——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消极的。很多人也对焦虑进行过研究,但是都集中在对焦虑形成的外在原因的分析之上,而这并没有解决焦虑的实质性问题,也不能很有效地缓解或消除焦虑。因此,体验研究者认为,焦虑的体验虽然存在一些外在影响因素,但是主要来自人的内在,是人对外在因素的认识所造成的。他们希望通过焦虑问题的探究,发现人们体验操作性焦虑的方式,即,人们是如何“创造”这一体验的。如果人们能了解他们是如何形成操作性焦虑的,那么就能发现克服它的办法,回到更好的功能水平,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以上所介绍的质化研究过程,获得了形成焦虑充分的和必要的因素,即共同因素:1)我感到或想象能够评价我的重要他人的出现;2)我考虑到任务可能失败;3)我觉得必须做好某事,避免失败;4)对我是否能做好某事不能确定;5)我关注我自身的行为和表现,即关注自我。柏瑞尔等人认为,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真正揭示操作性焦虑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每一个都是形成操作性焦虑体验必要的因素和充分条件,那么把任何一个因素的迁移运用都可以成为消除焦虑的手段。因此,研究者针对每一个因素都提出了消除焦虑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对重要他人的出现,提出三个建议:提高自己的力量,自己进行判断和要求(角色扮演法,扮演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想象他人是脆弱的,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对你来说重要的他人也不是处处完美的;接受自己,自我接受。面对失败的可能性:要更关注当前的任务而不是结果;进行自我指导,自我陈述。对必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可降低积极目标的重要性。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可提升对结果成功的预期。对关注自我:提出把体验的目标联系起来,提升自己与他人联系的意识,但是不要把他们看做是评判者,同时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过程中。

研究者认为最有效的消除焦虑的方法是那些直接关注共同因素和关注一个人对他如何形成这些因素理解的方法。这些策略包括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当前而不是未来,积极地面对目标而不是消极的避免目标,自我接受而不是自我怀疑。

3.3.2.对忌妒的研究

忌妒是当代社会家庭成员、同学、商业机构、情人以及夫妻之间严重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人类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生物学等多角度对它作过探讨。虽然存在着众多对忌妒的研究,但是从个人体验角度人们还很难把握它。因此,体验研究试图从人类自身体验的角度对忌妒体验进行因素分析,关注“当你处于对另一个人忌妒的体验中,你的感受是怎样的”问题。通过由六人所组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对自己忌妒体验的描述、分析,以及共同分析,最后获得了以下的共同因素:1)我感受或想象某人正在体验着我所希望的与对象、事件或个人的关系。如假设朋友在听歌剧,并感觉很好,虽然我们自己不喜欢歌剧,但也会产生忌妒,此时我们所注重的是朋友度过的美好时光;2)我想象着这个人正体验着他所希望的关系;3)我感觉当我想得到这一体验时,很难或不可能;

4)我认为他不配得到这种体验。每一个因素构成了忌妒体验的必要维度,当所有的因素聚集在一起时,我们就体验到了忌妒。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克服忌妒的策略:不去喜欢期望的体验;想象对方不喜欢我所喜欢的东西;感受自己对期望体验能加以控制;相信对方是值得他所体验到的;发展与他人感受相关的能力。

4.体验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从本质上讲,体验研究也是一种人文科学取向的研究方法,因而它具有其他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它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主题,批判传统实验研究的霸权,主张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主张心理学研究立足于人类的生活实际,批判传统研究脱离生活实际的状态,关注对人类真实体验的研究;将人的主观体验视为整个研究的核心与基础;主张假设的形成源自自我体验,而不是概念,突出了质化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基础地位。总之,体验研究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了早期人本心理学的本体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主张,成为人本心理学中一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法。

与其他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相比,体验研究的独特性也是很明显的。在研究对象上,它把体验置于核心地位,提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身体验的观点,主张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自己体验的研究者,其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研究过程中,主张研究的过程即个人成长的过程,对研究者的培训不仅能帮助研究的顺利进行,而且是帮助研究者成长的一个途径,充分关注了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生态效度;重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每一个研究者独立获得的因素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予以确认,这无疑为其他研究方案提供一定的启示;它对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明确的指导,使参与者即研究者成为可能;它提出每一种体验的产生并非取决于外在环境因素,而是人对这些外在环境认识的结果,强调了人对于自己体验的创造性作用;它试图把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具有积极的价值。体验研究所蕴涵的这些思想都存在着合理、积极之处,使它在人本心理学众多研究方案中获得一席之地。

体验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显着的一点是,它在认识论上的自相矛盾之处。如体验研究者反复强调,对于人的主观体验来说,没有比体验者自身更能清晰、明确地认识了。于是“自我指向”成为其研究取向。在质化研究阶段,研究者确实按照“自我指向”取向来确定研究策略和研究过程的。它强调当我们以主体可意识到的心理现象是什么为认识对象时,这种心理现象不需推论而是直接体验到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心理现象是什么恰恰依赖主体的意识体验而存在、而有意义的。这部分心理现象是什么只有体验者了解得最生动、最完整。也就是说,当需要了解这一部分心理现象是什么时,主观经验体验报告比通过刺激或行为推论能更准确地把握它们。自我体验就具有自我明证性的存在。既然如此,所获得的结果应该是无需更多外在证据的验证的,本身就应该是对体验的最直接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另一方面,体验研究者却又以外在的视角或者外部证据来证明其研究结果的普遍化程度。以量化的问卷和实验数据来证明内在体验的普遍性。

其次,体验研究宣称,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少量研究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就可以获得对体验因素更全面和完整的把握,无需采用大量被试的统计描述就可实现其普遍化水平,那么后期量化验证的必要性又何在呢?

体验研究所存在的这些矛盾之处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其认识论问题所致的——正如当年罗杰斯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早期罗杰斯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科学训练与认识论思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认识到了一方面强调个人主观现象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能揭示主观现象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之间的矛盾。他说:“这是深受我尊重的逻辑实证主义与主体定向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冲突,前者得自我所受的教育,后者由于看来极其适合我的治疗经验而扎根于我心中”。罗杰斯经过几年的思考,最后以主体体验将体验与科学方法融为一体。认为自己的矛盾是由于过去对科学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事实上,科学存在于人之中,植根于人的体验。无论是科学研究的发现阶段还是检验阶段,都是建立在科学家的个人体验和认识基础上的。解决了这一冲突以后,罗杰斯在其生命的后期成为质化研究的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体验研究者一方面看到人的主观体验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法则,由于在认识论上立场上的摇摆,因而呈现出一些矛盾之处。

另外,体验研究者为验证概念性假设而设计的问卷目的性太强,被试选择的余地很小,其信度和效度很难予以保证。所以,体验研究如果真的要实现心理学研究,既能关注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又能获得普遍性的规律与法则,还需解决其中所存在的理论和技术的模糊和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