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足道养生
19120200000014

第14章 足道疗百病(6)

发热:选脑下垂体反射区。头痛:选颞叶、小脑反射区。喉痛:选扁桃体、喉、胸淋巴、甲状腺反射区。流鼻涕:选鼻、额窦反射区。咳嗽:选气管、肺、胸淋巴、喉反射区。胃肠不适:选胃、十二指肠、胰、小肠、上身淋巴、脾反射区。白天上班,不可能按揉脚部,如果坚持搓鱼际穴,也是防治感冒的一种很方便的方法。鱼际在手掌的大拇指根部,由于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故中医学把这个部位称为鱼际。鱼际的中心点有一个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的穴位叫鱼际穴,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每天坚持搓按鱼际穴,能增强肺主皮毛的功能,从而改善易感者的体质状况,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对咽痛、打喷嚏等感冒早期症状,也有明显的疗效。

搓鱼际方法很简单:两手鱼际对搓,搓法恰似用双掌搓花生米皮一样,一只手不动,另一只手搓动,大约搓十余次时,鱼际开始发热,这时意想热气沿手臂进入肺脏,持续2分钟左右,整个手掌便会发热,这时就可交替两手,搓另一只手了。这个方法不受地点、时间限制,随时可做,尤其适合于易感冒者。

25.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环境因素对发病起重要的作用。诱发因素包括吸入性抗原(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等)和各种非特异性吸入物(如:二氧化硫、油漆、氨气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或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食物性抗原(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药物(如心得安、阿司匹林等);精神情绪、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诱发因素。一些刺激性气体,如煤气、烟雾、汽车尾气等,以及护肤霜等一些日用化妆品,都能诱发哮喘病发作。春季是哮喘病的高发季节。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可以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

哮喘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以下方面预防发作。①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以及冷空气的刺激。②居室内要保持温暖干燥,注意通风透光,被褥及衣物勤洗勤晒,避免尘螨及真菌滋生。③尽量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遇到风沙及扬尘天气,避免外出活动;对花粉及植物过敏者,外出时可戴口罩,尽量避免在花园或植物园中过多地逗留。④家中尽量避免使用杀虫剂、消毒剂及蚊香等物品,不要饲养宠物。⑤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营养要丰富,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少吃鱼、虾、蟹等海产品,禁烟禁酒。⑥乐观开朗,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发怒,积极治疗。对于支气管哮喘,足疗可增强患者体质,减轻症状。可选择以下穴位:肾脏、输尿管、膀胱、甲状旁腺、肺、气管、胸部淋巴、上身淋巴反射区。肾脏、输尿管、膀胱三反射区连按,双脚取穴,每次5~10分钟。其他反射区可用点穴法,按摩5分钟。

26.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十分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局部刺激造成,如反复受凉感冒,长期鼻阻塞、张口呼吸、鼻涕后流,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工作环境中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等。另一类原因是全身性的。如身体虚弱、生活不规律、神经衰弱、贫血或消化道慢性疾患等。

常见症状是咽部干燥或发痒、灼热、微痛及有痰阻塞的感觉。有的病人总自觉有一种异物感,堵塞感。有的人咽部过敏,晨起总感咽部有分泌物附着,用力咳痰时可带少许血丝。

偏于肺阴虚者,兼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脉细等。偏于肾阴虚者,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盗汗,舌质绛,脉细数。慢性咽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戒烟淋巴、戒酒,积极治疗急性咽炎及鼻腔、鼻窦、扁桃体的慢性炎扁桃体、喉反射区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粉尘及有害气体的刺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食疗有将百合浸蜂蜜中,7天后,每次取百合1片含于口内,每日次数不限。或是白萝卜250克,青果5个。将萝卜洗净切片,青果打碎,加水煮熟服,每天1剂。或是罗汉果9克,柿霜3克。开水泡服,每日1次。这些方法对缓解慢性咽炎都有一定疗效。但咽炎极易反复发作,治疗的根本是增强体质,足疗在这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

足疗可选以下穴位:胸部淋巴、扁桃体、上身淋巴、下身淋巴、喉与气管反射区。扁桃体穴用拇指、中指强力捏压,双脚取穴,每次5分钟。其他反射区用点穴法,每次5分钟。另外可选临泣、太溪、太冲、血海、合谷、少商(属手太阴肺经,在大拇指桡侧,距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曲肘成直角,在肘腕横纹尽头的地方)、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由腕关节背面中央直上二寸,在两根骨头缝的当中,与内关相对)等穴,平揉、压放100次。

27.咳嗽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都要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果频繁的刺激性咳嗽影响工作与休息,就失去其保护性意义了。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除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等呼吸器官以外,耳、脑膜、心脏、食管、胃等内脏的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也会传入咳嗽中枢引起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咳嗽可把气管病变扩散到邻近的小支气管,使病情加重。另外,持久剧烈的咳嗽可影响休息,还易消耗体力,并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诱发肺气肿。

按中医理论,把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和内伤咳嗽,选用中药止咳糖浆时,因药性不同,也有寒、热、温、凉之分,须对症服用。蛇胆川贝液具有驱风镇咳、除痰散结之功效,主治风热咳嗽、咳嗽多痰等症,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嗽、咳白稀痰、夜重日轻者切勿使用。复方枇杷膏,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风热咳嗽、咽喉干燥、咳嗽不爽等症。鲜竹沥药性偏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作用,适用于燥咳及痰黄带血者,风寒咳嗽则不宜服用。消咳喘药性偏热,不能用于小儿的发热咳嗽、痰黄带血者。另外,百日咳糖浆药性偏温,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比较适宜,如果是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则不可服用。咳嗽可以取大蒜若干、伤湿止痛膏2片,将大蒜捣烂如泥,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足后贴双足涌泉穴,次晨揭去,连续敷贴3~5次。此法不仅可治疗小儿百日咳,而且对成人因炎症而引起的遇风、寒、燥邪所致的咳嗽及夜间剧烈咳嗽都有效。

足疗对于咳嗽,主要是调理脏腑,增强抵抗力,起辅助治疗作用。一般选择的穴位是:甲状旁腺、气管、肺、胸部淋巴反射区,涌泉、足三里、曲池穴。如配合足疗食用以下食疗方,对治愈咳嗽,有事半功倍之效。

萝卜蜂蜜饮

用料:白萝卜5片,生姜3片,大枣3枚,蜂蜜30克。制法:将萝卜、生姜、大枣加水适量煮沸约30分钟,去渣,加蜂蜜,再煮沸即可。服法:温热服下。每日1~2次。功效主治:萝卜味辛、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其醇提取物对革兰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生姜是散风寒、止呕下气的常用药,大枣多作和胃养血及调和药物使用。蜂蜜润燥止咳,本饮可起到敬寒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治疗伤风咳嗽,以风寒感冒咳嗽为宜。

注意:风热咳嗽,见发热痰黄者,不宜选用。

百合蜜

用料:百合60克,蜂蜜30克。制法:将百合洗净晾干,与蜂蜜拌匀,入锅隔水蒸熟。

服法:此蜜制百合可作点心吃。

功效主治: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作用。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等成分。药理试验其煎剂有止咳作用。与蜂蜜同用,加强其润肺止咳作用。治疗婴儿慢性支气管炎,咽干燥咳,特别是入秋之后的干咳,伴大便秘结更宜。

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选用。本法服食方便,以秋、冬季选用为宜。

百合款冬花饮

用料: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制法:将上料同置沙锅中煮成糖水。服法:饮水食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功效主治:百合润肺止咳,款冬花辛温,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作用。本品提取液可使支气管略扩张,对组织胺引起的痉挛,有解痉作用。因此具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两药合用有润肺止咳、下气化痰之功效。治疗秋冬咳嗽、咽喉干痛、久咳不愈。

注意:本饮以秋冬咳嗽,略见有痰者适宜。

荸荠百合羹

用料:荸荠(马蹄)30克,百合1克,雪梨l个,冰糖适量。制法:将荸荠洗净去皮捣烂,雪梨洗净连皮切碎去核,百合洗净后,三者混合加水煎煮,后加适量冰糖煮至熟烂汤稠。服法:温热食用。功效主治:荸荠味甘,性微寒,有清热生津、凉血解毒、化痰消积等作用,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C和荸荠素等成分,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梨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百合润肺止咳。三者合用则起滋阴润燥、化痰止咳的作用。治疗痰热咳嗽,痰黄稠,咽喉不利。

注意:脾虚便溏、咳痰清稀者不宜选用。

川贝母蒸梨

用料: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制法: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母研成粉末后。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服法: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功效主治:贝母为化痰止咳良药,与雪梨、冰糖并用,则起化痰止咳、润肺养阴功效。治疗久咳不愈,痰多,咽干,气短乏力。注意:本方性味平和,对久咳体弱儿适用。有外感者不宜用。

醋饮

用料:白醋适量。制法:将醋烧沸,放凉后备用。服法:每次服一小匙,慢慢咽之,日咽数次。功效主治:醋味酸、甘,性平,有散瘀、解毒、消肿的功用。用治咽炎咳嗽,取其消除咽痒的功效。注意:此法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但对脾虚湿盛,有骨关节病痛者不宜。病愈即止,多食会损齿伤胃。

28.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轻度到中度高血压患者常无症状。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但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将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减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据此提出应该将血压降至120/80mmHg以下。

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文献中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防治方法早有记载,如《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原因。中医学认为本病可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所引起。如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以上各种因素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故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而肾阴亏损,不能滋养于心,心亦受累,故见心悸、健忘、不寐等症。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则往往导致肾阳不足,兼见畏寒、肢冷、阳痿、夜尿增多等阳虚证候;亦可阴损于前,阳亏于后,最后形成了阴阳两虚之证。阳胜又可化风化火,肝风入络则见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肝火上冲,可见面红目赤,善怒。风火相煽,灼津成痰,若肝阳暴亢,则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扰乱心神,蒙蔽清窍,发生中风昏厥。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生服药,足疗是一种辅助治疗,不能代替服药。但是,坚持足疗可以使血压平稳,减少服药量。在春秋交替季节,可以增加足药浴。足疗主要穴位是脑部反射区,特别是脑垂体、大脑、小脑、额窦、颞叶和血压反射区,肝火旺的,加肝脏,肾功能差的,加肾脏、肾上腺、甲状旁腺反射区,还可以按摩膀胱、输尿管利尿。足三里、太冲、涌泉、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等都有降压作用。